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散记】4、佛座岭上对酌亭 石普水 出宿松县城西门一里许,便是树木葱茏的河西山。那通往佐坝、黄梅方向的最高处是伏座岭。传说禅宗五祖弘忍在黄梅西山从道信四祖学禅,曾看中这山川秀美的地理环境,想在此清修。后来因为此处离佐坝龙湖太近,时常闻到鱼腥味,故又决定迁址,“伏座岭”因此而得名。这里又是鱼米之乡的佐坝通往县城的必经之路,人们就是从这里把鱼米运往全国各地。佛家忌杀生,戒荤腥,佛祖不得不依依不舍离开这里,情有可原。宿松自古就有“八水七山六分田”之称,可养水面84万亩,宜渔淡水面积居全国第二、安徽第一。单就“七山”而言,人文古迹当推河西山为群山之首。改革开放后,有识之士利用这一宝贵资源开辟了“石莲洞国家森林公园”,更是锦上添花。 我在一个烈日炎炎的正午来到森林公园。走下车,地面滚滚热浪扑面而来,把人薰蒸得几乎喘不过气来。但跨进森林公园的大门,轻悠悠的南风扑面而来,绿茵茵的树深不可测,犹如进入空调室。感觉两重天地:头顶是烈日当空,脚下荫翳蔽日,人顿时觉得神清气爽,精神焕发,脚步也轻快多了。 公园里茂盛的水杉参天耸立,森林覆盖率达97.4%。拾级而上,境内山峰林立,苍松滴翠,秀竹婷婷,云雾缭绕,霞光熠熠,更有冰晶清碧的泉水,形态乖巧的石林,繁花簇拥的曲径,婉转清亮的鸟鸣,各种景物交相辉映,构成典雅、清秀、静谧深邃的森林生态。 境内诸多景点,并各具特色。“石莲洞”峭壁嵯峨,藤树垂蔓。“佛座石”神形并茂,惟妙惟肖。“东山石林”天开胜境,鬼斧神工。“四顾亭”览千里云山,观万顷云涛。“荷衣古池”、“听雨亭”、“鸳鸯石”、“百子树”,或因形冠名,或因势取义,皆形象逼真。但于我而言,所有景点的妙处皆在一个“绿”,给人感觉全在一个“凉”。 行至景点东南最高处,有一小亭曰“对酌亭”。处危崖峭壁之上,四周怪石重叠,奇松清秀,野花香飘,相传李白曾与宿松县令在此饮酒吟诗。对酌亭,修建得极为普通,小而且旧,有石重叠,造型并不很“怪”,四周青松茂盛,并未见“奇”。抬头观看,亭内有诗“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这就是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诗。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诗仙李白吟诗处。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站在对酌亭,我不禁对这重叠的山石肃然起敬:卿何幸运,引得诗仙在此畅饮吟诗。环顾四周,豁然开朗。这里东临龙湖,烟波浩渺,想当时,肯定是千帆竞发,渔歌唱晚;南望庐山,历历在目,想象其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我坐在石亭上,轻声吟诵两遍,竟然全都记住了。默默领会诗意,明白如话。“两人对酌山花开”,两个知心朋友对面小酌,没有山珍海味,未见舞女助兴,满目山花烂漫,“野芳发而清香,佳木秀而繁荫”,大自然清风明月更助雅士情怀。两人意气相投,惺惺相惜,相见恨晚,“酒逢知己千杯少”,故“一杯一杯复一杯”地饮过不停。说不完的诗书话,吐不尽的报国情,我们的诗仙终于由慷慨激昂到哝哝细语,然而语气还是那么文雅:我醉了,要睡觉,先生您请便----“我醉欲眠卿且去”。继而意犹未尽,仍不忘叮嘱,明天我们还要继续在这里喝酒,继续在这里谈心——“明朝有意抱琴来”。 何等高雅之情趣! “醉卧沙场君莫笑”,那是保家卫国的将士豪情;饮酒命仆人持锹相随,哪里死哪里埋,那是超凡脱俗的名士风流。李白在“对酌亭”作的这一名篇被后世看作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典范。“我喝醉了,你回去吧,假如明天还有相聚的意愿请抱着琴一起再来”,惟有这种淡定更能看出朋友间情谊的深厚和心灵的默契。 李白一生浪迹天涯,遍历名山大川,闲游江湖之中,写过许多著名诗篇。据《宿松县志》记载,唐天宝14年(公元755年),安禄山举兵叛乱,李白为避战乱,经过长途跋涉到了宿松境内。他久闻为官清廉的宿松县令闾邱大名,便主动拜访了他,而闾邱也久慕李白诗才,两人一见如故。闾邱安排李白在南台山上的南台寺内住宿,为满足李白“浪迹天涯仍读书”的嗜好,在寺旁筑了一座读书台,让诗人在此啸傲风月,吟赏烟霞。李白喜饮酒,闾邱又为他建了一座“对酌亭”,并常陪他饮酒赋诗。 据此,我们知道此诗已历经1254年。然而时空让酒愈陈愈香,使情越老越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李白与闾邱,诗人与政客,皆流芳百世;“对酌亭”,亦万古流芳,永远让人敬仰。 走出森林公园,热浪滚滚扑面而来,但是我还觉神清气爽。回望高耸挺立的水杉,我为石莲洞森林而骄傲,佛家看中了您的清幽,诗仙增添了您的情趣,给游人赏心悦目的精神享受。 再见!佛座岭。再见!对酌亭。 (2009.1.31)(1862)(2012.10.23.重阳)2019/4/24 17、佛座岭上 对酌亭 石普水
