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不能只是换马甲 石普水 赵本山创造了一个小品时代。但是,他今年没上春晚。 “人的一生就是这样: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这是赵本山小品《不差钱》里一句经典台词。 有人大代表建议把“农民工”改成“新工人”。说农民工这个称谓有“歧视性”意味,应予以改变,而“外来务工者”、“新某某人”、“新居民”、“新产业工人”等则都被认为是对这一群体的尊重。 “小样,穿上马甲我就不认识你?” 自然而然想到赵本山小品的这句经典台词。 其实“农民工”就是以农民身份到城市务工,这称呼恰而其分。 什么才是真正的农民工?农忙时在家种田,农闲外出打工。郑州解放路的立交桥下摊着被子,晚上睡在高架桥下,没事时打牌,发生纷争打架,死了一个人。这是典型的农民工。 想一想,对多数人而言“农民工”其实也不很准确。 今天40岁以下的年轻人,不能算是真正的农民。因为他们没有做过真正的农活,有些人甚至根本就不会做农活,从学校毕业就出去打工,在生活城市。但是,他们家在农村,户口本在农村,孩子老人在农村。他们是候鸟,有钱无钱回家过年,过完年,又到城市里去挣钱。 目前的打工者五花八门。 今年春节,我们屋里开来四部小车。两个办鞋厂,两个开“工作室”。办鞋厂老板,开始在鞋厂打工,后来“打鞋样”,熟悉了皮鞋生产的各个环节以后,有了一点资本时,他们开始自立门户,当起小老板。这样滚雪球发展,几年后经验丰富了,各方面人缘关系熟悉了,资金雄厚了,如今算是大老板了,每年能赚钱几百万。有一位前年据说赚了将近一千万——这是他弟弟亲口说的。一位名人说,钱到了一千万以后就是“数字”。我的这位兄弟现在在玩数字!他儿子学体育,明年去俄罗斯留学。另一位发展迟一点,但是,他花钱大方,我亲眼看见他推牌九时,笑眯眯的把跟前厚厚的一叠钱一点,真的是玩“数字”。我没有问他们到底赚了多少钱钱,反正,“家有金银,外有镫称”,人们说的大概八九不离十。 没很弄清楚什么是“工作室”。他们说是自己设计一个式样的服装或者鞋子,制成样品,到市场推销,在网上卖,也可以联系老板生产。网上搜索,“工作室一般是指由几个人或一个人建立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大部分具有公司模式的雏形。”他们每年赚钱几十万、上百万不等。 第三类是管理设计,这是技术人员。固定工资,每月6000~8000外加奖金、提成,还有外来关系户红包。一年挣钱十来万。 有人开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种人必须与办厂人员关系密切,专门卖相关生产配件。 真正的打工族是夫唱妇随或者妇唱夫随。做石匠赚钱,但是劳动强度太大,每天起早歇晚,一停下来,遍身酸痛,早晨爬不起来。有一位女人开玩笑说,希望儿子早些结婚生孩子,她在家引孙子做奶奶!要么是做裁缝,做服装。夫妻俩每年也能够挣钱十来万。 以上都是有手艺的人,是技术工人。 我一位兄弟也是我的学生,没有手艺,夫妻二人和两个孩子一块打工。以前种菜卖,去年到一个皮带厂,包吃包住,每月保底工资两千元。劳动量不大,每天上午10点上班,不加班。每人一年四万多块钱,跟我的工资差不多。 打工年纪最大的64岁,在本县工地看场,一个月一千多块钱,包吃包住,另外工地上捡废品是外快,够抽香烟的。 但是,他们只是农民工,而不是“新工人”! 前年在上海碰到有一位佐坝户籍的年轻人。初中毕业到上海打拼几十年,有钱,有房子,有公司,有事业,但是,他最头疼的事是由于没有城市户口。他的孩子在班上成绩是前三名,但是还得回“原籍”报考!他说,有人为了一个上海户口,跟一个上海户口女人假“结婚”,让孩子上上海户口,给女人十几万块钱!现在花十几万块钱也混不到上海户口,他永远是生活在城市的农村人! 改革开放,农村人都能到城市挣钱。但是,他们打工没有保障;他们还是农民,换不换马甲都一样。我一个教书的侄子跟我说,目前在石屋就我们爷俩最穷!就钱而言,的确如此。但是我们有一件含金量不太重的“马甲”不管是臭老九还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身份还是国家干部。 那么,把“农民工”名称改成“新工人”如果实质性内容没有改变不也是阿q“精神胜利法”么?仅仅因为称谓有“歧视性”,改称“新工人”、“新产业工人”能说他们是城市“新居民”?他们能享受城市居民的福利?他们的孩子能参加所在地高考?能以城市居民同等分数线录取大学? 真正关心农民工,必须动真格的,改变他们的户籍,让他们成为城里人,享受城里人同等待遇,让他们生老病死有保障,这才是他们所盼望的。至于改变称呼,那是文字游戏,花拳绣腿,不提也罢! (2013.3.4)(2017/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