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冬藏——回家(109) 石普水 冬藏。一个中医学上的词语。 中医认为,冬至到小寒、大寒这段时间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尤其应注意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藏” ,就是休养生息, 养生保健。《内经》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天人相应”是我国古代人对大自然的科学认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大自然周而复始的变化规律。《黄帝内经》篇中有“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论述。说人既然生于自然就应该与自然合为一体,顺应自然规律,方可“尽终天年”。 冬藏。天苍苍,地茫茫,身前身后都是雾霾,大地灰黄一片,什么都冬藏起来了。不久前遍地茅草还是绿绿的,转眼间就是衰草连天,随风有气无力地摇摇摆摆。茅草虽然还是深深的,但是已经柔柔的蔫蔫的。它已经过时了,岁月的风雨,阳光,雨露,抹去了它的青春岁月,不见了蓬勃朝气。显出老态龙钟,气息奄奄。 对灰灰的黄黄的茅草,孩子们倒是兴高采烈,随身带着打火机,啪地一声点燃了,呼啦啦一下子从脚下燃烧到前方,孩子们拍手欢呼雀跃。壮士断腕,茅草把根深深的藏起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茅草以独特的方式适应着大自然的变化。 人也冬藏起来。古人认为,冬季里,自然界中的阳气处于一种封藏的状态,春夏那种地气蒸腾的气氛都消失了,天气变得寒冷、干燥。人呢,要顺应大自然这种封藏之性,早睡晚起。虽然太阳天天挂在天上,但是有名无实,看上去阳光普照,却是丝毫不见阳刚之气,感觉不到一丝温暖。 冬天的早锻炼,我往往要等到日出后再出门。天人合一。日出象征着阳气,此时人动,就不会被寒气所伤。屋里以前起早的老女人们现在也不起早了,往往上午也要等到10点左右才有人出来。真正的老女人们坐着,看着大路上来来往往的人。不动心思地说着一些闲言碎语。这些晒太阳的人像冬天里的茅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妻有时打牌,有时看人家打牌。打麻将,或者“拖三”,都只是消磨时间。只是跟年纪差不多而且不喜欢生气的人才来。她三打三不打,赌注大了不打,人不对劲的也不打,话不相投半句多争吵起来没意思。玩玩,不是为了赌钱。手插在兜里快乐逍遥,争吵起来事与愿违自寻烦恼,何苦。 路边茅草地里有一位女人在割柴,一位海南的年轻女人,如今是我们屋里的媳妇。山上满地满地的树叶子到处都是,走在上面,嚓嚓地响。今非昔比。曾几何时,每到秋天,一阵秋风,一场秋雨,一夜之间,满树叶子飕飕落地,满地满地的树叶子。天还没有亮,就有老女人们嘁嘁喳喳,她们在这里那里“圈地”,用筢子扒一圈,这就是她的柴栏,以后纷纷扬扬的树叶都是她的了。如今,厚厚的树叶子已经无人问津了。“圈地”者已经七老八十的,老了。她们或者已经习惯于用电方便,或者儿子媳妇们有钱了,不屑于她们老黄历,她们也知道爱惜自己,知道享福“冬藏”起来了。 冬天的白菜也“冬藏” 。黑黑的火粪那是难得没有污染的农家肥料。但是,尽管我把黑黑的火粪堆在白菜旁边,白菜依然不能蓬勃生长。冬天是阳气闭藏的季节。草木凋谢,种子埋藏在冰雪之下,植物凋谢,动物冬眠,地面的一切生机都看不到了,水面也结冰了,这就是‘藏’。 我每天下午傍晚时都要做一会事。厚厚的树叶我用蛇皮袋张来烧粪。雨后地里土很板结,给地松松土,也给我活动活动身子,一举两得。 今年是一个干旱年景,冬至前下了一场小雨。我下午到地里切一会儿地。 不下雨有不下雨的好处。院子水凼里水渐渐落到底下,于是我索性把水戽干,切藕。我切藕不内行。笨手笨脚。第一步,把淤泥切起来,丢到岸边。然后,寻找藕芽,再顺着藕芽顺藤摸瓜。藕芽可不是像学生们那样秩序井然的排着队,横七竖八,毫无规律可寻。往往一不小心弄断了一条白白的嫩藕,而懊悔不已。这里发现了一根黄黄的粗藕,兴致勃勃的顺着它找去,它却不听话,偏偏向藕群中走去,或者,它又深深地扎在粘性极强的土里。粘土紧紧地粘在铁锹上,甩不掉,必须用脚用手扒。脚下靴在粘土里紧紧吸着,动弹不得。有时,干脆用手,结果弄得身上到处是泥。 一个下午,总算能切起10来斤藕。妻打牌下班回来,笑眯眯地说我不错。听到妻的夸奖,如同学生得到老师的表扬,我很高兴。索性一鼓作气到塘里洗藕,洗手,洗脚。妻说,藕一次只能洗几天吃的,放在屋里,连泥巴放一起才不烂。 藕煮粥,粉粉的,很香。先后切了四次藕,吃了一个多月,收获大大的。 (2014.1.11)(2017/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