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乡贤(1) 石普水 什么是乡贤? 简单地说,乡贤就是乡村那些品德高尚、才学出众,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被乡人推崇敬重的人。 为了更加清楚透彻地阐述乡贤的含义,我们不妨先来一番咬文嚼字。 先说“乡”字。甲骨文里乡像两个人相向对坐,共食一簋的情状。这是它的本义,是用酒食款待别人,是"飨"的古字。 乡的第二个含义是国离邑民所封乡,泛指小市镇,或自己生长的地方或祖籍。乡村,是与城市相对应的区域。又可以理解为与政府机构相对应地方,即范仲淹说的“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贤"左边的"臣",是竖立的眼睛,右边的"又"是手,下面的贝是钱。眼睛和手控制钱,本义是管理钱的人。 引申为有德行、多才能的人。东汉许慎《说文》:“贤,多才也。” 贤声远达——好的名声远扬四处;贤才——德才兼备的人;时贤——指当代有贤能有声望的人。 所谓“乡贤”,是指那些品德、才学为乡人所推崇敬重的人。品德高尚,在本乡本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乡贤最显著的标志。 "乡贤"一词始于东汉,是国家对有作为的官员,或有崇高威望、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社会贤达,去世后予以表彰的荣誉称号,是对享有这一称号者人生价值的肯定。明清时期,各州县均建有乡贤祠,以供奉历代乡贤人物。 “乡贤文化”是某一地区具有当地精神文化标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是联系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是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的一种精神原动力;是这个地域历代名贤积淀下来的榜样文化、先进文化,是这个地域有激励作用的思想、信仰、价值的一种文化形态;是围绕乡贤德行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乡村治理理念,比如“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等思想,在农村地区有着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 乡贤文化的传承思想源远流长。在《孟子》、《周礼》中,均载有具体的乡村组织与管理构想,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实行。秦汉以后即推行以“乡三老”为乡村最高领袖的乡治制度。至明朝,朱元璋第16子朱栴曾撰《宁夏志》专门列举了“乡贤”这类人物,还开始建立乡贤祠,凡进入乡贤祠的人既要有“惠政”又要体现地方民众的意志。清代,基层不但建有乡贤祠,还把乡贤列入当地志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今天,我们提倡传承、弘扬乡贤文化,正是要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中汲取经验和智慧,丰富当下农村社会治理工作中的资源。 中宣部部长刘奇葆说,要继承和弘扬有益于当代的乡贤文化,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同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面的成功人士,用其学识专长、创业经验反哺桑梓,建设美丽乡村。 2017/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