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也还是那座山
——宿松石莲洞印象 蓝叶红
秋天不去一趟皖南,不去看一次塔川秋色,感觉这一年就白过了,有此等感慨的,好像不止我一人。 最是秋风无情。季节一到,它删繁就简,从繁复到稀疏,就那么几天工夫,由不得你感慨,由不得你惋惜。时常还没等安排好时间,还来不及约好知己好友,在还未跨出脚步前,一地落叶已宣告,秋已华美落幕了。
都说这一周是塔川最美的时节。可机缘不到,去不成了。恰有一次去皖西宿松采风的机会,预报有雨,可即便有雨,对于患有间歇性“城市厌倦症”的我来说,能走出城市,与朋友们一起出行,就如同服用缓解剂般有效。况且,这个季节,随处可见斑斓秋色,也足以宽慰我对皖南之秋的渴盼吧。
第一次去宿松,对这个地方,我一无所知。也正因如此,这样的出行就让我有一种向往。宿松的石莲洞是国家4A级景区,这牌子可是响当当的;还有一块牌子是五星级农家乐的石莲酒家,有美景和美食的召唤,这样的旅行让人充满期待。
刚出合肥城不久,天就朗润起来,白日头,时不时的在厚实的云层里,探出一个脑袋来,简直不敢相信,天,真晴了,大家窃喜,真是“人品好,天气好”。
高速路边不时掠过一簇红,一簇黄,那些色彩就像是水洗过的,一树树,鲜亮无比。目不暇接的,看,这棵!呀,那棵……
临近中午,汽车即将到达目的地。可不巧宿松这一段高速封闭,这一堵就近三小时。一干人一起消磨时光,也不急不愠,路堵心不堵。下午2点左右,终于抵达目的地——宿松石莲洞自然景区。
进入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岩石层叠,流泉飞瀑,一丛绿树环绕,几枝耀眼绚丽的红叶和黄叶点缀其间,像是才用笔点画上去的,疏朗有致,清丽绝色,好一副灵动的秋意图!刹那间,眉心舒展,心情雀跃。
石莲酒家,就在公园进口处,徽派建筑特色的房舍及内设,都是我喜欢的。
午餐,一大桌地道的农家菜——鱼片汤,锅巴饺子,糖炒年糕,锅烧豆腐……尤其是那道小炒豆腐渣,更是特别。这豆腐渣还能做成片炒?好多年没吃过豆渣。记得小时候,常和小伙伴们在夕阳西下前,结伴去邻村豆腐坊买豆渣,一大团新磨的豆渣只2分钱。妈妈常做的菜是虾皮炒豆渣,现在回忆,那是我童年时吃过的最好美味。
午后,沿山道向石莲洞方向行走。其时,游人稀少,境极清幽。沿途有怪石、奇木。一路落叶满径。一些或蓝、或红、或粉、或紫、或灰白的衣服,穿插其间,这古朴原始的山体就活了,鲜亮了。
石莲洞静静地藏在山腰一处不起眼的山体间,洞内怪石嶙峋,慧深莫测,导游介绍,洞内尚在修缮中,我们只“窥视”不及百米,便折回。
天色向晚。好新奇,这一夜,我们被安排入住在深藏竹林深处的木屋里。这木屋真是石莲洞景区的一大特色。一座座独栋小木屋形如傣家的吊脚楼,有廊,廊前置放有一桌一椅,可捧一杯清茶闲坐,看秋风乍起,听鸟鸣啾啾,好不惬意。
翌日清晨,被窗外叽叽喳喳的鸟儿叫醒。抬眼看窗外,天空湛蓝,一丛鲜亮的竹枝摇曳在一方窗框里,如画。正遐思,屋外传来同伴的敲门声,“快起来,出去拍照,天,好蓝啊!”
