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另类 石普水 兄弟学校到我们学校听课,在别人坐着抽烟喝茶时,一位老师拿着像机四处不停的拍摄。他的同事说,这位有点“另类”。并且介绍说,他擅长于画画,爱好摄影,喜欢写诗,已正式出版了诗集。但他却还是小学编制,小学一级职称,平时在校不大与人交往。 “另类”,一个新词。是不大合群,与众不同?我望文生义,一笑了之。后来这位仁兄送给我一本诗集。读后对他有所了解,一个很有个性的朋友,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不久我们在新浪博客相遇,成了博友。他主编一本很有水平的乡土刊物。他说,“我的杂志用了你的文章,出版后寄给你。去年刘奇葆回家探母,看了你《我们应补上孝道这一课》的文章,很赞扬。” “诗不值钱,我不大写了,努力画画赚钱。”他说,其实,他也食人间烟火。“我对什么都感兴趣,给我时间与空间,都可以做出来!”——好大口气! 不由想起“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我学过医,作过曲,养过蜂,种过田,打过枪,偷过瓜。”他选了我的一篇《怀念没电的日子》说,“太切农村实际了,是‘纯天然绿色文章’,不用天地不容。”他鼓励我,“你有你的优势,写下去,不管别人怎么看,别人没有你的感受,别人写不出你的文章。”“古今文人留下名篇,都是一些不合时宜者。”——他自己解释另类。 其实,我也另类,只不过我不是才华横溢的那种。在外人看来我也有点与众不同。别人千方百计求校长做,我因为血糖高主动辞掉校长;别人不做校长去钓鱼、打牌休闲娱乐,我坐在家中闭门写博客;别人到城里去,我在农村自己种苦荞麦、芝麻、红薯、花生,永远做乡巴佬;别人闲谈时兴趣浓没完没了,我却觉得百无聊赖无可奈何。 再细细一想,“另类”其实很普遍。 一个月前在合肥,一位非常时髦的小伙子问我“东方在哪里?”有太阳的天空不辨东西,这该不该叫“另类”?一位老师教数学考第一,教外语也呱呱叫,生活常识却有点不可理喻,亲戚都叫他“书呆子”,——社会生活交往方面他是不是有一点“另类”。 一位是数学权威的高中校长,亲口对我说,从初中起,他语文很少及格,高考也是如此。拿着语文就犯睏,拿起数学就来劲。——他语文是“另类”。鼎鼎大名的历史学家吴晗1931年投考胡适主持的北大文学院,文史与英文皆考了满分,但数学却是零分。——他数学是“另类”。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人,另类很多,十全十美的人似乎很少。 韩寒作文一鸣惊人,数学却一塌糊涂,获得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期末考试却七科不及格。丘吉尔曾是玩世不恭的形象,他有三个情妇,热衷女色,经常在任何场所都带个大烟斗,还酗酒。希特勒却曾经是个乖孩子。 一位女人提出要与丈夫离婚。丈夫一脸的惊愕,问“为什么?我有什么缺点?有什么做错了对不起你的?”女人回答更让丈夫惊愕得合不拢嘴——“你什么都好。你没什么对不起我。就因为你太完美,太优秀,找不出你缺点,才觉得你深不可测,太可怕,觉得配不上你。”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古话说绝了!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情人眼里出西施!黄鼠狼说我儿香,刺儿巴说我儿光。爱其实是自私的。苏轼《洗儿诗》云:“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童话大王郑渊洁不希望他的孩子考100分。他说100分将孩子童年变成100岁,大学是给没本事又想比别人活得好的人准备的。何树青公开告诉儿子“18岁之前不需要考前3名。”他们在对待自己的孩子方面是另类,远见卓识的另类! 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力学泰斗钱伟长高考语文、历史是满分,45分钟写《梦游清华园记》450字,阅卷老师一个字也改不了,给100分。数、理、化、英文400分却一共只考了25分。他要造飞机大炮坦克,物理只考5分,面对日本侵略战争,他学物理,成为“力学之父”。 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不是中国缺乏成为大师的人才,而是我们的社会太求全责备,缺乏造就大师的环境。当年的中科大少年班“神童”为什么成不了大师?那个在1978年被媒广泛报道的第一“神童”宁铂,2岁半时会背30多首毛泽东诗词,3岁时能数100个数,4岁学会400多个汉字,为什么成不了大师却是出家做了和尚?为什么物理只考了5分的钱伟长却成了“力学之父”?历史开了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玩笑! 我们的教育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培养出的是标准答案。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其实这桥早该腐朽了。网开一面吧?“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让具有独出心裁的另类脱颖而出。 期盼另类教育。 (2010.8.12)(2017/10/1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