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坚, 1969年出生于安徽省宿松县,安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宿松 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王坚:深入古法 意趣相生宿松世纪网
我认识王坚,是从先认识他的画开始,再认识他这个人。一转眼十年了,2007年10月在县教育局七楼“全县书法美术作品展览”大厅参观,我无意看到一幅四尺斗方山水画作品,深得古法,线条干净,水墨相生,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我问这幅画是谁的作品,陪同我一起观看展览的当时县教育局艺术教研员宋锦玉老师告诉我:“是复兴中学王坚老师的作品”。我随即回答:“宿松本土也有这样的画家,将山水画出这样的水平”。从此,王坚这个名字和他的山水画印象就一直留在了我的脑海里。
王坚,号孤山闲人,1969年出生于安徽宿松长江边的小孤山脚下。喝着长江水、傍着小孤山长大的王坚与山水是那么有缘,或者是那奔腾不息的滔滔江水孕育了他取之不竭的才思,也或者是钟灵毓秀的小孤山养育了他艺术创作灵气。刚读小学时的王坚就超出一般的孩子,对绘画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王坚从小跟随父母在长江平原的国营华阳河农场长大,他的母亲由上海下放到农场,是拖拉机驾驶员,又是文艺骨干,喜欢越剧戏曲,能歌善舞。母亲的艺术情怀影响和陶冶了幼年的王坚,从小对艺术的热爱和向往。至今,他向我们回忆起母亲年轻时驾驶丰收35潇洒欢快的模样,仍然显得十分自豪。
王坚:深入古法 意趣相生宿松世纪网
王坚真正开始画画,还要得益于家乡画坛的名师陈先杰先生。当时,陈老师发现王坚充满童趣的小画儿,线条和结构都有模有样,说:“王坚具有画画的艺术潜质!”对他大加赞赏。也就是陈老师这一句普通的赞词,点燃了王坚心灵里艺术火种。
从此,十岁的王坚就一直跟随着陈老师学画,开启了他的绘画之门。跟着陈老师一画就是十多年。兴趣的使然,王坚白天在学校上文化课,放学后及节假日就没日没夜地画素描、速写、色彩,作业堆积如山,偶尔也背起画夹跟着陈老师去长江边写生。陈老师对王坚作画造型的准确,线条的干净要求十分严谨,这对于他后来怎样作画,以致作人都有一定的影响。
王坚:深入古法 意趣相生宿松世纪网
因为王坚的少年童子功扎实,1989年夏天他参加高考,便顺利被巢湖学院美术系录取。在巢湖学院的三年,使王坚系统地接受了中外美术理论和美术史教育,纵向他从上到下学习了中国5000年美术发展历程;横向他又熟悉了西方的雕塑、油画、版画作品全貌,了解到达芬奇、毕加索、梵高等艺术大师。一阵探索之后,王坚毅然选择了以中国画山水作为自己的主攻目标,拜倒在山水画唐绍先教授门前,接受了唐绍先、胡小平、傅爱国、尹建军老师的指点教诲。
王坚属于学院派画家,他选择的绘画方向和所走的路子是正确的。他从大量临摹中国传统山水画入手,充分拓宽视野,积累营养,这为他后期山水画创作奠定了较扎实的基础。大学毕业以后,王坚选择回到家乡复兴中学做了一名普通的高中美术教师。因为心中有梦想,除了教学,他把所有的业余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临摹研习。从近代的黄秋园、黄宾虹、到石涛、渐江、“四王”、沈周、董其昌……再上溯到宋元倪瓒、黄公望、马远、郭熙等,临摹了大量的历代名家经典作品。
王坚:深入古法 意趣相生宿松世纪网
笔墨当随时代。要画出自己的作品,王坚并不甘于一味沉浸于临摹历史古人之中。为了跟上时代,贴近生活,1996年他只身一人上北京,拜访名师、观看展览、蹲画室、交朋友、跑市场,期间得到了著名画家朱凡、宋陆京两位先生的指点和鼓励。两年的北漂艺术生活,使王坚学到了在书斋和教室里学不到的知识,提高了他对中国山水画当代性的再认识,也极大地丰富了他的人生经历。
与古人十多年的对话,两年的北漂生活,升华了王坚对艺术和人生的眼界。而阅历和知识都使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要使自己的山水画再上一个台阶,必须进入更高一级的艺术殿堂系统升造。1999年秋天,王坚进入了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将进行为期三年的学习充电。在安师大,王坚遇到了自己的良师益友李锦胜、安良发、吴冬声老师,三年来日夜跟在李老师的身边,老师的教学、示范、言传身教,给予了历经社会闯荡过后的王坚异样的启迪。课后,他又买来《宋画大系·山水卷》、《元四家画集》、《石涛画语录》、《黄宾虹山水论稿》等经典名著,像一个饥饿之中的孩子,在日夜吮吸餐食。经过师大三年系统的学习,老师的点拨释疑,王坚带着沉甸甸的知识和满怀的梦想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复兴中学,继续着表面重复的生活,一边教书,一边画画。
