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安徽省宿松县委书记王华 新年伊始,中国工业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商报、人民网、新华网等近四十家中央、省市媒体记者汇聚安徽宿松县,进行大型集中采访。
宿松古称松兹侯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安徽省直管体制改革试点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几年来,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宿松县委、县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扎实推进经济强县、创新强县、生态强县、文化强县“四个强县”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稳中提质的良好态势。
安徽宿松县委书记王华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2016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打造“四个强县”、建设美丽宿松的战略目标,积极克服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和极端洪涝灾害等多重因素的不利影响,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态势。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5亿元,增长8.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7亿元,增长8.5%;规上工业增加值65亿元,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165亿元,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2亿元,增长1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04元,增长9%。主要指标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经济运行基本面稳中向好。
王华说,首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成效初显。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调转促”步伐,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主导地位凸显。落实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加大实体经济扶持力度,帮助企业担保贷款2370万元、转贷2.43亿元、税融通贷款2760万元。全年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65亿元,增长9.5%,新增规模工业企业27家,产值过亿元企业达101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异军突起,产值达22.5亿元,增长58.2%。电子信息首位产业发展加速,科宝电子投产达效,酷米电子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成微电子顺利落户。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家,新增省级著名商标5件、省“专精特新”企业5家、两化融合示范企业2家。
其次,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着力推进改革创新。省直管县体制运行良好,有效承接省直部门下放事项867项。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动态调整“三项清单”,行政审批更加规范。“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等商事制度改革扎实推进,新增市场经营主体3820户,市场活力不断激活。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围绕做大做强产业集群,编制产业招商发展规划和指导目录,完善招商引资目标考核和重点项目帮办服务机制,主攻首位产业、主导产业,产业招商、以商招商成效显著。投资2亿元的皮革后整项目及总投资4.18亿元的大板厂项目拉长了产业链条;总投资5亿元的成微电子项目将引进8条SMT贴片线,填补了我县空白;科宝电子、南方电子、唐骏特种车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新引进项目85个,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2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个,实际利用市外资金61.8亿元,实际利用境外资金1114万美元。
在谈到如何发展该县主导产业时,王华强调,一是全力发展电子信息首位产业。主要是依托总投资12.3亿元的南方智能电子产业园和总投资10亿元的宝捷讯电子科技产业园,重点发展智能手机、智能电视、智能车载系统、智能穿戴设备等产业。建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引导基金,重点围绕产业配套、品牌提升、产品研发和招大引强等进行政策引领。在已获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基础上,力争在“十三五”期间打造成中部地区最大的智能终端产业集群,进入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发展基地行列。
二是切实做强纺织服装业。充分发挥优质棉生产基地和蚕桑资源优势,着力引进生丝产业、纺丝业、棉纺织业,积极发展纺织设备检修制造、纺织服装检验检测等相关配套产业,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瞄准产业链增值高端,提高加工深度和精度,逐步向集服装加工、面料交易、研发设计等为主要功能的现代化大型服装生产基地方向发展,打造国家级新兴纺织产业基地和中部地区重要的中高档纺织服装生产基地。
三是加快发展机械制造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加强产、学、研结合,引进战略合作伙伴,以大项目带动产业集聚和发展,实现产品数字化、智能化和集成化。重点扶持汽车、农用车及其零部件、电力电器等行业发展。
对该县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王华充满信心的对记者说,
今后五年,我县将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加快调转促为主抓手,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实施四化联动、“互联网+”、湖区突破、引资创新、百俊归乡、高端对标六大发展策略,加快建设“四个强县”,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开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首先坚持创新发展,着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围绕创新驱动,全面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突出全产业链集聚发展,以补链、强链为主攻方向,提升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矿产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规模层级,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五年内形成3-4个百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50亿元。加快县经开区产城融合发展,力促临江产业园在轻化工、仓储物流等产业上取得突破,力争“一区一园”工业产值突破300亿元大关。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重点推动畜禽、水产、苗木、油茶、茶叶、果蔬等特色产业集中连片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区域性市场中心和重要物流集散地,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教育医疗等生活性服务业,深入挖掘小孤山妈祖文化、白崖寨历史文化等特色,推动文商旅融合发展。
其次坚持协调发展,着力构建均衡发展格局。坚持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开创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新局面。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推进“两城八镇”体系建设,推动“一城三区”融合发展。立足完善功能配套、强化产业支撑,重点打造一批商贸型、工业型、旅游型特色小城镇。三是坚持开放发展,着力打造区域开放高地。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重、引资引技引智并举,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招商引资方面,围绕自身产业定位,实行定向招商、补链招商、精准招商,扩大招商引资规模,促进产业集聚,提升发展质量。企业扶持方面,利用贫困县企业上市“绿色通道”政策等有利条件,鼓励企业市场化融资,支持企业“走出去”,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开放平台方面,着力抓好“一区一园”建设,做强做大发展平台,打造区域开放新高地。
中国工业报记者 安再祥/ 通讯员 谢长兵 周自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