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乡镇 进入微博 微信抖音

宿松世纪网

138、车水

[复制链接]

2017-12-3 15:27 9101 0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7-12-3 15:27 |阅读模式

宿松龙湖 1#

2017-12-3 15:27

138、车水
石普水
“喔――呵呵——”
如果现在有人冷不丁这么一嗓子高声吆喝,我敢断言,百分之百的少男少女会认为这是一个疯子或者傻子发神经。
但是,我明确告诉您,这是车水的劳动号子。二十多年前,车水的人们感到劳累时,有人陡然高声吆喝这么一嗓子,周围的人就会受到感染,也跟着吆喝起来——
“喔――呵呵——”
“喔――呵呵——”
男人的吆喝粗犷激昂,女人的吆喝尖细悠扬,劳动号子此起彼伏,劳动场面顿时热闹起来。一时间,人们就会干劲倍增。
我们屋场对面的那个叫“帅(我们方言读xi)湾”的村子里一个叫“三百”的老人吆喝最是出类拔萃。老人吸一口气,声音由轻而重,圆润悠长,有如飞机拉警报,由近及远,方圆一里左右的人都能听见他的滚滚而来的吆喝,那功夫当真了得!“三百”老人是一个身材高大的人,个子在1。80米以上,这在当时农村算“长子”。他不仅声音大,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嗓音里包含着很多悦耳动听的“修饰音符” ,粗犷嘹亮,方圆一带男女老少都知道他会吆喝。我们背地里叫他“喔三老儿” 。可惜老人死了,否则,可以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眨眼的功夫,那么熟悉的吆喝声销声匿迹,听不见了。因为,没有人用水车车水了。
水往低处流。千百年来,让低处的水流到高处田地里,唯一的灌溉工具就是水车。水车,连同土地、房屋、耕牛、犁、耙,都是农民命根子,是衡量每一个家庭富裕还是贫穷的标志,如同今天在城里的楼房和小轿车。千百年来,农民们祖祖辈辈,代代相传。责任制开始的几年里,农村几乎家家都有的水车,如今“水车”、“车水” 都成了历史名词。感觉太不可思议了,简直太阳从西边起山了!世界变化真的太大了,“天翻地覆慨而慷” 。
“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这是大跃进时期流行的豪言壮语。
“端起龙湖当水瓢,哪里干旱哪里浇!”这是大跃进时期的豪言壮语。看来不可思议,但却又真的。上世纪60年代初走亲戚时,看到沿路的沟沟坎坎,父亲明确告诉我,这是当年从龙湖车水的水沟。据说,当时车水场面非常热闹,红旗招展,高声嘹亮。上级领导干部检查来了,“喔――呵呵——”劳动号子此起彼伏,水车转得飞快,龙湖水哗啦啦地流。但是干部们走了,农民又停下来呼呼大睡,呼噜声声。当时不分日夜地干,据说有人甚至站着睡觉,这也是现实。
   龙湖水到我们家田地,直线距离至少两公里以上,那是特大规模的车水,可以说是开天辟地第一回。几乘水车把那么远的水车到田地里,老农民行话叫“盆水” 。大跃进时期、农业学大寨时期,河边开荒都是大规模的“盆水” 。通常三、五乘水车同时作业,那样车水很劳累,但是热闹。
   更多的是一乘水车在水塘里车水。水塘背后的田叫“倒数田” ,往往三、四个人车水;水塘下面的田叫“顺数田” ,只要两、三个人。车水两班倒,换班。那时候没有手表,没有手机,计算时间的工具是“香” 。通常中间烧个记号,一班车上香,另一班车下香。起风时,风吹着香燃烧得比较快,精明的人故意坐在香旁边挡住风;还有更加精明的人,把手上的汗水揩在香上让香燃烧得慢。人上一百,五颜六色,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什么都做得出来。
   车水的技术含金量不大,一句行话叫“车水不要样,下下奶膀上”,就是说,手靠胸脯旁边最好用力。但是车水是合力,几个人同时用力才行,如果有人不用力也不容易看出来。有人力大,有人力小,这是自然现象。但是有人偏偏不服,“你车一转,,我不也车一转么?”是呀,同样是一转!白马非马,千古难题。
车水是快乐的。车水的优势是两班倒,可以换班休息。有人唱起山歌,长篇连续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一人唱,众人和,那样可以忘记劳累。有时在歇车时,水缓缓细流,不知深浅的小泥鳅哗啦啦一个劲地上来玩耍,这时只要一只蔸子挡住它们退路,就会把它们一网打尽。那是原生态的泥鳅啊,加几个鸡蛋煮就是鲜美无比的美味,那是额外的收获。青年男女在一起,开一些半晕半素的玩笑,转移注意力,是打发时间的最好方法,不觉得时间长,也不觉得劳累。有时,“鹊泼”男人存心不良,故意开玩笑把车转得飞快,水把女人衣服打湿了,奶子沾着湿衣服摆动,透过衣服能朦朦胧胧地看出来,女人不好意思,撒娇半真半假地骂着,男人们则开怀大笑。这场面比电视连续剧还精彩。
  但是车水又是劳累的。尤其是到河荒上“盆水”,早晨从家里把水车扛到河里,傍晚还得把湿水车扛回家。我们的河荒在当年朱元璋跟陈友谅打仗的龙湖旁边的得胜山对面。单边路程足足三公里以上,一乘水车两个人扛,早晨饿着肚子,傍晚回家拖着疲惫的身子。水车是一个庞然大物,换肩要靠双手举起来,一百多斤啊,能轻易举起来么?顺便告诉同志们,扛一百多斤水车来回多少报酬?四分工,折合人民币二毛钱。“多乎哉,不多也!”但是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我是亲历者。
还有一种“脚车”,不用手,而是两只脚踩在上面,轻轻地踩上去把水车的枹子转哗啦啦的响。脚车只用脚,像用力走路,劳动强度相对比用手车轻。休息省懒时身子伏在车杆上,只要身子站起来,重力靠后,水车又欢快的哗啦啦的响。只是脚车一般不轻易用,往往是在河里三、五乘水车“盆水”才用 。我最喜欢车脚车,跟一个非常乐观的兄弟一起有说有笑的,快乐无穷。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我的那位好兄弟已经作古,水车也成为文物。
然而,“喔――呵呵——”吆喝声犹在耳旁……
(2014.5.25)(2115.10.25.)2017/12/3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版主
:
306678504@qq.com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0

帖子0

积分0

图文推荐

  • 宿松新世纪论坛公益协会程岭联络站开展“庆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为弘扬劳动精

  • 宿松县柳溪初中八〇届毕业40周年首聚

    宿松县柳溪初级中学(入学时名宿松县枫驿初级中学)

  •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他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他——洪岭初中开展防溺水系

  • 他任安徽中医药高专党委书记,籍贯宿松

    日前,安徽省委决定,陈海俊同志任安徽中医药

  • 新派龙婚纱摄影为龙跃社区50岁以上夫妻免费

    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新派龍婚纱摄影联合宿松公

  • 发布新帖

  • 在线客服

  • 客服微信

  • 客户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