王坚:深入古法 意趣相生宿松世纪网
因为各级画展和与教育、艺术界朋友们的不断交流,王坚山水画的知名度日渐提升。2008年宿松中学申办省级示范高中,因艺术教育的短腿,急需从全县选调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时任县教育局长的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画展上王坚的名字和他的山水画印象,2009年暑假他顺利调入省级示范高中宿松中学。
宿松地处皖赣鄂三省八县交汇处,吴楚文化在这里碰撞,是禅宗文化、皖江文化和黄梅戏的发源地,自古人才辈出,每年从宿松走向高等院校的艺术类本科学生达500余人。从乡村中学进入县城,使王坚的艺术交流层次和空间进入了一个良好的成长生态。
王坚:深入古法 意趣相生宿松世纪网
王坚的性格沉稳,为人诚实而谦和,沉着而内敛。与朋友交流中,语言不多,总是面带微笑。有时,即使对方言语不合,他也默不作声,从来不恶语相向,留人情面。所以,王坚在县城的朋友很多。我经常碰到各种人都找他索画,他从来不当面推辞,只是说:“最近真的忙不过来。”但答应了人家的事,他一定会办到。
进入县城以后,王坚一边坚持对传统经典山水画的临习,另一方面注重了与艺术界朋友们的聚会交流。在宿松县城近年有一家很火的松月堂艺术馆,美术、书法、根雕等各种展览、笔会、交流活动极为频繁。来自周边市县及全国各地的书画界名家经常来这里聚会交流。而且,宿松艺术界的朋友们经常组织湖北的黄梅县、江西的彭泽县、安徽的太湖县、望江县的艺术界的朋友相互到各地风景名胜区写生、交流,王坚是其中的活跃分子。他笔下的写生山水画有长江的岸柳、湖泊,黄梅的古刹、民居,家乡的奇石、古松。
王坚:深入古法 意趣相生宿松世纪网
接着,王坚开始注重对祖国名山大川的游历写生,对生活人生的深层感悟。每到节假日学校放假,他就背起画夹上黄山、九华山、天柱山、跑桂林山水、峨眉山、齐云山。几年来,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
王坚山水画的题材宽博,多取材于古人的经典。他的画笔遍及家乡的名山大江、名胜古迹,小孤山、白崖寨、石莲洞、长江、黄湖等。邻近的黄梅、太湖的禅宗寺庙、老街古居无一不是王坚笔下优秀的选材。
中国的山水画,自隋代以来成为中国画的一个重要分支。唐代李思训父子、吴道子的山水画形成一座高峰。山水画发展到宋代,不仅在表达技法上有了重大提高,而且在意境表达上也有了重要突破。山水画之所以历代被人们所热爱,特别是文人士大夫所钟情,是因为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其他画种所不及的,即意境的表达。赏画的人能在画面寻找到寄托自我的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思想境界。
王坚:深入古法 意趣相生宿松世纪网
王坚进城后的这七八年间,因为艺术的交往、活动频繁,我们见面交流很多,接触了他大量的作品《秋山行旅图》、《携琴访友图》、《溪山无尽》、《江上清风》、《观瀑图》等,对他山水画的个性风格或阶段变化有所体会。
辛卯秋天,王坚将一幅小八尺《云峰秋韵图》,请县书协秘书长余百林先生装裱好,两个人抬着送到我家里,直接挂在客厅墙上。因为百林是我1981年在隘口高中教书时的得意门生,所以这张巨幅山水画和装裱费,他俩分文未取,至今我仍留着这一份厚厚的人情。我常常在阅读和临池之暇,一个人坐在客厅沙发上泡上一壶功夫茶,一边品茶、一边欣赏墙上王坚的画作,凝神并气、目光半响不愿离开,从中细细体会王坚山水画的个人风格与艺术追求。
王坚:深入古法 意趣相生宿松世纪网
古人说“画如其人”不无道理。宋代是我国传统山水画的高峰时期,山水画重理法、重质趣、重写实。而王坚取法宋代传统,他的山水画风格与他的个性追求十分一致,深入古法、笔法细腻、质朴厚重。
他笔下的山水往往给观赏者表达出一种空灵的状态,意境深远,使人浮想联翩,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或者这就是作为画家的王坚刻意与无意之间给欣赏者表达出的一种禅意效果。
王坚的中国画具有较深厚的笔墨功夫。经过二十多年的临古为主的绘画实践不断地探索积累,在线条、用墨、构图、气韵、意境表达等方面,深得古人真传,逐渐形成了他自己的绘画语言,甚至总结出了一种经验性的表达方式。王坚在水墨处理上虚实相生、墨水兼容,而这一点正是一个中国画家成功的重要标志。要处理好水墨关系,做到墨水兼容,要求画家必须敢于用墨、更要善于用水,才能做到墨水交融,水墨生辉。
