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台三味】62、春风轻轻吹 一、有烟瘾的学生 “这个星期我又犯了以前的错误,又抽烟了。现在我才真正明白,抽烟对青少年百害而无一益。不只对身体有害,更重要的是对人精神的摧残,灵魂的折磨。我要下定决心彻底改掉这个坏习惯。”——袁鑫日记摘录 “最小的行动也大于语言!”——老师批语。 袁鑫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他从小就抽烟。 去年一个早饭后,袁鑫奶奶慌慌张张的来到学校,找到班主任尹金民老师,说:“老师,我狗儿上学了吗?” “狗儿?”班主任被问糊涂了。 “啊,就是袁鑫。我在家总把他叫狗儿。老师,我……我……”老人欲言又止,眼睛连眨,掏出手巾。 班主任老师给她倒一杯水,说:“您喝水,有话慢慢说!” “老师,我家几百元钱不见了,您帮我问问袁鑫。”说着,老人又擦眼泪。 看到这里,班主任似乎明白了。老人告诉班主任,她孙子是一个苦命的孩子,亲妈走失了,农村老人把孩子叫“牛儿” “狗儿”、 是希望他好养活。她从小娇惯他,事事顺着他,抽烟没很在意,有时还偷偷的给他钱。这次几百块钱是儿子给她的生活费。老人临走还不忘叮嘱老师,“老师,你别吓着狗儿,他胆小!” 老人颤巍巍的走了。望着她的背影,班主任尹金民老师心情特沉重。他性情耿直,平时碰到调皮捣蛋而屡教不改的学生,会大发雷霆。此刻,他很同情这个没有亲娘的孩子。 该怎样教育你?不幸的孩子。尹老师琢磨着。 放学了,尹老师把袁鑫叫到房里,笑着让他坐下。问他学习,问他生活,然后轻言细语地告诉他,“你奶奶刚来学校,说家里的钱不见了,不知你捡着没有。”说话时尹老师看到袁鑫眼睛盯着地下一声不吭。尹老师明白,钱是他“捡” 到了 。 尹老师没发火,他知道没娘的孩子心理脆弱,经受不了强烈的刺激。慢慢开导他说,“你孩子气跟奶奶闹着玩,捡到钱没告诉她。你奶奶很难过。她把你叫‘狗儿’希望你像‘狗儿’ 一样好养活。对你百般呵护,‘含在嘴里怕化了,托在手里怕掉了。’你现在是一个大孩子了,应该懂得,奶奶老了,应该替她做家务事。不能拿奶奶的东西,更不能偷奶奶的东西。‘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请你永远记住这两句话!”说着说着,袁鑫低下的头抬起来了,眼里噙满了泪水。 饭后,他把钱送给奶奶了。望着袁鑫快步送钱回家的身影,尹老师笑了。那是宽慰的笑。 63、春风轻轻吹(2) 二、没有亲娘的孩子 每当我看到别的母亲对自己的孩子千叮万嘱时,我默默站在一旁,多么希望我母亲站在身旁啊!哪怕她打我骂我也心甘情愿。——袁鑫日记摘录 尹老师对这个没娘的孩子特别关注。 袁鑫家是一个特殊家庭。他有一个姐姐,是父亲的前妻生的。他的亲娘脾气急躁又性格乖戾,跟奶奶时常闹别扭。在他读小学二年级时,亲娘悄悄离家出走。七年来,袁鑫无时无刻不想娘,想他苦命的亲娘。别的孩子欢蹦乱跳着迎接娘外出打工回家的时候,他想娘;没人的时候,他一个人静静的想娘。晚上做梦他跟娘在一起,一会儿又不见了。想娘的时候出外乱转,怅然若失。想娘的时候他鼻子发酸,眼泪止不住往外流。有时白天上课也情不自禁的想,老师讲课他听不下去。他学习成绩下降。他甚至羡慕姐姐,姐姐也没娘,但能看到一堆坟土,那土里有她的亲娘,他却连一堆土都没有啊!这时候他心情烦躁,坐立不安,情不自禁的抽支烟,心情稍许平静了些。他不到九岁,正是在娘怀里撒娇,满地滚缠的时候就没有亲娘。他没有童年,在他眼里,童年就是在娘怀里撒娇,满地打滚。有人说他娘患病精神失常,他不知道,他只知道没人搂他、抱他、亲他。他又心情烦躁,坐立不安,他又抽烟。渐渐的,他抽烟,烟瘾很大。 堂兄弟、同学过生日,母亲为儿子杀鸡买肉,叫他去吃饭,“有娘的孩子是个宝,无娘的孩子是根草”,他眼睛发红。有时触景生情,他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小小的年纪,他开始借酒浇愁。