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传统课堂挑战,给应试教育打零分 安徽一所农村中学的改革启示 一个全县有名的落后学校,在新任校长历经三年卧薪尝胆,再度跻身于全县先进行列。2016年3月,宿松县光荣初级中学被宿松县委县政府授予县级“文明单位”称号。当校长陈小中接过这块沉甸甸的奖牌时,心中百感交集。 临危受命 立下铮铮誓言 光荣初中是宿松县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前些来,由于种种原因,这所曾经红火的学校渐渐失去往日的”荣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县四十多所初中学校中,连续多年处于倒数位次;校园脏乱不堪,教师无心从教,家长怨声载道;学生大量流失,由原来的一千多人减少到不足四百人。 2012年8月,宿松县教育局经过慎重研究,决定调任陈小中为该校校长。从一个熟悉的工作环境到这样一所“老大难”学校挑大梁,困难可想而知。是迎难而上,还是知难而退?陈小中选择前者。 上任第一天,踏进光荣中学,眼前的景象比他想象的还要糟糕:校园内门窗破旧,杂草丛生,垃圾遍地,因三个月拖欠电费,学校供电中断。陈小中住宿的第一个夜晚,在黑暗中度过。面对这样的状况,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也就是从这天开始,陈小中把铺盖搬到学校,开始满负荷工作。然而,让他始料不及的困难还在后头。 9月1日,开学报名第一天,七年级260多名学生,前来报名的不到40人! 由于对学校过去管理松懈、教学质量差多有不满,许多家长到县教育局上访,坚决不让孩子到光荣初中就读。炎炎烈日,陈小中县校两地来回奔波,苦口婆心做家长们的思想工作。 他甚至大胆承诺:孩子在本校就读三年,假如中考成绩达不到兄弟学校同分录取学生的标准,他个人承担全部责任。 百废待兴 敢啃改革硬骨头 学生进来了,能不能留得住,关键在于教学质量。 对于新校长许下的承诺,许多教师当做一个笑话。陈小中明白,只有把全校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看到自身工作的价值,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教育质量的下滑。 他关心教师,诚心诚意征求老师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让每一位教职员工都能参与学校管理,每一条合理化建议都能得到采纳。他把自己和管理层定位为服务者的角色,努力做到一切为教学服务,一切为教师服务。 他一改原来吃大锅饭,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风气,修改绩效工资分配方案,严格执行教职工考勤制度和行政人员考课制度,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并将考评结果作为教师评优晋级的依据。这些举措,极大提高了教师积极性,大家的工作热情被一点点激发出来。 2013年10月,为改变学校中层干部普遍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的现状,陈小中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迎难而上,在全县率先实行学校中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他和班子里面的老同志推心置腹地谈心,争取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最终,一批年富力强的青年教学骨干通过公平竞争脱颖而出。犹如清风乍起,搅动一池春水,学校活力显现。 育人为本 细微处着手强素质 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陈小中提出要向传统课堂挑战,给应试教育打零分。 他把“学生是否动起来”, “能否领会”作为检验课堂教学质量好坏的标准。他经常不打招呼随堂听课,并在课后和老师们一起认真评析,切磋探讨。他激励学生进步,成功引进安徽师范大学设立的每年1万元的“大拇指”奖学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连续多年争取到“浙江滴水恩”、“广发希望”等救助工程,让许多贫困学生解决后顾之忧,安心读书。 他和同事们四处奔走,多方筹措资金五百多万元投入校园建设,并弥补公用经费的不足,先后为每个班级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等各种功能教室一应俱全。 校容校貌得到根本性改变:新建厕所,加固学生公寓,改善学生的生活条件;校园内30多亩荒坡已被削平,一个崭新的大型运动场规划蓝图,即将动工;新建的门楼高高矗立,处处展现出新气象。 破壁有成 薄弱学校华丽转身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三年来,光荣初中的教育教学质量一步一个台阶,一顶顶落后的帽子被甩在身后。 2015年,刚好是陈小中到光荣初中以来的第三个年头。当年学校中考省重点达线率在全县四十所初级中学排第9位,市重点达线率居全县第14名,普高录取率超过70%,进入了全县上游。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初所有上访家长的孩子们都顺利考上高中,老师们的努力获得回报,陈小中的承诺变成现实。 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教育”永远在路上。 陈小中和他的同事们没有沉醉于已经取得的进步。在现有基础上,如何让光荣初中这所农村学校形成办学特色,推动教育创新,实现师生共同成长,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他们的新的目标和追求。本网记者 邓九平 通讯员陈丙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