王坚:深入古法 意趣相生宿松世纪网
中国画与书法被认为是同源而异派。王坚有一个好的习惯,他一边画画,一边坚持练习书法。我在几次书法展览上看到他临摹的王義之圣教序,神形兼备,而他画面上的题款也总是恰到好处,相得益彰。书法的线条训练又帮助了王坚山水画的成功,读王坚的画,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笔墨线条的熟练运用,他通过中锋、侧锋、中侧并用、提笔、铺毫及皴、擦、点、染、勾不同的用笔方式,使他笔下出现了虚与实、轻与重、曲与直、粗与细、缓与急、枯与润等变幻莫测的笔墨效果。我想,这一定与他多年苦练书法有关,而一味从绘画上去寻求,难于达到这样的点线视觉冲击效果。
王坚在创作与继承上,一直在不断反思自己,不断地总结提高。细心观察他近年的山水画,受元代大画家倪瓒影响较大,许多作品浅水遥岭、疏林披岸、章法简约、萧散超逸。也或者是受到发源于家乡的禅宗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物我两忘、人与自然融合境界的熏陶与影响。王坚善于在构图客体、山水自然景物中,添加上几笔淡淡的人物或老者、或少女、或樵夫、或高僧,撑船摆渡、赏瀑放歌、读书对弈。山水与人物相融合,使客体的大自然赋予了生命活力,画面更加生动,意境更为深远。
苦心人天不负,有志者事竟成。因为二十多年来长期的艺术垒积,王坚在山水画领域所取得的成就,逐渐显露出他的才情和实力。作品入展安徽省美术第二、三、四、五届展览,安徽省首届体育美术作品展览,第二届安徽美术年度庆典,荣获安徽省首届农民题材美术作品展优秀奖,全国师生优秀美术作品评比铜奖,全国教师美术摄影书法展二等奖。作品分别发表收集于《美术报》、《书画艺术》、《中国书画家》、《当代教育》、《艺术在线》、《中国中青年优秀教师美术作品集》等。
王坚:深入古法 意趣相生宿松世纪网
王坚在中国画的成就和贡献得到了社会各级的认可和回报。2010年加入了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当选为安庆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宿松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对于中国画我是外行,要评论中国画凭我有限的知识和眼光就更为捉襟见肘。或者是因为王坚沉稳内敛个性的使然,或者是受到他个人成长经历路径的局限,在审读王坚山水画之余,我总在沉思,好像这深入古法,极显功力画里还缺了点什么?是否是少了一点张大千泼墨山水的狂放豪迈、大千气象,或者是少了一点黄宾虹先生的浓墨重彩,焦墨的堆积厚重与雪白宣纸形成的那种强烈反差中的对比效果?当然,我这种要求可能是外行弹琴,对王坚也是不合理的。因为在艺术的审美活动中,高山与平地、山溪与海洋、天然就是各具其美,不分高下,只是因欣赏者的兴趣爱好不同而已。
王坚:深入古法 意趣相生宿松世纪网
王坚的山水画给我印象最深入的是,他二十多年来,扎实深入地临习宋元明清以至近当代传统经典的深厚功夫。这一点,是一般画家所不及的,当下许多人读书临池都是浅尝辄止,一曝十寒,即使是在大专院校的一部分专业画家象王坚这样,下二十多年的真功夫也并不多见,这也就是王坚山水画从一般山水画中脱颖而出的过人之处。艺术崇尚“师法自然”,而山水画的源头就是直接取材于大自然,我想当下的王坚严重受到教学工作之困,如果他能走出教室画斋,用较长一段时间深入名山大川,或住进深山农家,真正与大自然物我合一,天天读草木山川,画岩石峭壁,观溪山流水,埋头写生,耗些时日,我想王坚的山水画一定会又是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面目,或者又要攀登又一个新的高度。
我总是极力推崇“笔墨当随时代”的观点。认为每一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审美趋向,每个时代都应该有每个时代的艺术。所以,我经常在坐下来与王坚交谈的时候,极力建议他放下手中的教鞭,再度北上央美,或南下国美升造一至两年,走进中国画的最高殿堂,接触当代山水画的名师大腕,领略体会一下当下中国山水画学术前沿的发展路径和风标,或者对王坚早日成就中国山水画大家的距离会大大缩短。听到我的诱导,有时王坚也跃跃欲试。
因篇幅所限,对写作王坚这篇文章该驻笔了。
时至午间。昨天还是江南第一场春雪,而今天窗外阳光娇好。我起身抬头,有鸟儿从窗前竹林里起飞,我心里一阵喜悦,放佛看见了王坚和他山水画的明天和未来。
作者简介:
王坚:深入古法 意趣相生宿松世纪网
高嗣照,宿松弹子山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