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一个满肚子故事的老人去世了(下) ——回家(97) 石普水 (6) 出殡前一天——初七日是最繁忙的一天。用家乡俗语讲是“又是龙灯又是会,又是婆婆八十岁” 。 这天我去县城买菜,一个苦差事。早晨6点 “上班” 报到,一同去的孝子舅哥人没到,我在路上边散步边等他。 我们在县城农贸市场东西南北走马灯似地忙活。买青菜、卤菜、鱼、黄鳝等等,比较选择,讨价还价,孝子的舅哥是老板,我是老伙计,管算账,付款,忙得不亦乐乎。等到我们匆匆忙忙回家时,已经烈日炎炎,灵堂道士正在做“收殓” 。 平素我不大参与屋里这类红白喜事。顶多送送礼,吃吃饭。参与了也漠不关心,走过场,好奇心迫使我这次想看看什么是八个道士做“收殓”。 “收殓”正在进行时。一个黑脸道士穿着一件很旧的红道袍,戴着黑色博士帽,跪在一张画像前领唱,四个道士坐在东边墙壁旁敲锣打鼓,嘴里“wuhe—wuhe”地吆喝着,让人想到大集体时下秧时赶鸟雀的吆喝。想听听唱的什么内容,可惜听不懂唱。一个老道士在房里电扇下抄抄写写,一个道士干脆坐在中间,不打锣鼓,甚至也不吆喝,那是一个赤裸裸的南郭先生。 看不出仙风道骨的八个道士悠闲自在,气定神闲。苦只苦了一大群所有穿白衣服的,孝子、孝媳、孝孙、孝侄、孝侄女、孝侄女媳,他们在热气腾腾的棺材旁边耍猴似的,在棺材前后左右转圈,下跪;再下跪,再转圈。 后来我看到,道士跪着的画像叫“道教总真万圣图” ,最高一层三人大概是老子、元始天尊、通天教主,第二层好像是全真七子,我门外汉,天气太热,漠不关心。大门外一副对联是“安排铜铙铜钹羽士鞠躬迎圣驾,扭除魑魅魍魉孝子稽首度慈航” 。 ——这就是八个道士做“收殓” 。 (7) 做完“收殓”吃饭,下午开祭。 开祭农村倒是习以为常。与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开追悼会大同小异,只两点不同:悼词我们自己写,他们几乎千篇一律,套话连篇;我们是尽义务,他们收钱。 开祭呼礼先生俗称礼生。孝子唱主角,披麻戴孝,“三上香”、“三敬茗”、“三敬爵” 然后敬馔、敬羔、敬鲜、敬胙、敬鹰、敬果、敬帛,三拜九扣首之后,匍伏于地跪在那里听代读祭文。大热天匍伏于地跪着一个多小时啊,那是何等的艰难。其余的人虽然也都煞有介事地初上香、亚上香、三上香,敬茗、敬爵、散箸、敬馔、敬羔、敬鲜、敬胙、敬鹰、敬果、敬帛等等节目,但是明显偷工减料,比起孝子来来,那是轻而易举。一个呼礼先生是我舅舅,我私下里打招呼他老人家“快一点” 。 下午开祭轻而易举。晚上吃饭喝酒时间也不长,虽然有几部大电扇但是也无济于事,天气太热,何况明天有事,而且白喜事,人们都没心情痛饮。 (8) 出殡,我们家俗话叫“出位”——就是将亡者棺枢从灵堂捧出抬上山安葬的过程。出殡的具体时间在早晨6点至8点。出殡时先堂祭,礼生哭读祭文,孝子穿白孝服,腰系草绳,脚穿麻鞋,手执孝棒,头披白布头巾,随礼生绕灵棺三圈,反复三次上香叩首,哭泣至哀,亲属上香奠祭,祭毕由八个“神仙”(俗称出力的)将灵枢捧至室外空地。将抬棺的“龙杠”安装并梆牢后,在棺上铺盖红色绒毯,(有上放一只公鸡,俗称引路鸡的,有上放纸扎金童玉女、白鹤和彩色花的)。 即由地仙(也有喇叭唢呐吹奏人)“祭龙” (也叫 “祭杠”)。地仙站在棺旁垫棺的凳子上,手执壶酒,分别在灵枢上的前后左右五方筛酒祭棺。我们这位风水先生怎么“祭龙” ,我不敢恭维,直言之纯粹敲诈勒索。附录两段《宿松出殡祭龙彩》于下: “伏以(鲁班),天地开张,日吉时良,黄吉开张运,祭龙大吉昌;日出东方一片红,手拿金壶祭老龙,上达兵书托宝剑,下拿锡壶祭老龙;此酒何人所造?此酒何人所兴?此酒本是杜康造,此酒本是杜康兴;杜康、杜康,听我言张,弟子借此酒,祭龙大吉昌;酒祭龙头,子孙拜相又封侯;酒祭龙尾,子孙做官轻如水;酒祭东,子子孙孙在朝中;酒祭西,子子孙孙穿朝衣;酒祭四角,子孙有吃有喝”。 “亲戚朋友听分明,恭请全场静下心。孝家今日委托我,特把美酒祭龙神。 八大神仙配合好,我相呼来你相应。古往今来成传统,有呼有应便有灵。 人人高堂有父母,养儿养女恩情深。一旦父母归故里,生离死别哀沉沉。 奉劝家属及亲友,多加节哀少伤心。人生有来也有去,树木有荣也有枯。 风花雪月可一比,便觉人生是旅行。