周边乡镇 进入微博 微信抖音

宿松世纪网

德化县志“得十七乡”不包括宿松县的桑落洲

[复制链接]

2016-12-13 20:15 15197 6

ssxfyzlscxwz 发表于 2016-12-8 19:16 |阅读模式

ssxfyzlscxwz 1#

2016-12-8 19:16

本帖最后由 ssxfyzlscxwz 于 2016-12-8 19:19 编辑

德化县志“得十七乡”不包括宿松县的桑落洲
作文/谢友交
证明题
一、清朝宿松县的桑落洲,是德化县地理疆域十七乡以外的附注。
二、家承代替不了县志,县志代替不了国史。
三、插花地的产生,是户籍与不动产不同步所致。是管理从混乱到失控的不安全之源。

【引言】
慰心斋先生的《宿松通史之四(一):民国前期的宿松政局》
民国时期,宿松的疆域面积略有扩大。1936年6月,国民政府行政院代院长孔祥熙沿长江考察江堤建设,重划皖鄂赣3省沿江界址,“九江所属之桑落半乡,老洲头屯地圩等处,以至彭泽所属之套口沿堤北岸与皖省宿松接壤各地,应划入皖省宿松”。自此,江西九江县、彭泽县与宿松毗邻的插花地域全部划归宿松管辖,共划入面积41平方千米,耕地4.6万亩。江北的汇口、洲头、套口、詹峦等地从此归属宿松县第五区。
首先我向县志编辑组同志们致敬,你们辛苦了!但以我愚见,编纂县志需要考察旧志,而后对地域更准确下笔。插花地解释不清,給后人没法交代。
窃以为先生文中“等地从此归属宿松县第五区。”有疑虑。
当代人如果这样理解:
从此的从,表示这之前,等地,在有宿松县以前的任何时期都不属于宿松。
从此的此,表示1936年6月。
第五区,表示宿松从1936年6月到现在,一直使用的地名。
如果这样就没有《桑落洲之谜》可说了。而事实不是这样的。如果“等地属宿松县第五区,从此回归宿松县”则,后人和现代人对明清县志不存疑问。于是有必要研究“明清宿松县…等地”,是怎样被欧脱的?

土地所有权的取得是官方的。
私人交易,土地易主,为防争议,往往要立字为凭,取得地契。而这地契草拟,按指箕斗,证人画十之后,这叫《草契》,取得出让方地契是要正规格式填写,加盖出让方官印的。钤以印信。相当于现在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土地所有权登记。如果受让方是跨府跨县,在下一次财产登记的时候,是要验证来龙去脉的。就像现在的派出所的户口管理,要注明迁出地,并且档案保存。
动乱之秋,许多人逃亡他乡外地,总是把地契收藏在一个别人不知道的地方。而新一轮的政权建立,特别是强制迁徙的政策下达,对保留的官契视为废品。
插花地是管理从混乱到失控的不安全区域。
一个政权的建立。划定行政管理区划。这些边界或者依据水域,或者依据山头。水域津驿路口和山头关隘要冲,人口密度相对就很少。动乱就是从那里兴起的,居民就更加少。问题就来啦。成了都有责任管理而都无能力管理的区域。
改朝换代,地域重新回归。边界或者依据水域,或者依据山头。通常是纪录一下战争痕迹,然后建制名字更换。只有那些极端的修志知事,访问所谓的乡贤绅士,而那些人找到的资料,是战乱人逃亡时保留下来的买卖地契的《草契》,包括前代迁徙返回人的买卖地契的《草契》。

证明桑落洲不属于德化县从《德化县志》可知
乾隆二十年《德化县志》高植高槐堂知县说:
“余喜志之有成,而转喜为愧。愧其惧焉者也,若夫书之创始,虽经自宪裁,且邑之文人学士,各尽所长,然,前无依据。谋始为难,其有漏义。阙文‘鲁鱼,亥豕shǐ’之谬。则有赖于后之辑。是书者,踵事而补救之,毋若余之商。志于银城将继辑,而仍不果焉则幸矣,时,乾隆二十年夏六月中浣”
看到没有?“前无依据”喴!

