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扶贫暗地挠头 评《论语雍也》毁谤冉有
孔夫子教化三千弟子,出了七十二贤人。 贤人,这个关荣称号,不一定是老师心里喜欢,口头传出来的。也不是同学看好,告诉社会的。是凭各位贤人对社会贡献表现出来的。孔夫子七十二贤人中有一位冉子,名叫冉有,孔子称之为求的,能为可谓大了。
孔子周游列国,没有随带这位学生前往,冉求帮助季康子进行田赋改革,变奴隶制为封建制,聚敛财富。季康子发财了,名气大了。冉有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 孔子没有太多的感激冉有,说冉有不该改革奴隶制度,不该献策帮了季康子。用现代话说,不去扶贫,却去帮富。 孔夫子很不高兴的,在《论语·先进》里有,“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事件历史背景是这样的 冉有,鲁国贵族季孙氏家臣。鲁国的三家曾于公元前562年将公室,即鲁国国君直辖的土地和附属于土地上的奴隶瓜分,季氏分得三分之一,并用封建的剥削方式取代了奴隶制的剥削方式。公元前537年,三家第二次瓜分公室,季氏分得四分之二。由于季氏推行了新的政治和经济措施,所以很快富了起来。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季氏,积敛钱财,搜刮人民, 所以孔子很生气,表示不承认冉求是自己的学生,而且让其他学生打着鼓去声讨冉求。 拿现在的观点看问题,改革奴隶制度是对的。改革奴隶制度,只靠扶贫而不帮富是行不通的。
真个儿需要帮助的对象,在孔夫子眼里,只是救急不救贫,并非像现在的脱贫致富口号。 请看《论语·雍也第六》有一段文字,就完全清楚了。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 子曰:‘与之釜。’ 请益。 曰:‘与之庾。’ 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济富。’”
注解: 子华和冉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子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 冉子,冉氏,名求,字子有。 釜、庾、秉 釜,六斗四升。庾,二斗四升。秉,十六斛,即一百六十斗,1600升。 粟:在古文中,粟米,指带壳的粟,粟米分开时,粟指去壳以后的粟米;米指去壳以后的粟米。
子华使于齐 在孔子的举荐之下,公西赤要奉旨出使齐国了。公西赤便委托自己的师兄兼孔子的管家冉有,向老师讨要一些粮食,以备自己走后,老母所食用。孔子听了冉有的请求。说:“那就给她一釜的小米吧(釜,也是古代的计量单位,一釜大致合六斗四升)。” “公西赤要去很长的时间呢,老师您看是不是能再多给她一些?” “那就再给她添上一庾(庾,也是古代的计量单位,一庾合二斗四升)。” 冉有退出,心想:老师也有点太小气了吧,于是就自作主张,给了公西赤五秉小米。(秉,也是古代的计量单位,一秉为十六斛,一斛是十斗) 事后孔子语重心长地对冉有说:“公西赤这次出使齐国,乘的是肥马,拉的香车,穿的是轻暖的皮裘,雍容华贵。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听说,粮食是用来周济人们急需的,而不是给富人,富上添富的。”
疑案就在这里,请让我还原一下真相吧 1秉,16斛,即160斗,1600升。相当于3200斤,5秉相当于16000斤。16000斤小米,一个公西子华的妈妈在家,一时半会也吃不完,会生虫的。那一定是16000斤粟。 算7折出米率,11200斤米,老妈妈31年也吃不完的。更何况班主任老师家那里来的那么多粮食呢? 是老同学公西子华(公西赤)要奉旨出使齐国31年吗?显然不是。公西赤比孔子小42岁,就打公西赤20岁做了使臣,此时孔子也该有62岁,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只活了72岁,从孔子62岁算起,过了31年,孔子死去已经又过了21年。按理说不通的。 而且班主任老师叫给64升,冉求说多给点,老师就叫再加24升,如果,我是说如果,冉求私自给了8000升,8000÷88≈90.91(倍)违背了老师的最高指示,那还得了。 所以我说公西赤奉旨出使齐国没有31年, 不但如此,冉求根本就没有给5秉粟给公西赤的妈妈。五庾还差不多。 为什么这么说呢?孔子周游列国流亡在外十四年,才得以被救回国,鲁国粟的年亩产量不过200斤,单算出让给公西子华的妈妈16000斤粟,就超过80亩土地年产量,孔子又不是地主,怎么会有这么多土地呢? 我看,要么就是把五庾错说成五秉了,要么所谓“冉子与之粟五秉。”就是其他同学“鸣鼓而攻之”产生的毁谤。 孔子发起了对冉有攻击,是谁发起对冉有毁谤呢?学生时期冉有同学怎样呢?
《论语》说,有一次子路、曾皙(曾参的父亲)、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叫他们各自说说志向,冉有回答说: “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振兴礼乐教化,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原来冉求同学善于高发家致富。 《论语雍也第六》类似于上篇《论语公冶长第五》,文章以孔子的学生命名,《论语》相当于学生对老师语录的回忆。也就是说, 雍也不客观的说法,是冉雍(仲弓)同学所为。 试想,那个冉有,又做了孔子的管家,自然抠门,哪里舍得把班主任老师孔子的一万六千粟,赊欠给同学公西子华的妈妈。 按说一釜,是少了点。为公西子华讨个顺便人情,多要一点吧,老师不高兴似的。争取一下,只说多给一庾,合一起,不过八十八升粟。 老师小气巴拉的,两釜也舍不得给,私自多给两斗,又怕老师清仓查库对账,索性给五庾吧。120升而已。 竟然叫冉雍说成五秉,8000升呢!纪录在《论语雍也第六》中。属于攻击呢,还是属于毁谤呢?
两千五百来年的历史疑案。都说孔子讲理,无人说《论语雍也》毁谤冉有。 想到此,作西江月一首以记之。
西江月·扶贫暗地挠头 评《论语雍也》毁谤冉有 致富公开插脚,扶贫暗地挠头,巴灰拍屁并无由,几个金盆洗手。 都说《壁书》真理,不知《雍也》吹牛。因为改革献良谋,毁谤同窗冉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