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医生(28) 石普水 在合肥,每天早晨我都醒得很早。两眼一睁便起来外出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放松一下被压抑的精神。住宿条件再好还是医院,心里都怪别扭的。 早晨的长丰路上没几个人,喜鹊们旁若无人的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忽然发现,合肥的喜鹊说的也完全是宿松腔调。“他乡遇知音”,那熟悉的沙哑叫声让我心情豁然开朗。 渐渐熟悉了武警总院。长丰路往北是北环路,南来北往的车辆日夜川流不息。北环路口黎明前总是挤满了一大堆卖菜买菜的人。往东是亳州路,路口不远是合肥市庐阳区政府,斜对面是亳州城社居委会“人民公社一口锅”——合肥市一家知名度很高的风味餐厅。亳州路的尽头是沿河路,一条东西走向的小河,——或者,它曾经是合肥的护城河吧。沿河路往西是长丰路桥,再往西是肥西路,从那里往北走中间有大兴镇古城社区106站。肥西路口尽头是“16所”站牌,停12、21、22、35、232、705路,经过中国计算机函授学院到亳州路菜市场时,先前卖菜买菜的人不见了,回家了或被城管赶进菜市场。亳州路口十几个女人们拿着剑在跳舞,肥西路口十几个女人在拍腿,嘴里叽里呱啦嚷个不停。我只是大步流星的走着,70分钟左右回到医院,觉得精神抖擞。 29日早晨查血。 大儿子来了,小儿媳妇也来了。原来预计这一天做手术,却要等下午结果出来才能确定。 没事了。 反正是来看病,我提议去安徽医学院、安徽中医学院去看看妻的眼睛和胃。 打的到安医。新建的安医门诊大楼充满现代化气息,甚至比上海仁济医院还气派。走进里面眼花缭乱,不看指示牌就分不清东西南北,会迷路的。儿子忙着去缴费挂号,接着验光,妻的视力还不错,1.0。又有一丝安慰。坐着排班,我却不愿意安分守己地坐着等,到墙上去看专家介绍,并把类风湿专家徐建华、帅宗文,糖尿病专家杨明功、刘树琴的值班时间抄下来。 一个年轻的眼科专家给妻看病,他用灯泡照照,说是角膜炎,开了四盒眼药水,165元,进口的,价格贵。 接着,我们步行来到中医学院。穿过公路来到梅山路117号第一附属医院,乡巴佬的我抄下了乘车路线:市内可乘坐6路、21路、125路、132路、148路。 看胃病挂72号。在坐着等排班时,我们去看住院的亲家母。糖尿病病房在住院部的15楼,一间病房里四张床,虽然挤,但是比较干净。我们坐了一会就到了病房吃饭的时间。回来,看看还要等20人,上午是看不成了,我们只好作罢。 正准备吃饭,媳妇舅舅打电话来,叫我们中午在医院旁边吃饭。他请病友宿松环卫局长刘长春夫妇,和宿松籍吴(飞虎)医生夫人李医生(云)。 媳妇舅舅血糖6点多,仅仅高那么一点点,到安徽中医学院“住院”。上班似的,早晨8点来,中午12点走。舅妈耳朵听力不好,也“住院”,每天下午2点来扎针。宿松环卫局长刘长春夫妻俩也血糖高一点,从北京“住院”到中医学院“住院”,观光旅游似的,心情舒畅,红光满面,谈笑风生。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他们住院,报销90%,而且,剩下的单位又报销90%。——住院10000元钱,自己只付100元!他们是拿国家工资的有钱人,农民是穷人,国家却只报销一半。他们才是真正享受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也是“一国两制”! 想起以前一句流行语:“有什么办法呢?爹妈给的么。” 4点回到医院,曹博士说,明天可以做手术了。手术前12小时不能吃饭、喝水。 黎明前的黑暗——终于可以做手术了,那个折磨人的石头将要被拿出来了。我舒了一口气,觉得大功告成。 小儿媳妇有事回家了。晚饭后,我们和儿子出去散步。从长丰路到沿河路,慢慢地走着,聊着,享受着家庭的亲情,分解着妻的压力。 夜色是美好的,中秋前夜的月色更好。 晚上加了一张床,儿子跟妈睡,我睡行军床。 (2012.10.8.)(2017/1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