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清明祭祖(9) 石普水 清明祭祖,我先后写了8篇文章,但是祭二世祖,今天是第一次。二世祖九个儿子,是一个福星,祭拜福星,了却多年心愿。 春暖花开,一个难得的好天气。依然清早起来,搭车到王岭集中,在县城吃早饭。 出县城到五里,汽车向北。南来北往做清明的汽车太多了,为了让后面的汽车能跟上,我们的汽车只能走走停停慢慢开。千里江陵一日还。感觉似乎汽车刚刚开动不久,就到了马塘中学向长铺方向前进,汽车在程岭乡荆桥向东的一片油菜地旁边停下来,人们纷纷向右边一座高高的水泥墓走去,说,这就是二世祖祖墓。 啊!千呼万唤的二世祖墓,得来全不费工夫,而且近在咫尺。二世祖墓就在公路旁的右边,水泥浇铸,面朝东,一块大理石石碑,两边一副对联“来自菱田奉践五经绵世泽 乔迁宿邑传承六顺正家声”。不是名联,有一点俗气。碑中醒目的大字是—— “迁松二世祖真一公南山居士之墓” 右上方是“生于宋度宗咸淳己巳二月初十日丑时,卒于元顺帝至正丙戌七月初五日丑时”,左下边是“迁松始祖万一公裔孙谨立公元二O一一年岁次辛卯季冬重光”,上面“架上金盆,酉山卯向”。 “架上金盆”是地仙术语。墓地其实只是一座小山坡,山坡东西走向,西高低东;前面北边是田地,开满金灿灿的油菜花;南面是一个小山坡,新开的,已经栽种了树苗。放眼远眺,没有河,也没有水,肉眼凡胎的我,似乎没有发现风水宝地与众不同的特别地方。“酉山卯向”,是坟墓朝向,坐西朝东,不是正东,偏一点南。 《石氏族谱》记载,二世祖墓在“荆桥杨庄门首老树峦,地形架上金盆,酉山卯向”。“荆桥”这个地名现在应该还是这样称呼,前面东边一个村子是否就是“杨庄”我不敢肯定。门首的“老树峦”已经没有了,油菜地周围只有几棵不大的杉树。 沧海桑田。二世祖去世至今已经整整668年了。他去世时宿松石氏只有九个儿子,25个孙子。如今,他在世子孙已经29129人,这是一个奇迹。 回来时,我留了一个心眼,离二世祖墓不远的地方是“槽渡”,“槽渡”后边有一个“林畈幼儿园”。 我东瞧瞧,西逛逛,油菜地里大大小小的坟墓碑都是“石氏祖茔”,说明附近都是姓石的人家。三世祖当初保家卫国的“石家寨”是否就在这里? 石氏族谱记载二世祖:“真一公:万一公子,讳应祥,号南山居士,生于宋度宗咸淳己巳(1269)二月初十日丑时,卒于元顺帝至正丙戌(1346年)七月初五日丑时,葬荆桥杨庄门首老树峦,地形架上金盆,居曾孙淳墓左,酉山卯向,有本传。妣祝氏,生卒缺,葬下仓埠断头地,地形飞雁投湖,子山午向。子九:仁一、仁三、仁五、仁六、仁七、仁八、仁九、仁十、仁十一。女二:长仁二小娘,适本府胡机枋,幼仁四小娘,适义门陈可立。” 还有一篇《真 一 公 传》:“公为万一公子,讳应祥,号南山。博学多闻,隐德不仕。尝与黄氏讼至东平,祷神有感,益施其地以祀神。居宿松之荆桥,生九子二女。诸子皆卓异俊茂,经文纬武,挺然际昌期而出,长发之祥,由此致矣。” 石氏后人对二世祖的评价只有八个字——“博学多闻,隐德不仕”。这位好好先生最大的丰功伟绩是生了9个儿子,两个女儿,还有25个孙子。 二世祖墓下边还有一座古墓,字迹赫然在目“石氏五世祖墓”,这是我们的一位叔祖,二世祖的曾孙淳,墓碑不大,旁边刻着很多名字,没有时间细读。 这位五世祖,在石氏家族中大名鼎鼎,称之为“万石长”,主修“石氏族谱”。《石氏族谱》有他一篇《石 氏家 范》下面注明“明正统丁卯元日友古公训”友古公,就是这位。家范内容如下: “盖闻齐家者,修己治人之道也。夫人生于天地间,出于祖宗之荫,莫不当修身慎行,以光前烈。吾先世祖宋开国元勋上柱国守信公孙中吉公任饶州左史,遂为乐平菱田世家也。迨高祖万一公渡淮,遂于邻邑太湖地名棠梨畈居焉。当元季抢襄之际,先祖子良松顔府君,天姿果勇,智略老成,超然卓越,集义兵保障一方。辛丑年九江归附,圣朝授以统兵元帅,委任镇守宿松地方;复仕于朝,归老为荣,立身扬名,流芳百有余年。于今,计家中老稚五百余口,子孙众多,不可无统。以故代推一人以为户族之尊。府君子长曰仲清,继袭爵禄于外;三曰仲和,号乐槃处士,侍亲荣归,乐处田园,傅家四十余年,寿期八旬而终。族众咸议乐槃之嗣曰淳,号友古,天伦居长,且才德俱优,堪为族表。