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戏听锣(一)黄梅戏是宿松的吗? 答宿松新世纪网民 达达同志问“试问楼主,黄梅戏是宿松的吗?” 网络上介绍关于黄梅戏的介绍是这样: 【黄梅戏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一带的采茶调。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一度被称为"怀腔"、"皖剧"。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有同志,需要进一步询问黄梅戏故乡是哪里。 有说是宿松的,原因是九江的至今叫采茶戏。 黄梅的没有安庆话尾音。 现在的市级剧团的,没有古老的黄梅戏唱腔那样淳朴流畅,清一色快嘴快舌,忸怩作态。 就断言黄梅戏是宿松的。其实这种说法不全面。
大凡一个值得传唱的事,是有地址人物的。表示的曲调与地方语音有直接关系,才形成了地方特色的地方戏。出了名的就被访学了去。 从采茶戏到黄梅调,那时是花腔小节目。 它在诗歌词里面添加,地方腔的衬词。如,喂雀喂雀一喂雀,就像敲打锣鼓的,呛呛令呛令去呛。那样的。 在词句末尾用地方口语做衬词,如,呵善。丫子一子亚。 从采茶调到怀宁腔,节目较复杂,后文我将再说。 采茶戏、黄梅调,后来结合地方民歌,形成黄梅戏雏形。 保持最长的是宿松的黄梅戏,它把采茶戏黄梅调,加工到戏剧变化的多种调,即改变了单调的一板一眼,为丰富戏剧剧情的一板三眼,唱腔首先它采用了“平词”手法。 配二胡多索弦,唱腔有男平词; 配二胡梭鋭弦,唱腔有女平词。 它的唱腔分为一板三眼。一板叫做起板,三眼就是下句、上句、落板。一段唱词的第三句第四句反复地唱,渲染了重点突出,充分表现平词的美感。有时随着戏剧性变化,在平词后面,又添加“切板”、“倒板”、“散板”。 连说带唱的,有二分音拍的。 所谓二行,就是没有起板,也没有落版的,有板无眼,光光唱上句、下句。 例如,黄梅戏韩再芬的《小辞店》难舍难分,前半部分,都是二分拍,知直到后来韩军唱的,“我若是忘却冤家妹妹,雷打,雷打火烧”。转为平词的落板。 有数落一桩桩二件件的快数板,四分音拍。就是所谓三行,因为节奏快,有点义愤填膺之感。如果从上句的后半句有后台演员帮腔唱,梨园叫它复句。如果加快速度唱完这个所谓的三行,就是流水。 高雅处用仙腔,悲哀处用四分二音拍的阴腔。 相应的打击乐器,特别是唱腔即将改变的所谓过门。就是听鼓下铙。专用的黄梅戏锣鼓。 后来黄梅戏传入北京,保留着南方蛮音,用以发展了京腔,丝弦打击乐,配合更多的词曲牌,采用了“西皮、二黄” 而形成了京剧。 并将西皮二黄扩展为 西皮(西皮流水、散板、快三眼、西皮导板,西皮二六,西皮原板,西皮摇板,西皮慢板) 二黄(二黄导板、二黄慢板(慢三眼)、二黄快三眼、二黄原板、二黄垛板、二黄散板、二黄摇板、回龙)。 黄梅戏也反过来采用京剧宫调,又把黄梅戏的男腔定为宫调式。 女腔,仍然保留花腔不变。 同时丰富了黄梅戏也有京剧锣鼓的闹台,和过门。
末了,在这里讲一下现在的黄梅戏,怀宁腔,唧唧嘎嘎,花腔多于宫腔,平词平谈改成了四不像,
而古老的宿松黄梅戏唱腔,在长江沿线广为流传,有的依然保持了宫腔。比现在的宿松黄梅戏更加古老,而宿松到了嘉庆之后,官府腐败,加紧限制所谓“三人一朋,四人一党”的集会。那时宿松人本来生存不易,加之文化限制,黄梅戏逐步衰落了。宿松民间,只用书鼓山歌,短小精悍小品,讽刺性地表示地方文化。这才出现了黄梅戏到底来源于哪里的疑问。
那位又说啦——凭什么说? 请看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王淮演唱的《金玉奴》江水滔滔向东流。演的动情,唱的纯厚。 相比之下,像安庆黄梅戏剧团《桃花梦》“御苑见御妹深知奥妙,蒲步高哇蒲步高,胆小怎能穿蟒袍。我要摸其性情投其好,巧下香饵把鱼儿钓,我若招为驸马郎,扶摇直上九云霄”。 哪来的宫调式?唱段只能算黄梅小调的花腔,可不就足以证明安庆黄梅戏退化无遗了吗?
同样黄梅戏,稍微老一点的《王老虎抢亲》扮演周文斌的严桂兰,扮演祝枝山的左胜利就扮演唱腔有板有眼。 像扮演王天豹盛敏学唱 “红红嘴唇像樱桃,弯弯柳眉,弯弯柳眉,似鹅毛哇,咿呀子哟哟,咿呀子哟哟,似鹅毛。” 就是平词格式第二句重复,加上衬字“咿呀子哟哟,咿呀子哟哟”,来显示古老的黄梅戏格式。 扮演祝枝山左胜利唱的 “这只老虎,凶又狠。吊眼白额是口如盆;身材就和,兄差不多” 扮演王天豹盛敏学接唱 “怎将小弟比畜生?” 就是老古板,那黄梅戏里的二分音拍的有板无眼的慢节奏形式。 【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