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医生(6) 石普水/文 2008年7月3日,又与妻去合肥看医生。 患病是不幸的,而我在合肥治病又是幸运的。我碰到了把病人当亲人的好医生张恩乐,她教我对自己树立信心,控制饮食,加强运动,合理用药——这是我治病中遇到的一个贵人。我还遇到了第二个贵人安徽省中华职业学校的校长陶余新。陶校长曾到我校招生,算是老朋友。2005年我输尿管结石到合肥治疗,他曾经抽时间陪我半天,让我感动不已。 陶校长的父亲曾经是安徽中医学院的院长,他一大家族多数人行医,且有人是医学权威,找专家看病非常有条件。但我又不好意思给他添太多的麻烦。犹豫中我还是拨通了电话。他在芜湖,说尽快赶回来,叫我先放心休息,明天他安排。 下午6点左右,陶校长来电话,他已回合肥。晚上在一起吃饭,同来的有两位宿松老乡,一位叫刘唐平,一位是胡凌云女士。吃饭我时我依旧不喝酒,陶校长给我一瓶奶,他同刘唐平喝啤酒。刘唐平是中华职校的学生,毕业后留校工作,担任学校政教主任。十几年过去了,刘在合肥市已娶妻子生子并且有了两套房子,“五子”中至少可占三子半,在陶校长的帮助下,又考上了安徽中医学院的本科生。这对忘年交推杯换盏,酒桌上的气氛很是热烈。陶校长告诉小刘,他目前正在同时办三件事:第一,他正在“合肥市职业教育基地”投资1·5亿建设更大更新的新学校,2009年正式启用新校区招生;第二,他正在利用他丰富的医学人力资源,筹建一所医学专科学院;第三,在新区同时兴建一所三级甲等医院,让小刘回来大显身手。他甚至规划兴建一幢老年公寓,让一批创业精英,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他俩酒兴很浓,并时常陪我喝,让我很不好意思。陶校长问我血糖现在一般多少,我说6。0左右,基本正常。豪爽的陶校长拿出一板药,“你看这是什么?”“格列美脲片”,我非常熟悉的治糖尿病的药物。陶校长笑着说:“没办法,我老父老母亲都是糖尿病,我一家都有遗传。我最高11点多,现在一般8点左右。我二姐是糖尿病专家。”喝了一杯酒后,他说: “告诉你一个密诀,治病最好的药物是精神!” “治病最好的药物是精神!” 这可不是酒桌上一句随便的话。这是陶校长对人生的精辟概括。出身知识分子兼干部家庭的他,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他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省政府财政厅,有一份非常令人羡慕前途无量的工作。富有创业精神的他在职业教育陷入困境而国家急需专业技工的时候,来到安徽中华职业学校。几年过去了,如今中华职校已成为适应国家需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两高”——教学质量高、就业安置率高,“两低”——学费低、生活费低的学校;成为学生家长送匾牌,国家政协、卫生部、省人大表彰的学校;成为富士康、联想、海尔等三十多个知名技业常年争相要毕业生就业的学校。现在已到了“知天命”年龄的陶校长还在创办专科乃至本科医学院,三级甲等医院,他靠的不是“格列美脲片”,他靠的是顽强拼博的创业精神!每年向社会输送一千多合格人才是他的精神药物!学校蒸蒸日上的事业是他的药物!“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困难象弹簧,你弱他就强” !对疾病不也如此吗?我需要的难道只仅仅是药房的药物吗?我需要的还有精神药物!成天患得患失,忧心忡忡,难道只仅看医院专家吗? 想到这里,我也豪气干云,说声“给我上酒!”我满上后跟陶校长干了三杯! 我是幸运的,在合肥遇到了贵人——陶余新校长! 安徽中华职业学校是幸运的,有陶余新校长! 那些中考成绩不很理想的学生是幸运的,有陶余新校长领导的安徽中华职业学校! (2008.7.4)(1405)(《昨日入城市(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