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台三味】6、6、对445分进新加坡大学的思考 近日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这样的幸运你会不会有》的文章。湖北省东湖中学高三应届毕业生张孟苏,高考只考了445分,这样的成绩重点本科够不上线,只能上个独立学院。但这位姑娘非常幸运地被录取为新加坡圣杰管理学院学生。 看到这篇文章后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幸运在国内大学会不会有?为什么不会有?该不该有? 对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很明显,我们国内大学不会有。445分在国内只能录取专科,至多是三本。 第二个问题国内大学为什么不会有?答案很简单——录取政策是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中国高考政策。 新加坡圣杰管理学院为什么录取张孟苏呢?主要因为两点:第一,张孟苏思想品德好。——因为下雨了,那么多人都一哄而散,只有张孟苏上前去帮助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师。她“乐于助人的精神所体现出的素质,正是我们所需要的。”第二,张孟苏综合素质高。——因为张孟苏面试时而用英语口语,时而用普通话,向5名面试考官推销自己。她是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二等奖、全国网络英语综合技能三等奖、全省书信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英语口语通过了三级,在社会活动方面,她更是一个“活跃分子”:担任校学生会宣传部长、团支书;担任校文学社社长,带领社员组稿、编辑、拉广告,出了一本文学刊物,发起暑期社会实践,组织同学去老区体验生活……如此丰富的经历经她的口侃侃而谈,说得来自新加坡的老师频频点头,具有如此全面素质的学生正是他们所期望的,他们有一种如获至宝之感,当即决定预录她为新加坡圣杰管理学院学生,并给她6万多元的资助,这在国内还是个特例。并且,以张孟苏的能力,一年后考入新加坡理工大学的希望非常大,到时她每年还可获得学费80%的政府助学金(每年4 .8万元左右),3年共约14万元。这样她自己用不着多少花费,就能获得难得的读书机会。 中国该不该录取张孟苏? 一个高考低分者所经历的好梦成真的故事发生在中国,但是现实生活中的幸运儿只有一个张孟苏,中国的所有大学都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我上网查到了马加爵,当年以697分名列南宁地区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进入云南大学,比云南大学录取线高出27分,并获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二等奖。但是恰恰就是这个高分尖子竞丧心病狂地杀死四名室友。两人的高考档案摆在录取学校面前,肯定100%的学校会毫不犹豫地录取马加爵,张孟苏哪怕品德再优秀,综合知识面再广,也不可能有学校录取她了。可以套用一句名言叫“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师的法宝!”这句说得太精彩了!为什么“素质教育喊得惊天动地,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责任不在老师,不在学校,不在一个地区的行政领导,不在学生,不在学校,而在录取政策,在教育体制!中国目前的政策是只认分,不认人。教师、学校是无辜也无奈,“无力可去补青天”,可能还得背着搞“应试教育”的黑锅若许年! (2008.11.8.)2018/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