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 妹 最近在网上看到了一篇《32岁妈妈自觉没文化和孩子沟通难到小学读书》的文章。文章讲述的是河南省本溪市平山区一位名叫史爱心的32岁母亲因没文化和孩子沟通难,跟孩子距离越来越远,而上小学一年级的故事。史爱心小时候家里很穷,兄妹六个,她排行老二,父母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只给哥哥上学,放牛、弄猪菜、烧水做饭、带弟妹的事全落在她身上了,就连学校门她都没进过。
我读后思想很受触动,一位已过而立之年的女性怀揣着强烈的求知欲走进校园,弥补早已逝去的“书包年华”,我既佩服其进取精神,又对她的境遇深表遗憾和同情,由此也让我想到了自家的“史爱心”——大妹,我的大妹同史爱心一样,都在那个特定时代留有了遗憾。
大妹小我两岁,也是排行老二,下面还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家里兄妹多,经济条件不好,且农村一贯的重男轻女思想,认为女孩子迟早是人家人,因此,父母将一个装满放牛、挖猪菜、带弟妹等重重的“家务包袱”搁在了她的肩上,却反将本应该肩负“家务包袱”的我送进了学校,期盼我能够有出人头地的那一天。
孩童时代的我们都愿意循着朗朗书声而去,谁愿意只身一人在烈日下与黄牛作伴?那时候的大妹也很想上学,当时村小学的校址就在离家不到两百米的地方。每当我们上课时,总见她背上背着二妹和其他的几位小孩子一起扒着教室窗户望着我们念书,有时还跟着我们一起读,因影响教室内学生上课,时常遭到老师的追赶,但她们并不罢休,不一会儿,大妹又跟着这一群小女孩子回到了窗户旁静静地看着、望着,眼中充满渴望,充满期盼,她心里肯定是在想着为啥自己不能坐在教室学习。
或者是兄妹情深,也抑或是懂事较早,我每每见到大妹扒在教室窗外观望时,心中总不是滋味,有一次以书没背完被老师关进教室不让回家为由向父母调皮不读书,不吃饭,不上学,哭着、吵着要让大妹子读,却被父亲狠狠地教训了一顿,然后硬压着去了学校。
出生于农家的我,就是肩负着父母、兄妹的理想,代表这个家庭读书,在我读书的过程中,大妹在生活上给予了我很多的帮助。我在宿中上高中时,大妹才十五岁,就到婶婶家学缝纫,那时候学徒工每月发伍元钱的工资,她却怎么也舍不得花,每月发了钱就骑上自行车,给我送去几瓶家里咸菜和我要换的衣服。因为路程远、道路较差,我担心行程中有意外,有一次含着眼泪骂了她一顿,只是希望她不要再这么辛苦,大妹竟满是委屈地哭了。我上财校时,为缓解家庭负担,大妹就远到杭州打工,那时没有手机和电话,妹妹由于没念书不会写信,每个月都请会写信的同事给我写信,问学习紧不紧张,有没有钱花,生活怎么样,还时常寄来生活费和衣服、鞋子。兄妹情深,她省吃俭用的每一分钱都用在了我的学习上,希望我能学到更多知识,更希望我能“替”补她没上学的遗憾。
大妹虽然没读什么书,却是我们兄妹中最聪明的一个。当年婶婶说她带了那么多裁缝徒弟,没见到比大妹子更聪明的,人家学熟要学半年,她却只要学三个月。天资聪慧的她在学龄阶段让我去“替”她学习了十几年,现而今她也开始了自己真正的学习之路,听妹夫说最近几年经常拿孩子小学课本自学汉字和算术,现在手机信息会发了,还买了电脑,学会了上网,制作文档表格,妹夫承包的装潢业务,大妹还是一名主办会计。去年与她闲聊,我说你不识字,去车站买火车票、去学校帮孩子报名、到医院看医生、去银行存款取款一定很受拘束吧,与孩子沟通也很难吧,跟孩子之间的距离一定很远吧。妹夫在一旁竖着大拇指称赞说:“别小看你妹了,她现在识不少的字,说话办事水平比我强着哩,去年考驾照理论我没过,她倒过了,她是自学成才的典型哦!”
对特定年代留下的遗憾,史爱心和大妹都没有去怨怪谁,虽然现在的家务负担依然较重,但是这个时代给了她们希望平台和追梦的途径,她们在摸索中前进,在经受过文盲的委屈过后,会更加珍惜那每一个拼音、每一个汉字。由史爱心想起了自家的大妹,往事历历在目,对她们的境遇深感不公,对她们的精神由衷敬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