而同治十一年《德化县志》蓬溪 陈鼒 序曰:
(乾隆)四十五年(沈锡三)略有芟shan益。以纲举目张,足徵前啟后,阅今百年矣。其间沿革相因,及风化所关,文献所系。故当捃jun摭zhi 。遗逸不可。久而弗彰。
更以水陆交冲;雄图居要,发逆争踞,瓦砾凋残;
王师克复,壁垒邱墟;复经重译,内附杂处市圜huan;
番船往来;奇巧、珍异剥复;变迁之故尔。史无所不遗。
今皆征之于实,泽之以文。
看到没有?“复经重译”,“内附杂处市圜huan”。是德化县把人家县的边临地,只是因为解释不同,可以囊括到属地里去。一个前无依据的首创的县志,另一个依据这个没有依据的为依据。以此为收集(捃jun摭zhi )。以此进行重新解释(复经重译)。陈鼒知县,征至于实,就是这样的实。泽至于文,就是这样的文。即使要泽之于旧志,而旧志有“得十七乡”,没有说地理疆域得十七乡又两个洲,怎么可以十七乡仍然泽至于不变,还要把邻居的县边沿地域封郭洲桑落洲写进德化县志里去呢?

全部回复5

ssxfyzlscxwz 发表于 2016-12-8 19:20

ssxfyzlscxwz 2#

2016-12-8 19:20

RE: 德化县志“得十七乡”不包括宿松县的桑落洲

续一
采用家族谱堂人的,迁徙夹带的地契《草契》吗?
所用说家之乘,不可当县之志;县之志不可以当国之史。
可是德化县知事陈鼒不这么认为。认为是接管人不可忽视的这些方面。
见同治十一年《德化县志·序》
邑之有志,犹国之有史,家之有乘。以覘chān政教之酝酿yun  niang 。民俗之本原。故有善必书,而劝惩cheng之意寓焉。无物不载,而化育之道,该焉守土者,其可忽诸?”
(文中有关德化县志的段落以上几个帖子了可以查得到的)
占人家黄梅县还有其中的一小部分要代还国稞,就占下了封郭洲,而占宿松就聂献莫一小点代还国稞,就占下桑落洲。彭泽连一小点都不代还国稞,套口、詹峦,就都成了“内开浔人买产”无凭,都可以入侵。
这里为讨论德化县志陈鼒的作品《地理疆域》,看看是怎样囊括了别个县的区域。
他说这是大清的天下。套话具有欺骗性,邻居县就麻醉了。就以为无所谓了。其实,原属地县的国稞提留就因此丢失了不少。不断地入侵,不断地丢失国稞提留。今天的入侵,就是明天入侵的理由,德化的入侵就是彭泽入侵的理由。
原属地宿松县民私地里买地,县老爷失去税收而没有与德化彭泽签订代还国稞协定,到后来只好少报熟地面积,注为荒地,和未利用的清朝土地政策所谓的“白地”。
一方面是清代宿松县知县的生财之道,不需要太清楚而造成的。
另一方面,也是德化、彭泽县老爷的生财之道,囊括进来,额外获得国稞提留。
由此看出,插花地。是户籍与不动产登记不同步造成的。
这种临近县都要管的区域,在风吹草动之时,是临近县都管不住的区域。安定期,则收益流失;动乱时,则社会治安的极端危险;交战时,则欧脱,双方都不管。
