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年”的身影 石普水 今天是腊月二十九,忽然有老年同事感慨:“一年一混就过去了”。 我的一位亲戚留下一句名言——“三十日夜晚看到了浑浑月亮。”她老人家也凭这句名言成了“名人”——尽管多少有点贬义。三十夜,月黑风高,何来月亮?《说文》“晦,月尽也。”或许老人家在云缝里看到一线光亮,要不然就是望年心切,抑或是人们所谓的“开天眼”吧? 不妨趁着这“浑浑月亮”来看一看“年”的身影吧。 我们家乡流传着一个故事。过年了,穷秀才没钱买肉,向财主家赊个猪头凑合。过年买猪头本来已十分寒酸了,但财主还不肯赊给他。秀才于是大发感慨:“穷也过年富亦年,拿到猪头要现钱。有朝一日时运转,时时刻刻都过年。”据说,他后来考中状元做了大官,要财主天天给他杀猪。 在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过年就是有肉吃,换言之,有肉吃就是过年。 而大人们每到过年都要“忙年”。先是忙年饭米。在没有机器的岁月,吃饭的米是把稻谷用石碓一脚一脚地舂成的。每年舂几百斤米累得人腰酸背痛腿脚麻木,三五天走路都不能还原。接着又臼粉做粑,糯米粑,高梁粑,还要用米粉、荞麦粉、小麦粉、红芋渣混合一起烙豆粑。还要打豆腐,做腐乳,霉豆豉。二十三日送司命(灶神),二十四日接祖宗,过小年,紧接着杀年猪,宰鸡杀鸭,打塘鱼,到了腊月十八日,屋里“打扬尘”屋外淸扫。一直到三十日中午“辞岁”,下午贴对联,大人给小孩发压岁钱。除夕晚上一家人团圆吃年夜饭,守岁。正月初一逐家逐户拜年。舞龙灯。初二后到亲戚家拜年,迎来送往。初三中午送祖宗,初七日“驱毛狗”,一直忙到十五元宵节,过年才算基本结束。 小孩望过年。我们小时候腊月的日子仿佛特别长,到了腊月天天扳手指头数着还有几天过年。有时数糊涂了,当真是“度日如年”。 过年有压岁钱。我们家兄妹六个,压岁钱随着年龄增长“与时俱进”。从一分硬币到五分,到一角、五角,到一元。钱多少无所谓,皆大欢喜,多少都是“有钱”! 过年有丰盛的年夜饭。鱼肉鸡鸭豆腐枣子圆子条子这些现在不值一提的东西,小时候是我们望眼欲穿的美餐。每到吃年饭前,我母亲都会无一例外地用洗碗布擦我们嘴,说是“狗嘴不灵”,怕我们过年说不吉利的话——“不禁童言”吧!我们都会躲着,而母亲往往都会乘人不备擦一下,我们会连吐涶沫。大一点了懂事了我们会把嘴送给老人家擦,大不了回头洗一下而已,而老人家却只笑笑而不擦了。 过年好热闹。到了腊月二十以后,大人们每天下午都会聚在一起打年锣,热闹喜庆吉利吧!“流水”、“七点”、“一、二、三”。锣声一响就会引来一大堆人,有说有笑,那才是年的气氛啊!受熏陶,我很早就会打几样锣鼓的,可惜现在过年都推牌九去了,没人打年锣。没有那种欢乐气氛。 小孩过年有小孩的乐。小鸟般无拘无束满世界疯玩。三十吃完年夜饭后便会凑在一起,比压岁钱。大一点的用小扑克打上游,摸“十点半”,我那几分压岁钱很快便输给二哥了。初一早早吃过早饭,成群结队走门串户拜年。一般人家给几粒糖果,家境好一点人家,相处关系好的给一个几分钱的红芋角“发饼”,那是最加劲的。也有给一捧爆玉米花或爆米花,一捧炒豆花生的。据说我一个堂舅哥总是最早约人打锣拜年,他要在本屋拜年后忙着到附近人家讨饭,听着让人心酸。 小孩最喜欢走亲戚,不管路远路近都闹着要去。那时走亲戚最简便,小手绢里包着一斤糖,糖有红糖白糖冰糖之分;外加几颗糖果,也有两个饼子的。到亲戚家里一般都给一根香烟,拿回来的路上逐个抽着吐烟雾,看谁的鼻孔出烟。最高兴的是同屋的去一家亲戚,比赛着趁兴喝一口又辣又苦的酒,回来时兴高采烈地分香烟,分糖果。下午从亲戚家回来,女孩子聚在一起踢毽儿。大男孩打钱墩,一分二分钱;小男孩打香杆的,热火朝天,兴趣盎然。也有到各家门前,山上捡回那些未燃放的炮引,或一个一个地放,或折断“放刺花”,特刺激。每一屋场都有一堆孩童,一堆欢呼雀跃,一堆欢声笑语,那才叫欢乐,那才让人留恋。 新年里往往有戏看。楼板塔的戏台,底下是黑压压的男女老少,孩子们窜来窜去赶热闹,那大花脸,那长胡子,那绣袍,那齐刷刷的锣鼓,那悠扬的二胡,那甜美的黄梅戏腔都深深印入了童年的脑海。有时也请人说鼓书。《薛仁贵征东》、《罗通扫北》小孩也听得入迷,流连忘返。“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剐骨钢刀,财是下山猛虎,气是起祸根苗。”“世间上没有酒没有筵席,世间上没有色没有爱喜;世间上没有财没有买卖,世间上没有气倒被人欺。”——那是我记忆中最早接触的文学,伴随着年文化而来的文学。 三十日中午 “辞岁”。 石屋祖坟有自十八世祖“鲲”始至我的父母一辈,我的六世先人葬于此。 回家我仍在咀嚼着“三十日夜晚看到了浑浑月亮”那句经典名言,那是一个时代的印记! 打开电脑,翻到博友“燃烧的雪”的一篇文章——《我爸爸回来就是过年》!不禁叫绝!啊,天才!王天浩天生就是诗人!一家团圆,其乐融融,充满亲情的欢声笑语,那份温馨不是“年”是什么?王天浩天生就是画家,他把年的形象描绘得如此真切! 是啊!“有钱无钱,回家过年。”龙的传人,炎黄子孙都无一例外地重视传统农历年,都有一家团圆欢度新年的习俗。所以才有“春节”七天长假,所以才有“春运”的繁忙,所以才有火车站滞留100多万回乡民工回家过年的动人情景,所以才有中华民族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文化,所以才有“春晚”二十余年长盛不衰。中华文化为什么绚丽多彩?中华文明为什么根深蒂固,源远流长?年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一页! “年”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年”伏羲以前称为“载”,伏羲时期称为“岁”,伏羲之后称为“年”。 古人认为“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中国古代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年”是神农氏炎帝所创造出来的用以指导农耕劳作的纪历称谓,也叫农历年。 炎帝的名字叫石年,石年诞于烈山石室,其母安登,其父少典。少典父母即是伏羲和女娲。石年意为其寿如磐石,万岁不倒,亦称之为万年寿。所以人们以炎帝“石年”的“年”字做为地球绕太阳一周约365日的纪历方法,并把此纪历演算到万年以后,叫“万年历”。 我的一位亲戚一家五口在苏州打工,买了房子,有一个新“家”。原本打算在新“家”过年,但腊月二十三后,看到人们纷纷回家,竟空荡荡的坐卧不安,一致同意回老家过年,而且归心似箭。 啊,年原来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她深刻的内涵恐怕谁也难看真切。 (2010.2.13.腊月三十日)(2017/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