父亲常年在外打工,他从小亲情缺失,缺乏家庭教育,养成抽烟、喝酒的恶习。没钱,偷偷的拿家中钱花。他孤独,沉闷,满肚子委屈,却没人说。他甚至不愿说话,没有知心朋友。只有香烟安慰他,他跟香烟悄悄说话。 64、春风轻轻吹(3) 三、父亲要跟他断绝父子关系 父亲,您总是一味的把我跟别的孩子比,说我的不是。我真的一文不值吗?我还有一点不同其他的孩子,您比过吗?——袁鑫日记摘录 袁鑫的父亲做裁缝,常年在外打工。妈妈走失后,父亲找了第三个妻子,袁鑫有了后妈。后妈对袁鑫很好,没打没骂,是一个很不错的后妈。但袁鑫知道,那不是他的亲娘,他的亲娘生不见人死不见尸。他无心读书,进初中时成绩一般,后来每况愈下。他没心思读书,成绩跌到全班倒数第几名。他以香烟为伴,抽烟,烟瘾愈来愈大;他以喝酒为乐,喝酒,喝醉了到教室乱说乱笑出洋相。 知道儿子的这些情况后,他父亲回家了,严肃地训诫儿子不能抽烟。 初三开学不久,一个星期天的早晨。一位堂兄到他家玩,袁鑫起床时,口袋里打火机啪的一声掉在地上,正好父亲进来,一看打火机脸色陡变,上前质问:“这是你的打火机吧?你还说不吸烟?” “打火机不是吸烟的!”袁鑫一口否认。 “你还贼牙齿骨!抓住了证据还不承认!”父亲大声质问。 “打火机不是吸烟的,我没吸烟!”袁鑫针锋相对。 “你……你这不争气、不上进的,别的孩子怎么不抽烟?……”父亲气急败坏,大声吼叫着要上前去打袁鑫。 父子俩大声吵闹惊动了奶奶,她忙上前把儿子拉开,也说打火机不是吸烟的。袁鑫越发不承认。父亲见儿子吸烟不承认,还跟他顶撞,气得叫他滚,说没他这个儿子,要跟他“断绝父子关系”。听到父亲要跟他“断绝父子关系”,袁鑫顿时脑袋嗡嗡作响,爆炸欲裂。他没有亲娘,亲生父亲却要跟他断绝父子关系!这个世界没有他的亲人,他什么也没有。他只觉天塌地陷,发狂般的跑了出去。 他的父亲气得用头撞桌子,撞得鲜血淋淋…… 65、春风轻轻吹(4) 四、春风轻轻吹 回到班主任房里,我又重新拾起了对生活的信心。是您让我一个在悬崖边挣扎的孩子走出了困境,是您让我一个在黑暗中迷茫的孩子找到了光明。老师,您太伟大了!——袁鑫日记摘录 跑了一阵后,他头脑昏昏沉沉,却又异常清醒。 “我没你这个儿子,我跟你断绝父子关系!”这句话一直在耳边响着。他跑累了,停下来坐在荒山上。到哪里去?世界之大,却没有他容身之地。他举目无亲,爷爷去世了,只有相依为命的奶奶,一个要跟他断绝父子关系的父亲。他不自觉的来到湖北省黄梅县独山,那里是他母亲的娘家,有他的亲外婆。外婆陪他流泪,煮饭给他吃,劝他不要吸烟,好好上学学习。 两天后,他又来到了学校。迎接他的是班主任尹金民老师。一见老师亲切的笑脸,他感到了温暖,有一种家的感觉,此刻这个还没结婚的尹老师在他心目中是最亲的亲人。 尹老师给他倒了杯水,说他脸色不好,关切的问他是不是病了,他的父亲以前似乎没有这样关心他过。尹老师没提吵架的事。他的父亲肯定告诉了老师。老师问他: “你怎么没上学?老师身体不好,每天早晨多亏你喊我起床,今天早晨我起床晚了。你是班上文体班干,长期组织学生坚持早锻炼,我们班体育锻炼开展得很好,多次得到学校领导表扬。老师感激你。你在同学中威信高,大家离不开你。学生不仅要读书,更重要的是做人。人没有不犯错误的,聪明人的是不断改正错误。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千万不能因为成绩不好而自惭形秽。不能因为曾经犯过错误而自卑。今天的我同昨天的我比,有进步就是成功!只要天天进步就有出息。老师为你的进步而高兴,更相信你能改正错误,完善自我,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班主任的话似一股暖流涌进他的心头,他冰冷的心终于融化为春水,走进教室的那一刻,望着同学们一张张熟悉的笑脸,他的眼睛湿润了。那是一个温暖的家。 随后尹老师又让他父子沟通,握手言欢。 