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一 采用家族谱堂人的,迁徙夹带的地契《草契》吗? 所用说家之乘,不可当县之志;县之志不可以当国之史。 可是德化县知事陈鼒不这么认为。认为是接管人不可忽视的这些方面。 见同治十一年《德化县志·序》 “ 邑之有志,犹国之有史,家之有乘。以覘chān政教之酝酿yun niang 。民俗之本原。故有善必书,而劝惩cheng之意寓焉。无物不载,而化育之道,该焉守土者,其可忽诸?” (文中有关德化县志的段落以上几个帖子了可以查得到的) 占人家黄梅县还有其中的一小部分要代还国稞,就占下了封郭洲,而占宿松就聂献莫一小点代还国稞,就占下桑落洲。彭泽连一小点都不代还国稞,套口、詹峦,就都成了“内开浔人买产”无凭,都可以入侵。 这里为讨论德化县志陈鼒的作品《地理疆域》,看看是怎样囊括了别个县的区域。 他说这是大清的天下。套话具有欺骗性,邻居县就麻醉了。就以为无所谓了。其实,原属地县的国稞提留就因此丢失了不少。不断地入侵,不断地丢失国稞提留。今天的入侵,就是明天入侵的理由,德化的入侵就是彭泽入侵的理由。 原属地宿松县民私地里买地,县老爷失去税收而没有与德化彭泽签订代还国稞协定,到后来只好少报熟地面积,注为荒地,和未利用的清朝土地政策所谓的“白地”。 一方面是清代宿松县知县的生财之道,不需要太清楚而造成的。 另一方面,也是德化、彭泽县老爷的生财之道,囊括进来,额外获得国稞提留。 由此看出,插花地。是户籍与不动产登记不同步造成的。 这种临近县都要管的区域,在风吹草动之时,是临近县都管不住的区域。安定期,则收益流失;动乱时,则社会治安的极端危险;交战时,则欧脱,双方都不管。 所以历代不允许以私废公,私人买卖土地,不允许改变州县辖地权。只有唯恐天下不乱的糊涂官,用以变着手法敛财,特别是钦差大员不彻查,天高皇帝远之三省交界处才形成插花地。 上文讲述了相邻县老爷各怀鬼胎敛财是其一。 其次是一句含混的台词,恰似文火煮活蛙,蛙不知蹦跳逃脱一样。活活被温和假象诓骗了。 试引《德化县志》卷二第一页文如下:【 疆域 天下一家耳,中外一体耳,诗有之。无此疆,尔界言无外也--顾尝。 即一家,思之祖孙,父子兄弟伯叔,指其一而名之,曰:是宜有界。画悖已然。而孰长孰幼孰尊 孰卑,必各有房关门枨cheng 不相渎du混。 即切而求诸一身,头目臂指,项领手足胸腹备于身者,其目甚众讹手而臂之谬,腹而胸之虽同体,之中不容相假,盖分之正。所以为合也。 天下犹是而已。中外犹是而已。故疆域别焉。 化邑西此地界,二省士有籍贯,赋有额征。讼有隶属,不可以淆。 其东西接壤,或南郡为邻,或同郡交错。视隔省有间,已然。而间有争桑之。 未闻让田之事。疆域未可以不降也。 考邑之四境,规方百里,分隶于邑,得十七乡,为而此十七乡中,又区而为保,判而为甲。零而为户。然后,各有责成,协于克一。故曰:分之正,所以为合也。 】 那么德化县志》十七乡是哪十七乡呢?因为原有十八乡,只因新民乡在县东北延绕附郭崩入长江已久,就只剩下十七乡。写入了德化县志的疆域。这十七乡具体的位置纪录在《德化县志》卷二>地理疆域>第十页上。分别是 (泰宁乡)在城内。 (通津乡)在西关外。 (仁贵乡)在县东(仁贵东乡)(仁贵西乡)。 (甘泉乡)在县西南(甘泉一乡)(甘泉二乡)。 (德化乡)在县东南(德化东乡)(德化西乡)。 (南昌乡)在县西南分东西寨。 (仙居乡)在县西(仙居一乡)(仙居二乡)。 (白鹤乡)在县南(白鹤东乡)(白鹤西乡)。 (楚城乡)在县南(楚城上乡)楚城下乡)。 (赤松乡)在县西(赤松上乡)(赤松下乡)。 地理疆域得十七乡在此。 随后附注了(新民乡)塌陷入长江已久,住户附入泰宁通津两乡。 再以后附注了封郭洲,在县北隔大江分一二。 附注了(桑落洲)在县北隔大江军民杂处。 陈鼒知县,复经重译,编成信仁义礼智字号,记载原十七乡不变,拆分出一个白鹤中乡。加上崩塌入长江已久的,不存在的新民乡,把附注的封郭洲,纳入进去为封一乡封二乡,把附注的桑落洲纳入桑落乡。编成二十一个乡,且不说封郭洲、桑落洲如何不合理,崩塌入长江已久的新民乡已经不存在了,如同古人死了还要挂靠户口一样记入县志,不幼稚到家了吗? 由此可以,知道陈鼒知县根本就不考虑旧志上记载的“地理疆域…得十七乡”。也不是像陈鼒《德化县志序》讲的那样“今皆征之于实,泽之以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