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这大概是余光中最为人所熟知的诗——《乡愁》,而我先前也只知道余光中是位著名诗人。
那一天,为了完成语文老师布置的摘抄作业,从班级图书角找书,在整齐的一排书中蓦然发现余光中散文集。原来这位“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的诗人还有散文集呀,我随手取了下来。
翻开目录,首先吸引我的是《猛虎细嗅蔷薇》。
“东坡有幕士,尝谓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东坡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余光中信手沾来的不止是苏东坡、柳永、辛弃疾等人的古诗词,更有萨松、济慈、雪莱、华兹华斯等西方近现代诗人的名句。然后,余诗人将这些古今中外名诗句揉和成一篇议论性散文,告诉我们:“完整的人生应该兼有这两种至高的境界:能像21世纪人一样复杂,也能像亚当、夏娃一样纯真。一句话,他心里已有猛虎在细嗅蔷薇。”
真为之绝倒!
从此,余光中的文字,便成了我摘抄本上的常客。
再“剧透”两篇我特别喜欢的。
《没有人是一个岛》:余光中继续信手沾来痖弦、苏轼、邓约翰等人的诗文,认为“《桃花源记》里的生活虽然美满,但如果要我选择,我宁可跟随诸葛亮在西蜀奋斗,因为诸葛亮必须争取明天,但是明天对桃源中人并无意义。”告诫我们“一人之梦,他人之魇”,所以“以前我们幻想,乐土远在天边,现在大家都已憬然省悟,所谓乐土,岂不正是脚下的这块土地,世界上最美好的岛屿?”点睛之笔则是结尾处引用邓约翰的布道词:“没有人是一个岛,自给自足;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部分……所以不要派人去问,丧钟为谁而敲。丧钟为你而敲!”
诗人写散文,常常字里行间满是诗意,这在余光中的《塔》里表现的最为明显:“一放暑假,一千八百个男孩和女孩,像一蓬金发妙鬘的蒲公英,一吹,就散了。于是这座黝青色的四层铁塔,完全属他一人所有。永远,它矗立在此,等待他每天一度的临幸,等待他攀登绝顶,阅读这不能算小的王国。日落时分,他立在塔顶,端端在寂天寞地的圆心。一时暮色匍匐,万籁在下,塔无语,王亦无语……”
余诗人用第三人称写了自己1965年在国外教书期间,暑假孤身一人留在学校的愁绪。
在他笔下,寂寞是一种浅吟低唱的惆怅美:“她来后,她来后,她来后,他的生命似乎一场永远的期待,期待一个奇迹,期待一个蜃楼变成一座俨然的大殿堂。期待是一种半清醒半疯狂的燃烧,使焦灼的灵魂幻觉自己生活在未来。”“但此刻,天上地下,只剩下他一人。鸦已栖定,落日已灭亡。剩下他,孤悬于回忆和期待之间,像伽利略的钟摆,向虚无的两端逃遁,而又永远不能逸去。”
且看最后:“寂寞啊寂寞是一座透明的堡,冷冷地高,可以俯览一切,但离一切都那么遥远。......留下他,留下塔,留下塔和他......留下一座骄傲的水晶牢,一座形而上的玻璃建筑,任他自囚,自毁,自拯,或自卫。 ”
呀,读它,是光、是电、是影、是云端的梦!
我只愿在诗书情海中飘摇,不再回到凡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