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阴老去谁先觉,身上痕斑驳。几多旧事扰幽怀,风拍门扉犹似那人来。
如环如月还如手,总把春心叩。少年情意可曾谙,记得陪君坐到夜深蓝。
这首古词意境空濛、韵味无穷,既不是出自古代词人之手,也不是现代名家之作,而是出自于我们身边的一位“才女”,她叫何其三,一位对古体诗词挚爱到几乎疯狂的业余创作者。这首《虞美人•旧门环》在前不久由《诗刊》社子曰诗社创作培训基地举办的第二届“泊爱蓝岛·相约七夕——最美原创诗词”大赛中荣获三等奖。在全国2700首作品中,何其三的诗词以其“空灵与大气”斩获殊荣,为宿松县乃至安徽省诗词界赢得了荣誉。
在安徽省诗词界,对何其三这个名字大家可谓耳熟能详,这位在宿松土生土长的女词人,自2010年才开始古体诗词创作,凭着聪明和勤奋,短短7年来,她创作古体诗词700多首,作品散见于《中华诗词》、《诗刊》、《诗潮》、《中国诗词月刊》、《西部作家》、《国土资源报》以及《安庆日报》等各级报刊,多次荣膺全国诗词大赛最高奖项。
古体诗词创作是一件十分不易的事,没有长期的古典文化素养的积累和执着的追求,是很难创作出让人喜爱的作品的。何其三出生于书香门第,父母都是中学教师。一直跟随父母的她,小时候读了大量的课外书籍,从儿童读物到文史知识,乃至四大名著。她的父亲曾写旧体诗词,对她影响很大。从小学三年级父亲开始教她唐诗宋词。此后,课余时间,除贪玩就是背旧体诗词。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父母从小在她心田播撒下诗词的种子,孕育了何其三对诗词格律和语言的特殊感悟。打那以后,她广泛涉猎古典名著,博览群书,如饥似渴,从先秦诸子到西晋文学,从唐诗宋词到明清杂说……。长期的积累,为以后的古诗词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不仅如此,她还边创作边拜别人为师,同时虚心向同行学习,取彼之长,克己之短。无论在语言艺术、思想境界、诗词格调方面,还是在为人处世、内涵修养等都得到了“高人”指点,使她的古诗词创作实现了质的飞跃和新的突破。
何其三的作品高端、空灵、大气,给人以“清、轻、新、灵、留”的感觉,常有奇思妙想神来之笔。一首荣获中国诗词美中杯大奖赛一等奖的《咏菊》诗这样写道:
.一夜秋声惊晓梦, 人间已是换新裳.
因怜百卉凋寒月, 便约千枫醉夕阳.
雾散愁观孤雁影, 云开笑洒满城香.
任凭露重霜风紧, 梅不芬芳不卸妆.
区区56个字,找不到一个“菊”字,但字里行间无不弥漫着菊花的清香、菊花的高格,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她擅长“临江仙”、“浣溪沙”、“卜算子”“一剪梅”等词牌的创作。其才思敏捷,信手拈来,一挥而就,被诗词界奉为“快刀手”。她的词作自然流淌,既有女性的柔情,又有男人的刚毅。她喜爱古诗词,不为图名、不为求利,始终保持着初心的纯粹,对诗词的格律、章法和意境的追求近乎刻薄。她认为古诗词的内容是水,格律是桶,章法是提手,意境是气力。水没有了桶,就提不起来;同样,古诗词没有了格律,就如散了箍板的桶,水就遍地都是,意境再美,也有气无力。同样,一首较好的古诗词,意境就是灵魂,形式再美,没有了意境,无外乎行尸走肉,干瘪瘪的没有一点味道……。何其三深谙形式内容与意境的辩证关系,她创作以意象行文,层递开掘。去年县作协组织赏樱花采风创作,她文思泉涌,连作八首,以物兴怀、韵味绵长,组诗《樱花八韵》全部在市报副刊刊载。她的古诗意象丰沛,动感强烈,如其中的“将心团作梦”、“心血敛成花”用词传神,“团”、“敛”出神入化、形神兼备、妙笔生花,有五代、北宋诗词的文字魅力,充分展现了中华词语的美学效果。
有网友这样说:“文章千古事,字字寸心知。我以为写诗词难,其实写古诗词更难,把古诗词写得象何其三先生那样好更是难上加难!”类似的评语在网上还有许多,这就是读者对何其三的奖赏。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曾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者自成高格”。我想:词作者何其三正朝着这个目标奋进。
2017/8/30
(王宇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