带上相机出门,不过500米,就是五福禅院。
一大早,远远的就见同行的X先生正与一出家人在禅院门前交谈。我们走近,那出家人便告辞,向林深处走去。看那背影,亦有仙风风骨之气。X先生说,此人是终南山来习佛修行的小和尚。读过《空谷幽兰》一书,那山总给人以神秘之感,不知现今的终南山是否还有隐士。
说话间,不时听到五祖禅院传来清脆的风铃声,抬头,见那庙宇的屋檐下风铃随风轻摇,那声音寂寂的,在晨风中轻唱,让人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五祖佛堂,相传是唐五祖弘忍大师在此建寺,受法传经。那首五祖自咏诗,镌刻在寺庙正面的墙壁上:“垂垂白发下青山,七岁归来改旧颜。人却少年松却老,是非从此落人间”,反复吟咏,想这质朴的情怀和乐山的情结,至今都让人有共鸣。
站在寺院至高处,极目远眺,秋山万岭红遍,层林尽染。满园风光,如梦一般的画卷呈现于眼前,不由感叹起大自然真有一双神奇的手,这双手,仿佛具有渲染点画整个世界的能力,这一处,涂上金黄,那一处点上火红,散下墨绿,尽情释放叶子的美妙,幻变成万般绚丽的色彩。当然这双手也很残酷,不几天,它就会毫不留情地抹去这些鲜艳的色彩,刹那间让整个世界萎黄瘦削,肃穆萧条。
早饭后,一行人爬山。山不高,山路大多是步道,也不陡。路两边是大面积的被称为活化石的水杉林,齐刷刷的,高耸入云。拾级而上,山上植被丰富,真正天然的森林氧吧。这原生态的山体样貌,让我心生欢喜。行进至一乱石丛中,但见落叶拥石,苔藓斑驳,一地各色的叶子,散落在石上,地下,路边。那厚厚的叶片,堆叠在一起,我索性斜躺在落叶之上,抬头看密叶筛下的细碎的阳光,照在周边,星星点点,红红绿绿,感受自然的恩惠,倒有满心的恬静和爽快。
几个人一路走走停停,说说笑笑。落后的我们,也不着急,看看蓝天,看看原生态的山林,兴之所至,就喊上几嗓子:唱山歌哎,这边唱来那边和……
半山腰处,书生意气的“员外”和宿松本土的大胡子老师正等着我们,员外说他偶得一句诗“乱石明灭落叶里”,我边走边思忖,想对个下联,可怎也接不上下句。
这一路,叶子是风景的主角。无论是枝头的叶子,还是零落一地的叶子,都是我们眼里的风景。各色形状的叶片,铺满了山间小路,踩在悉悉索索的叶片上,一路游目骋怀,悠然而然。青山,木屋,森林,这朴素的山,让人极度放松,让人俗虑尽消,让人耳目一新。看来,原生态,才是自然美的最好呈现。
下山途中,恰遇一位自称即将以大股东身份参与石莲洞景区规划发展的H君,一路听他侃侃而谈,他似乎对石莲洞的前景和发展充满信心。可我却默默地起了担心,真不希望此山被过多的开发。
想起我在美国冰山国家公园旅行时,那山只一条步道,一路山花烂漫,有许多珍奇的动物出没。为防止动物去路边找食伤人,全程路上没有一只垃圾桶(大家都自觉地将垃圾背下山),途中也不见一个工作人员,整个山清清爽爽,丝毫没有人工开发的痕迹。
前两天我的一个朋友去深圳参加第三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看她发回的信息,得知本次会议就有一种提法叫“无痕山林户外准则和行为概念”,大意也是希望人类要保护环境的原有风貌,尊重野生动植物。由此来看,关注自然,让水还是那面水,让山还是那座山,已成为自然保护主义者的共识。
登山活动结束,一行人三三两两的,置身于林间的木长椅上休憩。听鸟鸣婉转,山泉叮咚,看秀竹婷婷,落叶飘舞。山水,岁月静好,令人流连往返。想起李白曾云游至此,与友人一起在山中对饮,留下“二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的千古名句。真心希望这朴素的古莲洞国家森林公园,能保持它原有的风貌,成为人们回归自然,荡涤身心的理想乐园。 ——转载自《安徽广播电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