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乡贤(2) 石普水 什么是乡贤?2015年7月22日《宿松县创新发展“乡贤文化”的实施意见》指出:“所谓乡贤,即乡野贤良之士,是指本土本乡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而深为当地民众所尊重的人。” 乡贤是一个新事物,对其定义见仁见智。宿松县乡贤文化研究会会长方济仁老先生给它下的定义是:乡间 德高望重才能出众并且做出一定贡献的人。 宿松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姜晓蕾下的定义更加形象,即“四有一敬”:乡贤是有德行、有才能、有威信、有贡献,受人尊敬的人。换句话说,乡贤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有事业心并且还能够事业有成,在群众中一言九鼎,为社会为地方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这样的人才能德高望重受人尊敬。姜副部长还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乡贤一定是好人,但好人不一定是乡贤。” 这话怎么理解?一个性格温和的人从来不跟人吵架,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个好人,但是这人对谁都唯唯诺诺,而且一事无成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窝囊废,我们绝对不能说他是一个乡贤。如果一个人特别会挣钱,是千万富翁甚至亿万富翁,但是对家乡公益事业却铁公鸡一毛不拔,这样的人我们也不能说他是乡贤。 乡贤必须是人民衷心拥戴的人。乡贤虽然不是一票一票评选出来的,但是她是人民的呼声,是正义的呼声。比喻说,古往今来宿松县父母官,真正称得上乡贤的第一个就是张何丹。为什么?因为张何丹爱民如子,培育出一种穗大粒重味道香甜的“仙田瑞谷”;张何丹为百姓做了许多实事,创造性地断了“斗米斤鸡”奇案;而且,在松兹大地久旱不雨,张何丹跪在地上为民祈雨而不幸中暑身亡。所以,宿松人为其建坟立碑,并建庙祭祀。张何丹是具有时代性意义的乡贤。 乡贤必须是造福一方的人。历史上的乡贤都是名人,但是不是每一个名人都是乡贤。比喻说,我们说石良是乡贤,绝对不是因为石良是“田园宰相”,而是因为在兵荒马乱的年月,石良在家乡程岭乡彭桥村山招集义勇,筑城设塞,屯田养兵,以保境安民为己任。元至正六年(1340年)冬十月,盘踞在黄梅县冯茂东山(今黄梅县五祖寺)的一伙盗寇,打着红巾军的旗号,为扩大地盘而袭击宿松县城。石良带领义勇奋勇杀敌,三战三捷,并且乘胜追击,直捣敌巢穴。当时翰林学士宿松老乡汪仁亲眼看见石良班师回营的场面,有一首诗叫《将军破贼歌为石松颜良赋》。 乡贤必须是能人。比喻说,程岭麻地坡的汪革,原籍浙江遂安,宋代乾道、淳熙年间,只身来到宿松,纠合当地民众伐树烧炭,办起了冶铁作坊,铸造各种铁器,出市发卖,数年之间发起大财。后又把附近方圆70余里的泊湖,承佃为已业,营造厅屋千间,并把妻儿接到宿松安居,同时还办起了酒坊等行业。今天沿荆桥河床一带有古代遗留下来的铁渣,且多得惊人,三处遗存,均有几亩到十亩,深度1到2米,在铁渣里还有不少南宋时期的瓷片。从大量的铁渣遗存来看,当时的冶炼规模是宏大的。汪革用人之多,其炭山冶坊中大半就有300余人 汪革不仅是一位好的企业主,而且还是一位爱国爱民族的能人义士。 乡贤代表的必须是人民的利益。比喻说,徐文藻烈士出生于一个家庭社会地位较高,多是豪门士绅的富裕家庭,是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但是他为了共产主义信仰,面对敌人严刑拷打坚贞不屈,英勇就义。为了人民利益,他贡献了年轻的宝贵生命。今天的和平幸福就是他们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没有理由说他们不是乡贤。 公道自在人心。乡贤不是哪一个人说了算的,他是一个地方老百姓竖大拇指称赞的杰出人士。 2017年5月28日星期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