66、春风轻轻吹(5) 五、和风细雨润新苗 “本次焦点访谈是15名战士在扑灭大火中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他们最大的也不过30出头,最小的才20岁。看到他们的先进事迹,我有些伤感更多的是自豪。他们用行动展现了80后、90后的精神风采。烈士们,你们太伟大了。向你们学习!”——袁鑫日记摘录。 学生到校是学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生尤其是问题学生不仅是学习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思想问题。怎样解决思想问题,尹老师煞费苦心,让他们周末看“焦点访谈” 栏目,写自己的真实感受。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袁鑫的心回到了学习上。他在日记中写道:“一个星期又过去了,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快。’这个星期做了些什么?得到了些什么?失去了些什么?该好好想想了,马上就要举行第三次月考了,好好复习啦,争取考个好成绩吧!”尹老师给他打气:“用写日记的形式不断反省自己,给自己打气,好样的。相信你做的比写的更漂亮,你一定会不断进步,收获成功,实现自己的理想。” 他的是非观念明确了。“本次焦点访谈的主题是那些的犯罪分子制造伪劣商品危害社会,丧尽天良,为牟取暴利而违法,也违反道德。他们太可恶了!应该受到法律的严惩!” 班主任尹老师找他个别谈心,谈学习,谈生活,谈家庭,谈理想前途,谈未来人生,话名人励志故事。发现他的点滴进步,就在公共场合大加表扬,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推荐他做班干,让他参与班级的监督和管理,让他体验为集体做点事的个人价值。鼓励他以班干的标准尽可能地严于律己,先管好自己,在同学心目中树立威信。 一天晚上,尹老师上厕所听到烟味,回来时发现了他,他用手电筒把老师送到房内。老师问“你又吸烟了吧?”“老师,没有!你嗅我的嘴,看我的手,我没吸烟,可能是我进来时的一个学生。”他坦然的说,很有底气地把手伸给老师看,食指中指间明显的黄痕迹褪去了。 早锻炼时,尹老师看到他跟同学动手动脚的,老师笑眯眯的,他终于融入班集体中,合群,不再孤独。老师高兴,一个全新的袁鑫,阳光,诚实,而且成功的戒烟。 67、春风轻轻吹(6) 六、春暖花开的日子 “今天刚从家里来到佐坝,走进屋里爸爸就说我的考试成绩。我很紧张,有点高兴又有点担心。后来听爸爸说完,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真是太开心了。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一定要再接再厉,继续努力。加油!”——袁鑫日记摘录 记住自己的话,记住自己的目标!——老师批语。 11月28日是学校组织毕业班第二次月考,晚上成绩出来后,班主任尹金民老师给袁鑫父亲发短信报喜: “喜报:袁鑫月考成绩:语107(全班并列第十名)数62(题目特难)英83(进步巨大)班级第32名,班内进步15名,全校进步49名,离升高中分数、名次仅一步之遥!望再接再厉!我们一起加油!”。他爸爸喜坏了,给老师打电话表示感谢,并把电话给袁鑫接,让他享受成功的欢乐。老师先向他表示祝贺,希望他再接再厉,得意而不能忘形,鼓舞更需鼓劲!这之前初二他成绩可是倒数名次。 课堂上他听课比以前认真专注多了,尤其是语文课更明显。积极思考,大胆答问,有时还主动提出问题。课余时间,他几乎都在教室里预习、温习,做作业。他的人,他的心都在教室里,在书本上。作业很少拖拉,这是很难能可贵的。其实,他脑袋瓜子还是挺不错,接受能力和悟性还是比较强的。 尹老师语文课堂上,总是尽量给他发表意见、表现自己的机会,并立即给予热烈掌声,肯定和鼓励他的进步,补充他的不足。