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农民工,什么时候你姓“城”? 石普水 程传六,一个典型的农民工。 “金蛋”是他两岁半的孩子,正是上幼儿园的年龄,却在街头用铁链拴住脚踝,象牲口一样拴在街头。这是当代农民工后代的缩影,这是农民工后代命运的见证,强烈地震撼着每一个国人的心灵。3月4日,房山京蓼打工子弟学校免费接收金蛋进入学前班学习。 难道农民工不懂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蛇皮袋可以换成密码箱,农民工可以成为大老板。虽然可以穿西装,虽然可以买房买车开公司,皮肤也可以由黑变白,但农民工头上有一道孙悟空一样“紧箍咒”,他们的身份永远不能变,他们永远是“农民”,户口永远在农村!说来有点讽刺意味,今天社会上公民竟有贵贱之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新生代农民工”也还是农民,尽管他们不会种地,手上没有老茧。城市居民和农村农民,等级比封建社会似乎还要大。 前几天碰到我一位学生向我倒“苦水”。他弟弟在苏州打工10多年了,侄子在苏州从小学读到初中,考入重点高中,成绩名列前茅。但他的户口在安徽,他只能在户口所在地参加高考,这道“紧箍咒”谁都取不下。万般无奈,他把侄子从苏州重点高中转到本县重点高中。找“亲戚”说情送礼两千元,还是花去“借读费”两万元。“心痛啊,孩子在苏州重点高中成绩一流,班主任舍不得放他。但他必须在安徽参加高考,有什么办法?”他一脸的无奈。 一位老乡初中毕业在上海打工二十余年,有房有车有公司。孩子在上海市一所公立重点学校读书,成绩名列全校前十名,但一块心病就是学籍问题,孩子户口在安徽,他说:“今年最大的‘工程’是孩子有个上海户口!”他告诉我,有人为了“上海户口”甚至跟上海妇女假“结婚”,公开给那妇女十几万元钱。“没有办法的办法啊!”这位生意场上的能人摊开两手一筹莫展。 这几年农民工们在找钱较顺利,但始终放心不下的是家中读书的孩子。孩子们在家读书是他们的一块心病。每年往往正月十五孩子上学后才出门。放暑假接到外面去。孩子们在家可不是省油的灯。翻出父母们“黄带子”津津有味地欣赏。把基础训练拿回去骗奶奶说是老师让买的书。偷着把家中摩托赶出去骑,结果摔断了腿。爷爷奶奶的话当耳边风。花钱无数,公开说奶奶:“你吃冤枉粮多管闲事!我哪用了你的钱?我用的是我父母的钱!”有的父亲外出打工母亲在家管孩子,跟母亲对着干,气得母亲用头撞地。 从小缺少管教啊!牵肠挂肚的农民工后代!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力加强县城和中心镇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鼓励返乡农民工就地创业;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逐步实现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以及社会保障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让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变为城镇居民。”人大常委辜胜阻:农民工可以在中小城市列为市民。孙云飞代表:中小城市吸纳新生代农民工为市民,扩大城市规模。这是时代的呼声! 农民工的身份,这是中国一部分劳动者特有的身份。象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 农民工,你什么时候姓“城”? 农民工,什么时候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2010.3.12)2017/1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