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乡镇 进入微博 微信抖音

宿松世纪网

【讲台三味】18、抓住语文教学的“牛鼻子”

[复制链接]

2017-1-19 15:25 9078 0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7-1-19 15:25 |阅读模式

宿松龙湖 1#

2017-1-19 15:25

【讲台三味】18、抓住语文教学的“牛鼻子”
一、语文教学的尴尬
语文特级教师王晓红说,在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国度里,从事母语教学研究是一种值得庆幸和骄傲的事;和一批批永远年轻充满阴光的学生们在语文学习中共同成长是一件幸福的事。这是城市重点中学中有成就感和幸福感的老师的真实体验,但是在农村初中的语文老师更多的却是一种力不从心的尴尬。
语文课程四面楚歌。它首先遭遇影视文化的冲击。“人类进入读图时代”,“影视热”取代了“读书热”。其次遭遇网络的冲击。“我喜欢吃稀饭,我不是美女,”在网络日记中写成:
“偶稀饭粗稀饭,偶8素米语”
这种天书的出现使人惊呼:《谁改动了我们的汉语》!第三是外语的冲击。改革开放提高了外语的身价,外语越来越吃香。英国一位官员表示:20年内中国流利使用英语的人数将超过全世界母语为英语的人数。第四是来自数理化的冲击。“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市场经济条什下,数理化比语文实用。面对“应试教育”家长请家教辅导老师主要是数理化外语,语文老师很少有人问津。做班主任的语文老师这样对学生说:“数理化可得高分甚至满分,语文分距离拉开不大,课余时间主要攻数理化。”所以早晨校园读书多是外语书声朗朗。语文大减价,退避三舍。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指出,当前正值全世界汉语发展时展时期,但中国内地的汉语教育却处于“外热内冷”的局面。一位即将退休的语文老师认为“中学语文已经边缘化为一门弱势学。
二、          语文教学的反思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汉语正日益成为世界语。作为汉语发源地的中国语文教师必须正视现实,外让英语占天时,内让数理化占地利,让语文占人和。深刻反思语文教学的弊端,探讨语文教学的规律,抓住语文教学的牛鼻子。
1、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是“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富有哲理的名言概括了古人语文学习的最成功的宝贵经验。传统语文学习强调“读”,抓住了语文学习的“牛鼻子”。“熟读——背诵——精思——模仿——创新”是语文教学的一条永恒不变的法则。
2、现代语文大师提倡“读”。鲁迅先生最崇拜的启蒙恩师寿镜吾是位“渊博的宿儒”,他教学生读书时自己也“大声朗读”,给学生作榜样。他读出书中三味,读得入神时物我两忘——“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鲁迅先生日后从学医改从文并成为一代文学巨匠,该得益先生的这种读书教学法吧。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曹础基旗帜鲜明地提出《提高识文水平的关键在于读书》。他说:“语文程度的普遍下降,最根本的原因是读书少。不多读,听说写都难提高。老百姓把上学叫‘读书’,可见上学主要是读书,不读书上学干吗?”曹教授还肯定了旧时私塾,五、六十年代我国语文教学的成绩,肯定了语文教学中的“读”。博导韩成武也撰文《初中时期应强调背诵课文》。
3、新《语文课程标准》突出“读”。01年颁布的《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把“阅读能力”列为课程目标之一,明确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新课标有一段文字专门强调“读”:“各个学段的阅渎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写。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同时还要求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这是新课标的闪光点,最能体现语文教学规律的闪光点!她吸收了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是对历次语文教学大纲的大胆突破,为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三、抓住语文教学的“牛鼻子”
1.语文刊物示范“读”。2005年11期《语文教学通讯》登载了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乡愁}课堂实录及点评》,这是一篇典型的以读为主要教学手段的成功课例。邓涛老师在整堂课中共有15处读。上课请同学读,读得“轻快响亮”,接着全班同学“抑扬顿挫”地“吟读”,然后是“自由朗读”,“有感情地朗读”,“全班同学品读”,老师给同学“范读”,老师出示朗读指导的演示文稿,学生照文稿“轻轻地读”,老师配上《二泉映月》学生“很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四节内容与三节内容分别“朗读”,全班同学深情“朗读”,最后选取另一组诗分组朗读比赛结束全课。
2.课堂教学训练“读”。“读书”对语文教学而言既是手段又是目的。通过“读书”理解课文,这是教学手段;通过语文学习做到会读书,这是语文教学目的。老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技能和方法。
     老师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不出声地“默读”,养成边看边思考的习惯。早晨要学生清晰而大声地“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熟读成诵。课堂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诵读”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感情,读懂课文。对重点段落要“精读”,认真研读,咬文嚼字,揣摩探究。为调动学生积极性,形式上可采取个别读,分组读,分角色读。课后让学生大量阅读原著,培养其快速阅读的“略读”能力。快速“浏览”报刊杂志,获取有益信息。这六种阅读技能和方法老师要有意识地培养,使其养成习惯,成为能力。课内教技能,课外鼓励其诵读传统经典诗文,开展背书比赛、朗读比赛、课外阅读比赛,使学生增长能力,扩大知识面。
     老师还要培养学生读无字书。读天,读云,读风,读雨,读日,读月;读地,读花,读草,读树,读春光,读夏绿,读秋色,读冬雪;读人物五官相貌,外部表情,读热闹场景。读生活大语文。
    3、语文老师自己“读”。教师是学生的楷模。“要让学生一杯水,老师自己先得一桶水。”老师要研究读,示范读,传授读。老师首先要精读《语文裸程标准》。领会基本理念,记住具体要求,对比老大纲与新标谁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做到方向明,目标准,概念清,转变观念,改进教法,指导学法。其次是读教材。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认为,读懂课文至少要清晰地回答三个问题:一是这篇课文写什么?二是这篇课文是怎么写的?三是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读懂还真不容易”。我们语文老师在早读时要认真朗读课文,为学生作榜样。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琢磨教法学法。做到放下教参备课,放下教本上课,教得准,教得活,教得潇洒,教得自如。三是多读中外名著。语文老师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我扑在书上象饮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课文节选的长篇名著,老师不只是泛读,而且要精读。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老师要比较读,时代风格的美文老师耍读还要点评推荐经学生读。“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积累读书资料卡片,提高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水平,摆脱语文教学的尴尬处境。
     (2004.3.8)(本文系评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论文之一)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版主
:
306678504@qq.com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0

帖子0

积分0

图文推荐

  • 宿松新世纪论坛公益协会程岭联络站开展“庆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为弘扬劳动精

  • 宿松县柳溪初中八〇届毕业40周年首聚

    宿松县柳溪初级中学(入学时名宿松县枫驿初级中学)

  •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他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他——洪岭初中开展防溺水系

  • 他任安徽中医药高专党委书记,籍贯宿松

    日前,安徽省委决定,陈海俊同志任安徽中医药

  • 新派龙婚纱摄影为龙跃社区50岁以上夫妻免费

    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新派龍婚纱摄影联合宿松公

  • 发布新帖

  • 在线客服

  • 客服微信

  • 客户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