所以历代不允许以私废公,私人买卖土地,不允许改变州县辖地权。只有唯恐天下不乱的糊涂官,用以变着手法敛财,特别是钦差大员不彻查,天高皇帝远之三省交界处才形成插花地。
上文讲述了相邻县老爷各怀鬼胎敛财是其一。
其次是一句含混的台词,恰似文火煮活蛙,蛙不知蹦跳逃脱一样。活活被温和假象诓骗了。
试引《德化县志》卷二第一页文如下:【
疆域
天下一家耳,中外一体耳,诗有之。无此疆,尔界言无外也--顾尝。
即一家,思之祖孙,父子兄弟伯叔,指其一而名之,曰:是宜有界。画悖已然。而孰长孰幼孰尊 孰卑,必各有房关门枨cheng 不相渎du混。
即切而求诸一身,头目臂指,项领手足胸腹备于身者,其目甚众讹手而臂之谬,腹而胸之虽同体,之中不容相假,盖分之正。所以为合也。
天下犹是而已。中外犹是而已。故疆域别焉。
化邑西此地界,二省士有籍贯,赋有额征。讼有隶属,不可以淆。
其东西接壤,或南郡为邻,或同郡交错。视隔省有间,已然。而间有争桑之。
未闻让田之事。疆域未可以不降也。
考邑之四境,规方百里,分隶于邑,得十七乡,为而此十七乡中,又区而为保,判而为甲。零而为户。然后,各有责成,协于克一。故曰:分之正,所以为合也。
那么德化县志》十七乡是哪十七乡呢?因为原有十八乡,只因新民乡在县东北延绕附郭崩入长江已久,就只剩下十七乡。写入了德化县志的疆域。这十七乡具体的位置纪录在《德化县志》卷二>地理疆域>第十页上。分别是
(泰宁乡)在城内。
(通津乡)在西关外。
(仁贵乡)在县东(仁贵东乡)(仁贵西乡)。
(甘泉乡)在县西南(甘泉一乡)(甘泉二乡)。
(德化乡)在县东南(德化东乡)(德化西乡)。
(南昌乡)在县西南分东西寨。
(仙居乡)在县西(仙居一乡)(仙居二乡)。
(白鹤乡)在县南(白鹤东乡)(白鹤西乡)。
(楚城乡)在县南(楚城上乡)楚城下乡)。
(赤松乡)在县西(赤松上乡)(赤松下乡)。
地理疆域得十七乡在此。
随后附注了(新民乡)塌陷入长江已久,住户附入泰宁通津两乡。
再以后附注了封郭洲,在县北隔大江分一二。
附注了(桑落洲)在县北隔大江军民杂处。
陈鼒知县,复经重译,编成信仁义礼智字号,记载原十七乡不变,拆分出一个白鹤中乡。加上崩塌入长江已久的,不存在的新民乡,把附注的封郭洲,纳入进去为封一乡封二乡,把附注的桑落洲纳入桑落乡。编成二十一个乡,且不说封郭洲、桑落洲如何不合理,崩塌入长江已久的新民乡已经不存在了,如同古人死了还要挂靠户口一样记入县志,不幼稚到家了吗?
由此可以,知道陈鼒知县根本就不考虑旧志上记载的“地理疆域…得十七乡”。也不是像陈鼒《德化县志序》讲的那样“今皆征之于实,泽之以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ssxfyzlscxwz 发表于 2016-12-8 19:30