因与众约曰:凡为吾子孙弟侄及家众者,虽有贫富之不同,贵贱之异类,皆当以孝悌忠信自修,礼义廉耻自守,勤俭治生,和睦处众,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钱粮依期以输,差徭以理而当;倘有公私之唤,一唤疾至,事之巨细弗敢专为,悉咨禀之。或耕或读,各执一经;毋以尊凌卑、强凌弱,毋好争讼,毋作非为,勿嗜酒而荒荡,勿赌博而废业;务农种谷,无失其时,栽桑种枣,无失其节。冠婚丧祭之不给者,当相助以成之;牛力种粮之匮乏者,当相资以济之。异性长幼,怡怡和悦,唯唯听从,如此,则一家有仁让之风,合族无颓败之俗。且时人交通、僧尼、巫祝、节义、星术,披剃、诈期资福,诱至丑行伤风败俗,实当戒之,庶几不辱我祖于地下矣。今后遵其教令而不违者,则上天鉴之,祖宗佑之,乐其风淳俗美之厚。其或挟势欺尊,令不当差,刻众利己侥倖之徒,逆礼乱常辜恩之辈,实遭阴谴,天灾人祸,身罹刑宪,不得受祖宗荫矣。书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断不诬也。凡为我石氏子孙者勖之戒之!是训。” 还有一篇《重修族谱序》(明天顺丁丑五世裔孙淳撰) “淳之先世居于饶。饶之有石氏,由宋开国功臣守信孙曰中吉尝任饶州左史,宦老遂留于饶之乐平,距邑六七里金山乡卜地家焉。传五世至评事公逢时,赘于静里之穆氏。厥后穆氏寖衰,石氏寖盛,穆废石承其业。原有池一区,尝种白菱,一夕菱偶化为紫,人皆以为应石氏当兴之祥。乃更号其里曰菱田,实为菱田之始祖。又五世至高祖万一公,宋末渡淮至太湖棠梨畈,悦其山水之胜,拓址筑室。生曾祖南山居士,尝与黄氏讼至东平,祷于其神,有感,潜舁神像而还。捐棠梨之址,立祠祀之,即今景祐之祠是也。后迁居宿松荆桥,生祖考松顔府君兄弟九人。元至正辛卯,松顔尝遣正言、启明等回菱田扫墓,参考族谱,还,宗侄辉山,典史英三杰翁赠别以诗。壬辰,红巾扰攘,干戈蜂起。石氏历代谱牒,叠遭兵燹,幸得存者十之一耳。先考乐槃处士尝欲复修,惜不得菱田世系之详,有志未就。正统戊辰秋八月,易箦之际,遗嘱淳曰:“人之死生,昼夜之常理。吾今保全而归,得免毁伤,无愧于心,所恨者族谱未修耳。尝叹吾先祖松顔府君,生逢元末,以武功起家。自前辛丑率兵归顺太祖高皇帝,授以统兵元帅,参侍大军,东征西讨,未尝妄杀,荷国厚恩,钦锡诰命,世受爵禄,传之无穷,可谓荣显。每见与吾祖同时武功起者,子孙身家不能保,或至覆绝。今吾宗族繁盛,子孙众多,簪缨相继,良由先世积累善行,致斯庆泽流于后。特恐将来五服亲尽,未免亲疏攸分,忘失本源,而罔知世系。汝淳颇读书,必知尊祖敬宗,今以复修族谱之事付之,汝能成吾志,亦可谓善继述,为孝顺之子孙,吾瞑目无遗憾。余无所嘱。”自受先考遗嘱以来,昼夜皇皇,不安寝食,常恐怠而不修,修而不慎,有负先灵而愧厥祖。兹具书菱田宗族,求附石氏宗谱世系之详。甲戌冬,菱田宗人兰偶持谱图而至,备详参考,本宗渡淮支派绳绳不紊,若合符节。淳窃叹千百余年,宗祖支派散而复合,实天所相,事非偶然也。由是不揣庸陋,谨遵遗命,沂流寻源,循末求本,仍仿欧苏之法,因时损益,编次成谱。乃奉书敦请古熙陈子毂校正之,以贻后嗣。世代相传,一览斯籍,先后经纬瞭然在目,则知源之所自矣。自兹以往,百世之远亦可知也。凡为石氏子孙宜宝藏之!故书此以叙其意云。” 公路左边是山,山上一些小杉树,杉树林里到处是坟墓,都是“石氏祖茔”,一座高大的坟墓写着“三世祖良公元配周老夫人墓”。三世祖石良三个夫人,这位是元配,“生卒缺,葬荆桥安峰山下大路东,向南,有碑。女一,适太湖陈文二。”原来这山叫“安峰山”。(我们的祖婆“继妣何氏,生于元顺帝至元庚辰(1340年)二月,卒于明洪武壬申(1392年),葬月山程家岭殷家山白虎嘴仁三公墓右,寅山申向,有碑。子三:镜、钺、鏻。女一,适李文彦。”还是一个祖婆“又妣李氏,生于元顺帝至元庚辰(1340年)二月十七日亥时,卒于明成祖永乐丁亥(1407年)十二月十八日巳时,葬杂湖嘴石头坡对大赛湖,寅山申向,有碑。子一,锜。女二:长适费千户弼,幼适黄景文。”)(回家查族谱,发现三世祖婆生四世祖境公时14岁!) 我们都献花,燃放鞭炮,烧香磕头。 (2014.4.3)2017/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