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诗如画,亦幻亦真 ——读余芝灵《只为去看月亮》 石普水 (1) 我每天都读报,教育的,政治的,文艺的。 我每天都写博客,看博客,读博客。有些博客是看,有的博客看后还要读。停下来多是读两个人的博客。“宿松吴忌”认识6年,闪闪发光的大脑袋里积蓄着无穷的智慧,他的文章博大精深,语言风趣幽默。认识“木木清风居”才几个月,看她《观玉龙雪山有感》博文后我为之倾倒,感叹道:“我不信那里景色比您的文字美。看多了您的文字恐患颈椎病,不愿走,看了还要想啊。”看她《你喜欢飞翔吗?》后,觉得“有一种美是照片,还原生态美,朦胧有时也清晰。您的文章是美食,细嚼慢咽,让人慢慢回味;是美玉精雕细刻,凸现灵魂的精美。比诗还诗,比文更文!这才是创作!” (2) 认识余芝灵是几天前。文静热情的美女作家正在办公室读书,送我一本《只为去看月亮》。封面大方秀气,和主人一样漂亮,充满浪漫和诗情。 我不敢一口气读完,那是渴极了的路人喝大碗茶。不能细细品尝美味,是对美文的亵渎。我等静下心来赏读。 《窗户》写平静的家庭生活。作者打开窗户欣赏外边大千世界:“绿树上的鸟儿的婉转啼鸣”,“大朵大朵的阳光流泻在院落里”,“如蚁的人潮在流动绽放的烟花,一瞬间燃尽风华”。闭合窗户,享受着安静、美雅。“我安安静静地躺在沙发上,闭眼遐思,遨游太空;我偎在爱人的怀抱里听他均匀的呼吸声。”读着,读着,跟着分享作者诗意的生活,体验“光怪陆离、五光十色的人生”。 (3) 作者是城里上班族,却生长在农村。一篇《弯曲》描述了农村田园风光,饱含对故乡对父母深深感情。“悠闲的鸡们、狗们也随着它们的主人迁徙了。……再也见不着曼妙的捣衣女子,甚至连鱼儿荡起的涟漪也见不着了。”“我每每于傍晚带了我的狗儿来散步。穿了布鞋,来踩这松软温厚的泥土,来呼吸这旷野清澈的空气。”“远山青黛。碧水悠悠。这些,伴我度过多少个美丽黄昏。”“我的布鞋,如果想念泥土了,想念真正的泥土了,那我怎么办?”“父母已日渐衰老,村庄的炊烟已日渐稀落。每次回去,迎接我的只是几只鸡,间或一条狗,几个佝偻着身子瘪着嘴的老人。”“我的父母终会被时光收回了去,成为一坯泥土。”“锅巴粥、茶叶、干笋丝、土鸡蛋、土猪肉……将一一离我远去。市场上买得到的,却永不是栽植在我灵魂里的那些。”“我亦早已弯曲成俗世里的一株植物。无论暖凉,无论冬夏,已不再在我的心灵的湖水里掀起大的波澜。”“伫立丽日蓝天,花开花落,淡如云烟。” 生活,永远是农村孩子丰富多彩的内容。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父老乡亲农村孩子永远不变的话题和情感。诗人的笔,惜墨如金;画家的笔,五彩缤纷! (4) 有一篇《寻春》开头比诗还简练。“年已净,雪已静。鞭炮声渐远”——绘声绘色绘形。“恍惚间,有春讯来访,直入鼻息:踏青去?”——诗人不止目光锐利,鼻子也特灵敏,能嗅出春天的气息。“一粒又一粒的鸟啼”——“粒”那不止是慧眼独具,更是匠心独运!“收尽稻子的田野,裸露着稻茬,清一色的米白、整齐。”——“米白”用得恰到好处。“春风已俨然在亲吻着那些枝桠”“旧年的枯草仍倔强着不肯倒伏”,万事万物在作者眼中都有生命。“是春天走净了,还是春天未来呢?这么安静!而我又分明听见了江河奔腾似的呼啸与万紫千红的纷繁,还有鸟雀虫子欢乐的合唱!”“初升的月亮,总是那样清新如牛乳,让人一点一点地盼着。”作者的情感来得自然,来得美丽,让人想象着诗的情画的意。 (5) 雨过天晴,春暖花开。我出门踏青。一个人走在田园春光里是一种享受。四周青蛙鼓鼓鸣叫,天上鸟儿吱吱喳喳,路边花儿蓬勃竟放;水草柔柔,流水潺潺;天空更高,视野更远;南来大雁几声高歌,更让人增添豪情。走得春风满面,兴味盎然,一直走到龙湖边,才兴尽而返。回家后心情舒畅,在宁静的春夜打开《只为去看月亮》,别有风味。 (6) “多少次去旷野,就为去看月亮,只为去看月亮。”——这是诗人最得意的诗句。 月亮美,月亮傲,要不为什么有“众星捧月”一说呢? “农历十月十五。”冬天看月,静穆,寂寞。作者甚至“听到”树们“嗽嗽”的声音。诗人以她独到的眼光写草,“在朗诵,在歌唱。”写水,“抚平了鸟翅的划痕与鱼儿腾跃的涟漪;也卷走了一代又一代捣衣女子的吟唱。”简笔淡淡勾画出“线条瘦硬而有风骨,枝枝虬劲而坚挺,见不到一丝一毫的衰败与萎顿,气度凛凛,铁骨铮铮”。 此情此景,引得诗人诗兴大发。——今夜的月,可曾是李白“举杯邀明月”的月?可曾是苏轼“明月几时月,把酒问青天”的月?可曾是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月?亦应是秦观“月迷津渡”的月;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月;抑或李清照“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月?! 诗人由上而下,从古而今,由虚而实。 月夜的村庄,最妙的是“狗们”“视野日渐开阔,观念也日新月异了。叫声总懒洋洋的。它们都是些见过世面的狗啊。”河流也传神,“日渐瘦弱贫寒。”“月亮游走在河面上,细细碎碎的珠光,像无数倾听的耳朵,像一声一声的叹息。” 月夜下的城市的霓虹,对农村走出来的诗人不那么得宠。“无数的飞虫在追逐着霓虹,亦如尘世中的凡俗之人。霓虹里没有诗文。它们虚浮地悬挂在城市的上空,像瞌睡人的眼,恍惚、迷离。” 女诗人抒情大开大阖,美丽动人。她“望见李白浓烈的乡愁”、“感知苏轼的阔大胸襟”、“触摸一代词宗李易安温暖缠绵的情怀”、“听见南唐李后主国破家亡、人生无常的感慨”。顺着月亮的梯子,“拽住草垛里、墙角下、菜园子里追逐、嬉戏的尾巴”。 (7) “一次,又一次地踱步野外,只为沐浴一身的月光,只为去看月亮。” “无边的月色,牛乳一样散发着人间温润的清香;青山隐隐,绿水泱泱;潮湿松软的泥土地;偶尔路过的风与鸟啼、猫喵。”——月色在女诗人笔下有味,有形,有声。 “我真的全身心地沐浴在月光中么?没有过游移么?” 读着,读着,如沐春风,如饮甘露。 好书不厌百回读。明天,我还会来看月亮的。 (2010.3.17)(2017/1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