伏座岭在宿松县城西-里许。传说禅宗五祖弘忍在黄梅西山从道信四祖学禅,曾看中这秀美山川,想在此清修。后来觉得此处离龙湖太近,时常闻到鱼腥味,故又决定迁址,“伏座岭” 因此而得名。 宿松素有“八水七山六分田” 之称,“八水” 即可养水面84万亩,淡水面积居全国第二、安徽第一。这里又是佐坝通往县城的必经之路,龙湖里的鱼一直是从这里运往县城,运往全国各地。佛家忌杀生,戒荤腥,佛祖依依不舍离开这里那是真实原因。 改革开放后,宿松人在这里建立了“ 石莲洞国家森林公园” 。 我是在一个烈日炎炎的正午来到森林公园的。一下车,滚滚热浪扑面而来,把人薰得简直喘不过气来。然而一跨进森林公园的大门,温度陡降,轻悠悠的风,绿茵茵的树,犹如进入空调室。尽管头顶烈日当空,脚下却是荫翳蔽日,人感觉精神焕发,脚步也轻快多了。 拾级而上。境内山峰林立,苍松滴翠,秀竹婷婷,云雾缭绕,霞光熠熠。更有冰晶清碧的泉水,形态乖巧的石林,繁花簇拥的曲径,婉转清亮的鸟鸣。各种景物交相辉映,构成典雅、清秀、静谧深邃的森林生态。 境内诸多景点,亦各具特色。 “石莲洞 ,“峭壁嵯峨,藤树垂蔓”。佛座石,“神形并茂,惟妙惟肖” 。东山石林” ,天开胜境,鬼斧神工” 。四顾亭”、”一线天 ,“览千里云山,观万顷云涛” 。荷衣古池”、”听雨亭”、”鸳鸯石”、”百子树” 因形冠名,因势取义,形象逼真。对我而言,所有景点的妙处,皆在一个“绿”,全在一个“凉”。 行至景点东南最高处,有一小亭,曰“ 对酌亭” 。“处危崖峭壁之上,四周怪石重叠,奇松清秀,野花香飘,相传李白曾与宿松县令在此饮酒吟诗。”但在我看来,修建极为普通,小而且旧,有石重叠其造型并不很“怪”,四周青松茂盛,并未见“奇”。而抬头观看,亭内有诗:“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这就是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诗。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诗仙李白作诗处!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不禁对这重叠的山石肃然起敬: 卿何幸运,引得诗仙在此畅饮作诗!我轻声吟诵两遍,竟然记住了。环顾四周,豁然开朗:这里东临烟波浩渺的龙湖,想当时肯定千帆竞发,渔歌唱晚;南望庐山,历历在目,想象着其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我坐在石亭上,默默领会着诗意。“两人对酌山花开”,两人对面饮酒,未有山珍海味,未见歌舞助兴,只有山花烂漫,“野芳发而清香,佳朩秀而繁荫”,大自然清风明月更助雅士情怀。意气相投,“酒逢知己千杯少”,“一杯一杯复一杯”那是自然。说不完的诗书话,吐不尽的报国情,我们的诗仙终于由慷慨激昂到哝哝细语,不过语气还是那么文雅:我醉了,要睡觉,先生您请便----“我醉欲眠卿且去”,然而意犹未尽,仍不忘叮嘱,明天我们还要继续喝, “明朝有意抱琴来”。 何等高雅之情趣!“醉卧沙场君莫笑”,那是保家卫国的将士豪情!饮酒命仆人持锹相随“哪死哪埋”,那是超凡脱俗的名士风流! 李白“ 对酌亭”的这一名篇被后世看做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典范。惟有这种直谅和淡远更能看出朋友间的情谊和心灵的默契。 李白一生浪迹天涯,遍历名山大川,闲游江湖之中,写过许多著名诗篇。据《宿松县志》记载,唐天宝 14年(公元 755年),安禄山举兵叛乱,李白为避战乱,经过长途跋涉到了宿松境内。他久闻为官清廉的宿松县令闾邱大名,便主动拜访了他,而闾邱久慕李白诗才,两人一见如故。闾邱安排李白在南台山上的南台寺内住宿,为满足李白“浪迹天涯仍读书”的嗜好,特在寺旁筑了一座读书台,让诗人在此啸傲风月,吟赏烟霞。据此我们知道此诗已历经1254年。 走出森林公园,我感觉神清气爽,不只是身体的舒服,更是精神的振奋。回望高耸挺立的水杉,我为石莲洞森林公园而骄傲,佛家看中了您的清幽,诗仙增添了您的情趣,您给了无数游人的赏心悦目! 再见!佛座岭。再见!对酌亭。 2009.1.31.(2017/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