每星期都抽查他的作业,偶尔抽背语文课文和英语单词。 他再也没有光顾“小店”。 而这以前他可是一有空子就钻“小店”抽烟。以前拖拖沓沓,看上去有些流里流气。现在他行为明显规矩多了,眼神变得和善多了,衣着也比以前整齐端庄,脸色也开始红润了。 原来,他是一个帅小伙子。 《愿天上的云彩送去我的呼唤》 袁鑫 娘,您听见了吗?当我还是一个懵懂的孩子的时候,母亲释放着一个母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那时的我什么也不懂。直到母亲一声不响的悄无声息从我身边走开,狠心把我留下来在茫茫人海中徘徊时,我才逐渐明白没有人能够取代母亲在我心中的位置,也没有人能够取代她曾经给我的爱。我渐渐意识到,我不能在母亲的翅翼下长大,我总有一天要高飞,我试图忘记母亲,自己慢慢展翅,但是太难,太难! 我对母亲的思念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加深,有时压迫我无法呼吸。而我只能借助烟酒自我摧残,减轻我对母亲的思念。我学会了抽烟,喝酒,一步一步走向深渊以至于无法自拔。我反感父亲的责骂。班主任老师苦口婆心深情的呼唤,让我冻僵的心慢慢融化,我终于感受到了母爱之外的另一种爱。象黑夜里找到星星,望到了月亮。我感受到知识也能让我展翅高飞。我振作精神,与烟酒决裂。想抽烟难受的时候,我仿佛看到母亲,母亲眼里又是责备又是鼓励。 我终于不再抽烟了,班主任好高兴。我把心放到学习上,尽管困难重重,但我不怕,哪怕遍体鳞伤,我也不会退缩。生命之门已经打开,已经随着我的努力一步步靠近,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不能给母亲丢脸。我记着班主任的话,不放弃,不自弃。我努力着,或许我考不上重点高中,进不了重点大学,但我无怨无悔。岂能事事如意,但愿无悔我心。 我憧憬着,我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母亲在一旁微笑,不管是人世间还是天堂。我多么希望能见母亲一面,扑到母亲怀里,然后牵着母亲的手,对着天空高喊:“娘,我的亲娘!”我愿借着爱的春风,扬理想之帆,到达胜利彼岸!我仰望蓝天,望着飘忽不定的白云,哪一朵是我母亲?母亲在天堂望着我,我看不到天堂里的母亲。天堂离我太远,但我的心能感受到春意,脸上荡漾着春风,虽然脚下还结着薄冰。我心里唱着《世上只有妈妈好》,娘,您听见了吗? (2010.12.26)(5611) 68、招魂【点评与感受】 改革开放以前,农村缺医少药。孩子食欲不振,面黄肌瘦,做事有气无力。没有病,身体不痛不痒,但样子却是病歪歪的,这种症状用现代话说叫“亚健康”,当年老人家称之为“掉了魂”。掉了魂便要招魂,当时治疗方法有二: 大清早孩子母亲常常站在门口高声呼喊着孩子名字:“××喂,吓着魂上身来家哟~!家神祖宗、门神司命送你来家哟~!”接着便是孩子在家答应:“来了啊!”这就是延续几千年的传统“招魂”—— 俗称“叫魂”。 害羞的年轻母亲则花一碗米请算命瞎子“掐魂”。 在现代人看来这种举动实在愚昧好笑,但现实情况却夷非所思,“招魂”当时真的有点实效。尤其是孩子受了惊吓,效果更显著。招魂后来精神了。 不可思议! 人真的有魂魄吗?什么叫“魂”?魂通常指人的精神灵气。引申为精神,神志。《说文》魂,阳气也。古代认为魂是阳气,构成人的思维才智。魄是粗粝重浊的阴气,构成人的感觉形体。魂魄(阴阳)协调则人体健康。 掉了魂的人神魂颠倒,是一具形尸走肉。轻则精神麻木,反应迟钝,木讷、呆板、滞钝,缺乏进取心。重则发癫发狂,神经错乱。 招魂为什么有实际效果?其实是心理作用。 你看掉了魂的学生—— 上课大多无精打采,经常伏在桌上但眼睛半睁半闭着。他们从不举手回答问题,听课不懂也不问老师,作业照交但错误百出,成绩很差也无所谓。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 他们外表老老实实,不吵嘴,不打架,但背后却偷偷摸摸的搞小名堂,寻找刺激。 