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抑郁 ——回家(129 石普水 每天上网都看博客后面的留言或者评论。有些评论实在精彩极了。您看: “一曲终了,繁花散尽,伊人已逝,只余一声空叹,可悲,可泣。” “生命太脆弱,孟老师一路走好,希望家人节哀。” “珍惜现在,每个人。” “除了惋惜、悲痛我们还能说什么呢?我们尊敬的老师!愿您安息!家属节哀!!坚强!!!” “还清楚记得以前教室楼下那个小卖部,里面有他们幸福的一家四口,今天再一眼忘过去,只剩下一片绿草。虽然孟老师没有教过我课,但是作为佐中的学生,我很悲伤。” “其实人的留言一生一直在做着各种选择题,这是孟校长的选择,理解他的做法。但同时,我想说一句,精神、心理健康同样要重要!如果说几年前的悲剧是这次悲剧的导火索的话,那这几年,孟老师身边的人多陪他去看心理医生,如果孟老师能用优势力的观点去看待丧子之痛的话,增强抗打击能力,或许就不会发生这次的悲剧!” 我回答说:“说得太好了!有些话不好对人说,他心里太苦了!我还想就这个话题写写自己的一些想法。” 多次看到一个相同的名词“抑郁”,我一直不愿意相信,一向看上去笑容满面的校长怎么会抑郁?在我的心目中,只有性格内向,不善于交流,郁郁寡欢,闷闷不乐,愁眉苦脸的人才会抑郁的。 但是,现实无情。他女儿这样说。上海医院的专家这样说。他房内的兄弟亲自到了事发现场,看到现场情景,听到经验丰富的警察的分析,得到令人信服的结论。 事发那天晚上他住在外甥女的合租房里,隔壁的人说他一直到一点钟还没有睡觉,在客厅走来走去。 警察说“不可能他杀,既不是谋财害命,因为他身边没有多少钱财。又不是仇杀,他没有仇家;也不是蓄谋已久的自杀,没有留下遗言、遗书。” 警察说“由于睡眠障碍而出现幻觉,人不由自主乱走,把灯火通明的窗子外面当作门,一步踏空,一命呜呼……” 警察就是警察!发现入情入理,不由人不相信。 百度搜索,“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长者甚或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啊,这就是抑郁。 人为什么会有抑郁症?病因有“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涉及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再生等方面,与抑郁症关系密切的“遭遇应激性的生活事件,是导致出现具有临床意义的抑郁发作的重要触发条件”。 “遭遇应激性的生活事件”,或许就是七年前那场车祸。丧子之痛,深深的,永远永远的埋藏在他的心中。女人还可以痛哭流涕,他一个大男人怎么发泄心头挥之不去的悲痛? 他的家庭复杂。父母只有他一个独生子,而且年纪都已经七老八十了。他还有岳父岳母,也都七老八十了。他还要负担岳父母的饮食起居,送老归山。俗话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四个老人的家庭这本经更加难念!不仅仅是经济负担,平日里夫妻之间难免会有鸡毛蒜皮的矛盾。 抛开这两个因素,我还要说,性格因素。孟校长是一个理智的人,一个爱面子的人,他给人的是光鲜的一面,却把痛苦永远深深地藏在心里。他不善于发泄,或者喝酒,一醉解千愁,醉酒后发泄心头痛苦,。也不跟人大吵大闹,而是默默忍受。这些挥之不去,剪不断理还乱,别有滋味在心头的痛苦与矛盾,日积月累,久而久之,郁闷就会越来越多,最终爆发,一发不可收拾,终于酿成悲剧。 还有职业因素。孟校长当年读书时出类拔萃,只是因为家庭贫穷选择教师。“先生先,屁股尖,一粒米,吃三天。”这是世人对老师形象鲜明的刻画,不是老师吝啬,而是教师职业清贫,一点死工资养家糊口。教师还有精神压力,谁都会说一句“为人师表”,好像教师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圣,都是百毒不侵似的!孟校长是教师,同时还是副校长,与教师一样带课,而且应该理所当然成绩比一般教师好。平时学校里里外外的事比别人操劳得多。 我在教师队伍里混了40年,做所谓学校领导也20多年。深深体会到教师不好当,农村学校的领导更不好当。当年,我的一位领导讲过一段经典名言,学校领导三个好处:第一,名声好一点,这是年轻人的一点可怜的虚荣心,属于心理因素;第二,多喝几回酒,现在看来,吃肉喝酒,大腹便便,绝对是坏事;第三,接触面广一点,多认识几个人。啊啊,现如今农村有几个人啊?大多是留守老人与妇女。我每天早晨散步,倒是有几个老人跟我打招呼“石老师,好早!” 或许,这就是多认识的几个人吧!说不清。 这就是一个俗人说的所谓“抑郁”。 (2014.8.23)(2017/10/10)(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