ssxfyzlscxwz 3#

2016-12-8 19:30

RE: 德化县志“得十七乡”不包括宿松县的桑落洲

续二
还原桑落洲是属于宿松的议论后,我们再回头看看清代宿松的惨状,县志嘉庆十九年强制要里长改保甲牌。嘉庆二十四年前后宿松各族谱修谱而不敢注明宿松人移民到陕西什么地点。石葆元公,1828年道光8年戊子,56岁时以翰林纂修的身份,伙同道光2年宿松县令邬正阶和道光7年宿松县令郑敦亮编修宿松县志。宿松迁徙陕西一事都敢吱吭一声。当我们在陕西商洛地区听到许多太宿怀蛮子乡音时,不禁大吃一惊。
清代宿松洲地乱象,县老爷无形被子民私卖土地,属地减少了,就加紧盘剥属地其他百姓,外加战乱,宿松减员相当惊人,亦农亦渔之家,特别是遇上洪水如猛兽,故屯老小葬身鱼腹,《谢谱》内竟有许多户弟兄四五个都绝后的。我只讲个缩影。
这个明朝的原直隶,清朝的江南安徽省。州府老爷对百姓如何?可以说一个惨。全省人口下降百分之七八十。超链接见网页:《试论19世纪中期战乱之前安徽双重统治的格局》之表4《安徽各县人口数字一览表》。
像,黟县、宁国、贵池、青阳、来安。从全县计算,有的县,十个人种仅一两个后代。
宿松县, 嘉庆二十四年(1815年)人口 306 330人, 光绪三十年(1904年)191 507人
不到九十年之啊。我们宿松县,总人口下降百分之三十七点五。整个村落绝后的,逃亡的都有哇。如《谢谱》黄婆港,《谢谱》富家嘴全部灭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领悟 发表于 2016-12-8 19:47

领悟 4#

2016-12-8 19:47

了解历史!向ssxfyzlscxwz先生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zxz大山之子 发表于 2016-12-8 20:51

zxz大山之子 5#

2016-12-8 20:51

先生治学严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ssxfyzlscxwz 发表于 2016-12-13 20:15

ssxfyzlscxwz 6#

2016-12-13 20:15

RE: 德化县志“得十七乡”不包括宿松县的桑落洲

本帖最后由 ssxfyzlscxwz 于 2016-12-13 20:19 编辑

谢谢领悟先生顶贴看好!
谢谢zxz大山之子先生顶贴评好!



这里顺便译一下高植县长的《疆域》

审视《德化县志》卷二第一页--疆域
【天下一家耳,中外一体耳。诗有之:“无此疆尔界”,言无外也。…】
从内容看“得十七乡”,这是《德化县志》创始人高植的作品。高植引用了《诗·周颂》的不分疆界,都遵照后稷推广种植小麦和大麦的规定。
高植县长,在文中借来说明,不分疆界都有统一的规定。论证分与合的统一。

他说,一族人都分房别户。不能渎du混。分是指合的结构,合是分的统一。如人的肢体零部件很多,但部位是分开的,手是手,臂是臂,胸是胸,腹是腹。分得那么合适,显得那么统一协调。国内这样,中外这样,所以各地疆界是要区分的。
德化西边两省交界的人士,有不同的籍贯,承担的征收税额各有不同,诉讼管理各有责权,不可以混淆。
有东西接壤,有两郡为邻,有同郡交错。看省之间存在争议,让棵把桑树有,没听说让田地的事情。疆域不可不落实下来。
考察我一个县,四周边境方圆百里,分别属于我县,有十七个乡。这些乡又分别属于哪区、哪保、哪甲、哪户。各有责权利。全县协调统一。所以说“分得那么合适,显得那么统一协调。”

附录《诗·周颂·思文》
【原文】
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匪尔极。
贻我来牟,帝命率育。
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
【译文】
念文明的后稷,功绩能配天比。
立我们人民众,没谁超过你的。
留给麦的种籽,上帝命令种植。
种植不分疆界,种植华夏遍及。
贻我来牟;是留给我们小麦大麦。小麦叫来,大麦叫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上士1
:
xiemao10@aliyun.com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186

帖子972

积分185985

图文推荐

  •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他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他——洪岭初中开展防溺水系

  • 宿松县柳溪初中八〇届毕业40周年首聚

    宿松县柳溪初级中学(入学时名宿松县枫驿初级中学)

  • 他任安徽中医药高专党委书记,籍贯宿松

    日前,安徽省委决定,陈海俊同志任安徽中医药

  • 新派龙婚纱摄影为龙跃社区50岁以上夫妻免费

    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新派龍婚纱摄影联合宿松公

  • 喜报!热烈祝贺宿松县新世纪论坛公益协会工

    4 月 28 日,在 2025 年度全县工会工作会议上,一

  • 发布新帖

  • 在线客服

  • 客服微信

  • 客户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