他们性格孤僻不合群,不呼朋引伴,常常一个人默不作声,似有无限心事,却又不与人言,不擅交流,不擅表达,看似温和,发起脾气却是怒发冲冠,不顾后果。 袁鑫“不差钱”。父亲给他钱,奶奶还偷偷给他钱。 袁鑫智力很好,“他脑袋瓜子还是挺不错,接受能力和悟性还是比较强的。”但他心不在焉。 袁鑫的父亲也对他教育,但方法简单,“总是一味的把我跟别的孩子比”。 袁鑫为什么吸烟?他父亲不知道。 “在他读小学二年级时,亲娘悄悄离家出走。七年来,袁鑫无时无刻不想娘,想他苦命的亲娘。别的孩子欢蹦乱跳着迎接娘外出打工回家的时候想。没人的时候一个人静静的想。晚上做梦想跟娘在一起,一会儿又不见了。想娘的时候出外乱转,怅然若失。想娘的时候他鼻子发酸,眼泪止不住往外流。他甚至羡慕姐姐,姐姐也没娘,但能看到一堆土,那土里有她的亲娘,他却连一堆土都没有啊!这时候他心情烦躁,坐立不安,情不自禁的抽支烟,心情又稍许平静了些。他不到九岁,正是在娘怀里撒娇,满地滚缠的时候就没有亲娘。他没有童年,在他眼里,童年就是在娘怀里撒娇,满地滚缠。有人说他娘患病精神失常,他不知道,他只知道没人搂他、抱他、亲他。他又心情烦躁,坐立不安,他又抽烟。渐渐的,他抽烟,烟瘾很大。” 为什么跟父亲顶撞?“父亲,您总是一味的把我跟别的孩子比,说我的不是。我真的一文不值吗?我还有一点不同其他的孩子,您比过吗?所有问题都是缺少母爱,母亲带走了他的“魂” 。他心理脆弱,固执,偏激。他深深体会到“有娘的孩子是个宝,无娘的孩子是根草”。 怎样为缺乏爱的问题学生招魂呢? 心病还须心药医。最有效的办法是用同情心唤醒他冻僵了的心灵,用母爱熨平他受伤的情感。人怕伤心,树怕伤根。袁鑫是一座爆发的火山,一头红了眼的公牛,你死我活,同归于尽,走向极端。 医心病的药是爱心一味。霍懋征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钻进他的心里,体验他的心理感受,谅解他的过失,宽恕他的错误,才能为他招魂。 招魂必须是最有爱心的人。所以施爱者必须先得有母爱,慈祥,善良,真诚,无私。让问题学生体验人世间的真情,心里无限温暖,“霍懋征眼里,没有好孩子、坏孩子、先进生、后进生之分,只有内向外向之别,所有孩子都是好孩子。她说,好坏先进后进是大人主观分类,不是孩子自己的选择。教师没本事才划分学生三六九等,甚至辱骂体罚。有时霍懋征被闹生气得话到嗓子眼,此时,她强制自己喝水、看东西、出门吸气、按摩胸口,提醒自己“教师不能说伤害学生的话”。如讨厌、走开、笨蛋、懒猪、叫你家长来、中午别吃饭……平静后,她让无知的孩子有知。” 招魂必须给他真正的魂——他必须有精神支柱。对孩子必须进行理想前途教育。社会上一些实用主义金钱至上很有市场。小学生的理想公然是女生当“小姐”,男生最钦佩“黑老大”, 他们是“实话实说” 社会现实就是这样,老师课堂教育也时苍白无力,经不起家长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尹老师让学生看焦点访谈是一种好方法,不是每一个人都是英雄人物,但有正确的是非价值观,正确的人生导向。这是一种高名的方法,用实事说话。 招魂必须给他时间和空间。迁就不行,袁鑫的奶奶只是给钱,默认他抽烟。一蹴而就更差,逼急了更会走向反面。袁鑫的父亲恨铁不成钢,“我没你这个儿子,我跟你断绝父子关系!”袁鑫选择出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尹老师选择和风细雨温情脉脉的母爱,融化他冰凉的心。允许他犯错误改正错误。 招魂,让受伤的心灵得到母爱! (2010.12.29)(1988) 69、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 柳慧兰老师皮肤白晰,圆脸,娥眉,秀目。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会说话,一说话就是亲切的微笑,一说话就是夸奖学生。 