风起风息能几久,花开花谢不长春。 雪来雪散无踪影,月缺月圆到古今。人似风花似雪月,天公造化有转轮。 沧海变田田变海,夕阳落下朝阳升。古有先帝秦始皇,遥遥万里筑长城。 劈山填海建皇宫,今人也只闻其名。更有西风楚霸王,曾经举鼎在朝中。 一心指望当霸主,却在乌江把身沉。光阴似箭拉不住,日月如梭谁能停。 青春一晃生白发,自然规律岂由人。老君尚有登仙日,彭祖也未享万春。 人生哪有无疆寿,鲜花岂有百日红唉。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撵旧人唉。 来来去去来又去,生生死死死又生。须知春尽花犹在,毕竟人走世不空。 子生孙来孙生子,天高地阔红日升。我今靠近龙身站,调头转腔说分明。 水有源,树有根,老龙到此有历程。昆仑山上长出土,阳光雨露育成林。 张果老将它来砍下,吕洞滨将它驮下山。韩湘子搬到刨码上,鲁班师傅巧做成。 从那时,龙出生,一直造福到如今。多少年来多少代,多少子来多少孙。 多少富贵到手上,多少荣华进门庭。一桩桩,一件件,多因老龙显威灵。 我今也来把酒敬,恭请大家听分明。日出东方一点红,手执金壶祭老龙。 祭龙头,龙抬头,子孙做官第一流。代代威名惊四海,个个浩气冲斗牛。 祭龙尾,龙摆尾,子孙驰名全世界。知名人士遍地有,都从贵府走出来。 祭龙腰,龙展腰,子子孙孙步步高。代代都出栋梁材,为国为民立功劳。 祭龙身,龙起身,发亲发友发乡邻。荣华富贵家家有,健康长寿乐太平。 时间关系到此停,话对八仙说分明。齐心协力慢慢走,一路切莫惊先人。 好让先人抬头望,望完故乡望子孙。望到故乡年年好,望到后人日日新。 望到儿女疼儿女,望到子孙爱子孙。再对八仙说句话,紫金山是先人家。 跋过金山过银地,葬好先人旺子孙。但愿今朝祝福灵,敬请跪者都起身。敬请鸣炮又奏乐, 敬请八仙都起程。”(《宿松风韵》) 随着八大神仙的一声吆喝,启棺上路。 出殡整个屋里人几乎全部出动。几个小孩拿引路幡在棺前开路,两个铜锣、铜鼓在前面鸣锣开道,四个人打锣紧随其后。两个人放炮;在途经乡邻门前时,沿途各家均燃炮烧香,灵棺稍停,孝子跪拜示谢,三个人给沿途烧香的人一根香烟、一条毛巾、一盒平装五星皖香烟。一辆车上装着矿泉水、鞭炮、香烟、毛巾。孝子在棺材后面执杖随行,后面依次是孝媳、孝孙、女婿、孝侄、孝侄女、孝侄女媳等等。孝子、孝媳、孝孙、孝侄女等每人两边还有两个人牵着,并且拿着装草的蛇皮袋,要不然跪在水泥地面上,跪膝盖要出血的。所有穿白衣服的送葬者尾随而行。12个人的乐队锣鼓和唢呐吹吹打打,鼓乐齐鸣。 沿路撒引路钱,我们叫到路纸。这项工作以前叔叔做过多年,如今他死了,屋里一个老年男人——年龄排行第四的接手这项工作。啊,人死人埋。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新陈代谢,屋里男人年龄排行第一的老大打铜锣,喝酒四瓶啤酒。 我的工作是打锣,屋里打锣的都是年纪大的人,年轻人不会这门手艺,不久可能失传。 这次出殡大吹大擂,途经三个行政村,10个屋场,行程接近5公里,大约9点才至墓地。路上一共游了三小时。每天早晨都散步的我倒没什么,只是苦了孝子,尤其是老二,他一直在广州做老板,大腹便便,后面的路据说都是两边牵着他的两个人拉着他走,跪在地上起不来,下跪时一个亲戚在他身后为他扇风。 遭罪啊。 大功告成。但是接着还要烧灵。道士“发文” 。煞有介事的告诉亡人儿子、孙子、女婿、侄女等人给他多少金银财宝,读到每个人时还得给道士一点钱。读完后敲锣打鼓把烧灵烧的是纸扎的灵屋、衣箱(柜)、纸钱和“金银元宝”等物送去焚烧。 孝子岳父家在蕲春。他说,蕲春死人非常简单,出殡那天仅仅开祭,亲戚朋友那天都来烧香,然后直接抬上山,不抬着游,吃一餐饭,如此而已。 蕲春跟我们近邻,从二郎的界岭过去就是。以前提倡移风易俗,现在越来越复杂,花钱买罪受!自讨苦吃!值么? 毛泽东时代提倡移风易俗,改革开放以后越来越复杂,生不起也死不起! 管灯、做七何人得见?以前我们这里有一位高先生说了一句名言:在生半斤肉抵得上死后一个灯! 除了花冤枉钱不说,年轻人大多在外挣钱,十天半月在家折腾有必要么? 移风易俗从什么时候开始? 从谁做起? (2013.8.19)(3679)(待续)2017/1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