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乡镇 进入微博 微信抖音

宿松世纪网

156、乡村里的凡人凡事

[复制链接]

2017-12-8 11:47 9784 0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7-12-8 11:47 |阅读模式

宿松龙湖 1#

2017-12-8 11:47

156、乡村里的凡人凡事
石普水
差不多两个月没有写《回家》系列文章了。这一段时间赶着写《品味宿松民歌》。不知道哪一根筋来劲了,竟然对宿松民歌这么痴情,想一口气把所有的宿松民歌都来一个品读。主要是还是经历的几乎都是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琐事,似曾相识,没有新意,自己都觉得没什么意思。然而有些小事,细细琢磨起来,似乎又觉得“细微之处见精神”。
今年是一个暖冬。但是我散步时间都推迟了。喜欢看电视里的健康养生节目,专家说冬天老年人应该“早睡晚起”。中医讲究“天人合一”,认为人的作息应该跟太阳一致,以太阳为作息标准,这就是所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且近来气候环境越来越差,雾霾越来越多,虽然冬天很少下雨,但是却很难得见到一个圆圆的太阳。
散步时常常遇见一个70来岁的老兄。家住朱元璋打仗的那个遥远的村子,但是每天早晨都吆喝着“卖豆腐、酱干,卖麻花、皮蛋、鲜蛋”,看见我都远远地打招呼“老先生早”!今天早晨散步看见村子里一位女人出来买酱干,老兄停下来,说“老姐是你买酱干不?”女人脚步不停,嘴里说“叫我什么?”言外之意很明显,不应该叫她“老姐”。我笑笑,不作评论。
中国人自古在称呼前加“老”,都含有尊敬的意义。传统的“老”不一定是年龄老,农村老年人习惯把比自己年龄小的人称呼为“老哥”“老姐”,这是延续千百年来的习俗,表示对人尊敬。但是如今的年轻人,尤其是女人不买账。喜欢别人说她年轻,叫她“老姐”她认为是讽刺,听着不舒服。
妻在路上碰见两个女人,一个60来岁,一个接近50岁,但是怀里抱着孙子。都是老熟人,妻打招呼说“两个老人家到佐坝去?”那个接近50岁的女人不好意思,说:“你老人家也叫我老人?”言外之意不该叫她“老人家”。妻跟我说,她做奶奶了,抱着孙子,不叫她“老人”叫“小妹”?
孙子到屋里来,屋里人都认识他,他却不认识别人。他把年纪大一点的女人叫“阿姨”,老一点的叫“奶奶”。屋里女人们都高高兴兴地夸奖石力“知世务”“懂礼貌”。
打招呼叫人一件平常小事,千百年来人们认为叫别人大是对人尊敬,叫别人小是轻视;如今世道变了,喜欢人们叫他小,不喜欢叫他大。
这就是观念上的“代沟”。称呼也与时俱进。
隔壁屋里一个80多岁的老人从海南回家,在我们屋里坐,给每一个人几块糖果,有人跟他开玩笑“在海南娶老伴了发喜糖吧?”老人一点也不生气,哈哈大笑说:“石灰掩到颈脖子上了,还娶老伴!”老人说,孙子在上海政法大学读书,放假回家了,他回家给孙子作伴。儿子媳妇给他买了138块钱的黄梅戏碟子,让他回家放。屋里老人们去他家看黄梅戏,热热闹闹,这样日子过得快活不觉得孤单。有女人跟他开玩笑:“我们天天给你作伴,不买一点瓜子、糖果?”老人乐观,儿子在海南包工程,不差钱,每天有人一块说说笑笑,倒也不觉得孤单。
眼下农村留守老人多,儿子媳妇外出挣钱,老人们聚在一起,看看电视,说说话,也是一种好的生活方式。
这也是与时俱进。
屋背后的人从宁波回家了。妻说热闹一些,白天她们一起说说话,打打牌,晚上拉窗帘能看见窗子里的灯光。女主人也患类风湿,与妻同病相怜。女儿女婿在宁波,屋里老女人们东家给她拿来白菜,西家拿来菠菜,有人拿来茼蒿,还有腐乳、豆豉。乡村女人没有甜言蜜语,这些主动也温暖人心。
邻居回家带来保健操的碟子,晚上跟着碟子跳舞。妻思想保守,不大接受新事物,但是有时也跟她一块做健身操。元旦屋里几个年轻女人晚上也凑在这一块跳舞。农村不仅仅物质生活富裕了,精神生活也发生了变化。
这就是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
还有两件事,两件不大不小的事,让我很感动。
家里今年院子里结了两个冬瓜,我们两个人无论如何吃不完这冬瓜的。留着白白烂掉,问学校厨房事务长,笑笑说不要。妻问屋里女人,她们说,拿来,张三一块、李四一块,欢声笑语中一个冬瓜四分五裂,皆大欢喜。不久又一个人家的冬瓜也是如法炮制。
这就是邻里乡亲。这就是乡情。这也是我们迟迟不肯离开老家去县城住的原因。
前不久轧红薯,妻准备把家里楼上的大缸拿下来洗红薯粉。跟屋里女人们一说,这个说,我家有一个塑料桶干干净净的,不用洗;那个说,我家也两个塑料桶,都是现成的,拿来就用。结果洗红薯粉果然去她们家拿,轻便极了。心里格外舒服。别人家也是这样,相互调剂。
这就是乡亲!这就是乡情!这也是我们迟迟不肯离开老家去县城的原因。
佐坝街整个村子终于被一条环行公路包围着。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几百年来,佐坝村子的农民都住在西南边,那个靠近田地、池塘的屋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读小学的时候,佐坝街有一个乡政府、一所医院,一个门市部,几户人家面向大路。改革开放以后,农民们纷纷向大路靠拢,佐坝街向两头拓展,慢慢长了,店面也渐渐多了。不只是传统的佐坝村子里的农民,其它地方的人也来借这块风水宝地经商发展。今年,原来的乡政府所在地被推平,填高两米多,与学校旁边的公路连接起来。中间修建了一条水泥路,成为一个整体,学校前后两口池塘修筑起漂亮的塘岸,40年来堆积起来两米多的淤泥,被庞然大物的挖土机挖起来,那是人拉肩扛的年代不能想象的。
这是发展大手笔。这是改革开放发展的红利。这就是美丽乡村,社会主义新农村。
中国梦,新农村的中国梦!
(2015.1.20)(2017/12/8)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版主
:
306678504@qq.com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0

帖子0

积分0

图文推荐

  • 宿松新世纪论坛公益协会程岭联络站开展“庆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为弘扬劳动精

  • 宿松县柳溪初中八〇届毕业40周年首聚

    宿松县柳溪初级中学(入学时名宿松县枫驿初级中学)

  •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他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他——洪岭初中开展防溺水系

  • 他任安徽中医药高专党委书记,籍贯宿松

    日前,安徽省委决定,陈海俊同志任安徽中医药

  • 新派龙婚纱摄影为龙跃社区50岁以上夫妻免费

    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新派龍婚纱摄影联合宿松公

  • 发布新帖

  • 在线客服

  • 客服微信

  • 客户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