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飞,1981年生于安徽桐城,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中西比较诗学专业2010级博士生,现任职于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非常感谢主办方邀请我来,并给我这次发言的机会。这是我三十多年来第一次到我们中国诗歌之乡宿松,也是第一次和这么多诗人朋友雅集,所以感到非常高兴。在这里我想围绕主办方提出的第二个话题,也就是如何擦亮诗歌之乡文化品牌这个问题,说两点不成熟的想法,供大家思考和批评:
第一,在今天这样一个物质化、技术化的时代,当我们谈论诗歌时,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在我看来,诗是最精妙的情感思想表现于最精妙的语言,是人的一种本能的审美方式,所有诗歌,即使是所谓最客观的诗歌比如山水诗,都是“关于”人自身的诗歌。我是桐城人,我们桐城的乡贤,当代美学家朱光潜曾经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读诗不仅关乎文学趣味的培养,更关乎人生观的树立,关乎“人生艺术化”的实现。也就是说,诗歌的意义在于,用诗歌涵养一颗“诗心”,进而践行一种诗意的艺术化的人生! 宿松现在既然已经是中国诗歌之乡,有像祝凤鸣、浪濯、吴忌、司舜、刘鹏程、许洁等许多优秀诗人,诗歌节现在也办了第二届,那么接下来,宿松能不能真正成为中国诗人之乡?能不能让来这里的诗人都有还乡之感?更重要的是能不能让受这方山水滋养的人民都有写诗的冲动、有成为诗人的可能?这就需要我们把诗歌还原为人的生活,把诗歌日常化、大众化,努力营造一种宜居的城市环境和文化氛围。也就是说,可以从诗歌切入,充分发掘和整合宿松本土的历史资源和当代资源,从外到内提升整个城市的文化内涵,让宿松的老百姓都能享受到城市文化建设的福利,都能感受到诗歌其实就是自己的生活,都从心底认同并融入“宿松中国诗歌之乡”这个文化品牌。很显然,这是一项系统性的、整体性的长期工程,需要我们宿松政府、宣传部门、文化旅游、文联、作协以及诗人们同心协力才能最终实现。 第二,我想从一个具体的事情说起。前不久,我应邀去上海参加一个跨界艺术展,展览的主题是“一诗一画一世界”,他们先征集评选出20多幅绘画作品,再征集评选出20多首以这些绘画为主题的诗歌作品,一诗一画,共同展出。我是他们的诗歌评委,在采访的时候我说:这次读画吟诗跨界艺术展,是打破现代绘画、现代诗歌各自为政的惯例,使诗与画之间形成一种平等的、互文的关系,创造了一个文图互见的世界,这种跨界对诗歌、对绘画来说,既扩大了题材和内容,更生成了新的丰富的现代意义!其实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诗歌作为题款的一个必要的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刚才唐老师提到苏轼的题画诗小孤山就是),题款是中国传统绘画独有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补充和深化了绘画的意境,丰富了绘画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更重要的是,它把诗书画印四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那么,这种跨界对于我们有什么启示呢?今天是一个读图时代,是一个信息传播时代,而诗歌毕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不像图像那么直观,接受起来那么容易,如果我们把诗歌和图像(比如潜山山水摄影)乃至声音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不是能够更快速、更便捷、更有效地传播信息,更有利于我们打造诗歌之乡这个中国文化品牌?当然,这需要艺术专业上、电子技术上的大力扶持。 总之,诗在山水之间,在人与人之间。我衷心希望宿松能够成为所有诗人的故乡,能够成为87万宿松人民的诗意栖居地!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