一个学习成绩很差的学生家长问柳老师:“我的孩子还好吗?”柳老师笑着说:“你的孩子学习积极性很高。”多么富有智慧的回答啊!柳老师学过画画,她会选角度。尽管孩子成绩名落孙山,但他能天天到校不缺课,能完成作业,都可以这样说。她没欺骗家长,但家长听得舒服高兴,谁希望自己孩子一无是处? 柳老师的眼睛也会鼓励学生。有一回在教室转时,她有意走近一个叫虞浩的学生,美丽的眼睛默默的注视着他做作业。数学成绩很差的虞浩受宠若惊,“老师,您看着我,我的作业都做对了!以后您常看着我啊!”“行!中考我站在你背后,你考满分!”学生高兴得跳起来。后来他天天来看老师,问题目,问学习方法,数学成绩进步飞速。 柳老师的手也鼓励学生。她经常微笑着摸摸孩子的头,孩子感到欢欣鼓舞。教育原来可以是无声的,一颦一笑都是教育。心教重于言教,情商重于智商。她告诉成绩差而自卑的学生,听不懂没关系,听课精神抖擞,答问声音洪亮,“喊出自信,吓跑自卑。”有的学生声音喊哑了,她表扬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 她中师学历“借调” 到中学。而今她是学校数学学科带头人,把关教师,教学质量一流。她的教学和风细雨,润物细无声。学生喜欢接近她,她喜欢走近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里。 她爱学生,学生也爱她。在学生心目中,她是大姐,阿姨,是最亲近的人。甚至有的学生跟母亲不说的话来跟愿对她说。教书十多年,无论什么场合,她永远阳光明媚,从没有电闪雷鸣。学生喜欢到她房里做作业,实在挤不下了,宁可站在窗台下。后来每天安排八、九个。爱屋及乌,学生由爱老师这个人到爱数学这门学科。放假了,学生们还对老师恋恋不舍,七、八个人挤在老师床上,天南地北的聊个通宵。 人上一百,五颜六色。学生五花八门,她有一个不变应万变的妙方,那就是走进学生的心里。有一次吃饭时,有个学生在楼上教室喊“柳惠兰。”上课时她微笑着问:“刚才哪个同学喊我,什么事?”半天站起一个腼腆的男孩子,神色慌张,红着脸,低着头,手足无措。她依然微笑着说:“没事,这说明你心里头有我,想跟我亲近。叫老师名字没关系,外国孩子不是经常喊父母、老师名字吗?”这个男孩进校数学成绩刚及格,一个很平常的学生。这以后他对柳老师格外尊敬,听课非常认真,作业特别工整,期末考试数学进入优等生。后来柳老师让他做数学协助科代表,从此他对数学越发感兴趣。这个内向,表情沉默的孩子不擅言辞,他把对老师的感激放在内心深处,表现在学习行动上。今年中考,数学考了143分,以637分考取了重点高中。他叫熊飞平。 教育,是心灵的碰撞。 教师是医生,不把病人拒之门外,即便是疑难病症。教师是船工,把一批批学生渡向成功的彼岸,她又从头做起。枯燥但又幸福。 洪迎春,是柳老师的第一届学生,一个聪明好学的女孩。成绩很好,但预选后那几天洪迎春整天抬不起头。细心的柳老师发现后,把她找进房里,细细询问,原来她父母关系僵,中考报名时,父亲不寄钱回来。了解这个情况后柳老师安慰她,为她先垫付报名费,叫她不要分心,努力考出好成绩,钱的问题老师负责。懂事的迎春严冬里得到温暖的阳光。她更发愤读书,不负老师一片心。如今她在芜湖工作,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十年了,学生永远记得老师,常打电话问好,回家必来看望老师。 教师的快乐是心灵的回报。她精神上是亿万富翁。 (1389)(2)a 70、老师,我的孩子还好吗? “老师,我的孩子还好吗?”散步时,家长都这样问我。而且,很多家长先入为主,语气中包含着对自己孩子的夸奖,或许,他们是想进一步证实吧。 “小学老师说我的孩子在班级前10名!”——其实那个班一共就10来名学生。 “小学老师说我的孩子最会背书!”——其实那个学生数学成绩一塌糊涂。 “小学老师说我的孩子最聪明!”——其实那个学生不用心。 “小学老师说我的孩子劳动最积极!”——其实那个学生学习不认真。 “您的孩子比以前有进步!”我笑眯眯地回答。 我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套话。连孩子名字都不知道我怎么知道他好不好?但是经验告诉我,必须这样说。 有位班主任向我诉苦。他班上一位学生,小学、初中成绩都是倒数第一名。上课听不懂,把纸撕得粉碎,放在抽屉里,然后向窗外飘洒,制造大雪纷纷的特景。然后,又买来透明胶布,鱼鳞似的粘在桌上。要不,伏在桌上睡觉打着呼噜。他又是个规规矩矩的学生,从不缺课,不迟到。作业次次交,尽管题目都鬼画桃符。作文规定写500字,他一字不少,但内容都是些小学一年级的造句。是否大脑有问题?家长把他带到派出所检查,警察问他姓名出生年月日,家庭住址,家长姓名,他对答如流,说得清清楚楚,对警察还挺客气。警察夸他聪明,一点不傻,“不弱智”。但是不傻“不弱智”为什么不能读书呢?真傻还能名正言顺生第二胎呢。或者小学不行,说不定初中开窍呢。家长矛盾着,苦恼着,经常打电话问:“老师,我的儿子还好吗?” 也有个别家长不这样问。一位小帅哥,虎头虎脑,模样挺可爱;伶牙俐齿,说话神气活现;成绩很好,进班第五名。他家离学校10来里,天天下午放学后都向班主任请假回家,在教室找不到他一定是在佐坝街上打电话,要他的伯父骑摩托车来接他。偶尔在学校睡,睡觉时哭,睡梦中还是哭。他小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一直是爷爷作“伴读”,一年级甚至爷爷在教室外陪着还不行,一定要跟他坐在一条短凳上。他不只是爷爷的跟屁虫,而且是形影不离的“影子”。这样的初中生你说他“还好”吗? 一位家长不问他的孩子“好”。因为家长千真万确地知道他的孩子不好。他的孩子去年把父亲捺倒在地打,今年更是用砖头打。无可奈何,这位父亲打“110”报警。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自古“生儿不望丑,做酒不望酸” ,老百姓说得更加明白“生儿不如我,要钱做什么?生儿胜似我,要钱做什么?”子女是一个家庭几代人的希望。所有家长其实内心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还好”。这是一种心理祈盼,一丝心理安慰,一份信心,一种动力。 “还好!”是个万能用语,放之四海而皆准。现代人所谓“老婆是人家的俊,子女是自家的好” ,“黄鼠狼说我儿香,刺猬说我儿光”。不是第一流的成绩还有学习比以前进步;成绩不好还有品行好;品行不好还有身体好;身体不好还有学习态度端正。一无是处的学生恐怕没有。 “可怜天下父母心”!说一点好听的吧,亲爱的老师。千万别吝惜您的赞美,尤其是在“凭君传语报平安”的家长面前,千万别让他失望。“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谁愿听到说自己的孩子不好呢?我们不可能保证每一个学生考高中上大学,但我们尽可能让所有学生受完义务教育,在校“还好!”——让家长放心,他们的孩子还平安;我们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学会成人,学习进步,健康成长,各方面真的还好。 “老师,我的孩子还好吗?”这是天下所有母亲的呼唤,寄托着天下所有父母、爷爷、奶奶们的款款深情。儿行千里母担忧。何况,娇生惯养的儿女,能放下心吗? “老师,我的孩子还好吗?”是给每一个老师的压力和动力,努力让每一个学生成人成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我们也有孩子,也期望我们的孩子还好。 我愿,天下所有的孩子们都还好。 (2010.11.13)(1733)2015.7.31(14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