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落洲管辖权归宿松(三) 德化县志桑落乡断句 作文/谢友交 明朝初,康茂才军垦时的江堤,叫康公堤; 道光二十二年林则徐奏折报修的那个江堤叫同仁堤;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由德化知县初公朴,督修的那个江堤,叫初公堤。 初公堤 位于程营街西南的江心中(原属归林庄),宿松位置在江心。 同仁堤 位于湖北黄梅、江西九江(原名德化)及宿松归林庄大田尾(今梅堤南江心洲中)的交错处。宿松位置在江心洲。 据道光六年志载:“康公堤在县南百里,介归林泾江二庄,上接湖广黄梅,下抵本邑坝头西港,明初康茂才筑。 到了道光年间,康公堤上端已经入江,《宿松县志》卷七 水利 第一节载:康公堤上接同仁堤,到了同治十一年陈鼒德化县志的驿里塘堤,就是康公堤的一小部分,陈鼒不知道宿松古时候的江边的塘,就是指堤,驿里塘意思就是驿里堤。为什么叫驿里堤呢? 原来成化、弘治年间,李东阳有《大明会典卷138》“關津一,關津巡檢司、提督盤詰之事。……南直隶的安庆府 宿松縣 小姑山巡檢司; 涇江口鎮巡檢司; 歸林灘鎮巡檢司。 这个驿里堤就是歸林灘鎮巡檢司的堤。德化人称宿松驿里塘,就是宿松江边渡口检查站所管辖的圩堤,宿松古称康公堤。 以上三处宿松圩堤位置,有的在江心水内,有的在江心洲,则宿松桑落洲,不属于德化县的桑落乡。
同治十一年陈鼒德化县志,关于桑落乡,本人认为要这样断句: “自道光年间,坍塌不止,四界渐入长江,内有居民,移迁本乡、程家营。 买授程姓所管南街,王伏一故屯新造,街市名兴仁镇。 其未迁者,仍居段窑”。 断句理由: 桑落洲四周早在明季(明末)就已经坍塌入江。【因桑落洲于明季年间,坍塌入江,】 德化的桑落洲就不在江北。 明季年间德化桑落洲坍塌入江,是因为“若雨水过多,江水泛涨,最易被淹”。言外之意是,若雨水不多,江水不涨,不被淹, 但是,桑落洲内多湖地,日久渐淤。毕竟地处卑下,塌涨无常,还没有彻底与宿松桑落洲分离,从初公堤看道光十四年(1834年)、由黄梅赖知县倡议修建十五年石板桥以上堤塍先行酌修,道光十五年溃后,初公堤竟废置十年始重修,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由德化知县初公朴督修, 同仁堤初公堤残废多年,界连三省,江岸绵长,民力未能修复,相继塌陷,以致江潮倒灌,叠被漫淹。此堵彼开,总不能统一行动,以致德化桑落洲彻底与宿松桑落洲分离,江水并且扯下一大片宿松桑落洲的归林庄大田尾(今梅堤南江心洲中)。以致彻底与宿松桑落洲分开了。 【注:道光二十二年的同仁堤经过宿松桑落洲的归林庄大田尾,在梅家坝南面,过江的江心洲地面上。】 据《宿松县志》卷七 水利 第一节 同马江堤。 【同仁堤 位于湖北黄梅、江西九江(原名德化)及宿松归林庄大田尾(今梅堤南江心洲中)的交错处,长6.63公里。】 【八里江至段窑一线江岸 自清光绪年间以来,崩塌4.5公里,江堤先后退建六处,1939年至1959年,叶湾、梅坝、邓家坝、汇口等处长14公里的地段。崩塌平均宽347米,面积5.2平方公里。近百年来累计崩塌面积为67平方公里,有300处集镇和村庄退建。】 【自道光年间,坍塌不止,四界渐入长江。内有居民,移迁本乡、 程家营。 买授程姓所管南街(衞)。王伏一,故屯新造,街市名兴仁镇。 其未迁者,仍居段窑。】既然是故屯新造,成了兴仁镇街市。南衞就是南街的印刷错误。
明朝末年,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清军在山海关打败李自成是1644年4月。作为清朝统治下的陈鼒,不可能讲吴三桂1662年3月杀死南明王永历皇帝时候是明季年间,所以从1644年顺治元年,到同治十一年1872年,这228年,不会是陈鼒所谓的“或数十年间沧桑互異,坍涨无常。”必然是讲道光十三年1833年到同治十一年1872的39年为数十年。其中同治七年,各堤小溃,民力自修。同治八年大溃,是陈鼒经历过的江堤大溃。
至于新洲公社最北边那条二里多宽的江流,其江中,大多是宿松原来的归林巡检司所管辖的地面。 因为道光二十九年德化县知县初公朴,才叫初公堤。初公堤位于程营街西南的江心中(原属归林庄),清咸丰初年由官款修建,长1.1公里,后连年崩塌,堤身退建,堤岸延长到1.67公里。
修初公堤时,这样记载: “桑落乡初公堤,南临八里,江水势急,兼鄱湖对冲之。险崩江堤,脚屡北迁据。宿松龙湖之患,则有宿邑之驿里塘堤,即康公旧堤。地势更低,水患尤大。” 就是说明朝康茂才军垦时的康公堤,那时是属于宿松,也是整个康公堤的残余部分,就在初公堤更加低洼一些的地方。初公堤在江心,同仁堤在江心洲,康公堤更低,当然也在江心洲的位置,当时康公堤就叫宿松堤。由此可见,现在江北的桑落洲,毫无疑问属于宿松地界。与德化县志的桑落乡没有任何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