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说:“到山中便是仙,万树生风,百道飞泉”。此话真实不虚。由无数条山泉汇流而成的趾凤河水,不舍昼夜,跳珠泻至,蜿蜒曲折,向东流去。趾凤新街如同藏在深闺人不识的贵妃玉环,在绿水青山中,一展动人的风姿。
在这人口不足二千人的山区小镇,由于美丽乡村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加之乡贤文化助力,趾凤新街便成了一块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间圣境。小街虽小,但这里的风土人情值得点赞的故事很多,现陈述几点,以飨读者。
“一、二、三”教子法
每逢双休日,便成了小学生们的狂欢节。吃完早饭,他们便不约而同地聚集在街道追逐嬉戏。尤其是在孩子多的街段,各种机动车辆到此不得不减速慢行。有时司机把喇叭按得震山响,孩子们也只是稍微让开点道,但马上又如抽刀断水般地聚在一起,行人也只能是顾左右而穿行,这当然成了年轻母亲们头痛的事。
有的母亲,大概也懂得育儿之道,想出了喊“一、二、三”的办法。唯恐失灵,却迟迟不喊三。但往往喊到二时,孩子们便很不情愿地歪头扭屁股回家。张母也不失时机地表扬说“这就是妈妈最喜欢的听话的孩子”。
后来李母、王母也如此效尤,由于加上教育和正确的引导,现在小街上再见不到孩子们追逐的身影。
这里要提及的是,此法并非是教子的绝对良方,但在特定的情况下,确实能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是值得借鉴的。
由此,联想到贪官们,他们在贪路上一直走到黑,不知回头,他们在这些七、八岁孩子面前,难道不汗颜吗。
孩子们知错能改,因此使我更加懂得“少年强则国强“的真正道理。
街坊、邻里一家亲
趾凤新街居民中,有十几个姓氏,可人心纯正,街风纯稳。人们崇德向善的精神体现在方方面面。
每家每户不但无家庭暴力,而且连夫妻吵架、父子相争的情况也很少。有时即或张家的大毛打了李家的小宝,张妈登门看望并赔不是,可李妈却笑脸相迎,说孩子们在一起哪有不动手动脚的,我们都是街邻,分什么彼此,说不定我家的小宝哪天也会惹祸的。多好的接邻,多么宽厚的思想境界呀!
在小街真是街坊、邻里一家亲,不管谁家有婚丧喜庆之事,都主动上前帮忙或庆贺。如有一次下街王家冬晨起来,见水管破了,满地是水,随即打电话给上街的李世高,小李接话后,立即冒冷披衣起床,很快来到王家。费了很大功夫,终于把水管接通。王家付他辛苦费,他说,相互之间帮点忙,还要钱吗?像这种无偿服务的志愿者很多。这大概也算得上是小街的一种精神。可以说,文明的春风将天天温暖着趾凤小街上的家家户户。
趾凤的“上海滩”
多年来,散步健身多事中老年人。可近两个月来,趾凤新街出现了一道靓丽的人文景观。傍晚,中、青年妇女,她们沐浴更衣后,三、五成群,一拨一拨地出现在趾凤河畔旅游大道上散步。她们简朴的打扮却很时尚,披肩的长发散发出洗发水的芳香。她们的行动是宣言,欢声笑语是广告,告诉人们,趾凤村富起来了,人们的幸福指数大大提高了!城市、农村有何差别?
晚上,河边,柳树下,琴声婉转、笛声悠扬。在路灯和景观灯的辉映下,妇女们翩翩起舞。怪不得有人夸赞说,如今的趾凤河畔如此繁华热闹,成了小小的“上海滩”。
一支特殊的“环卫工”
近年来,在趾凤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趾凤新街的脏、乱、差得到了彻底根治,这是有目共睹的。小街成了环境友好型的大众乐园。
除了专职的环卫工人外,乡党委政府不定期派出部分工作人员上街清扫垃圾,他们并非作秀。冬天,他们驮着铁锹,铲除街道的积雪;夏天,山洪暴发时,和趾凤村干部一起,哪家进了水,即使是半夜也一起帮助排涝。平时,也看见他们拿着扫帚对垃圾多的地段,帮助清理打扫。
干部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这种无声的号召作用很大,现在连小孩都知道要把果壳纸屑扔到垃圾桶中。
如今的趾凤新街,基本实现了“与人相融、与物相和、与世相安”的美好愿景。可以说,文明乡村、文明街道将成为趾凤最美的风景!(王达仁)
来源: 趾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