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列出一批值得厘清的观念,也许平素时,方便自己随时拿来对照一下。理由都是,在现有的条件上,让公益组织更强大而不是自我限制潜能。 一、公益组织天生就是微型组织,就是以发挥个人能量为核心的组织。任何限制个人全面发挥的组织架构,都是需要改进的。 二、公益组织所有人都应当在前线,尽量少在后方做支撑,因为社会能支持的能量太少,因此,必须全用到核心关键处。 三、公益组织的“功能”应当集结到个人身上,而不是分化到机构的不同部门中。因为人本来就是全能的。 四、公益组织的科层应当是倒金字塔型,所有的“高管”,其实都应当是支撑的土壤,你的能力越强,你的土壤应当越深厚,越应当在最底层发挥长效有机肥的作用。 五、公益组织不应当成为掠夺个体精华而成就机构的传统大企业模式,而应当成为支持个体成长而淡化组织品牌的模式,把组织所有的精华和资源都给予个体,而不是把个体的精华萃取为组织的形象。 六、公益组织本质上是家服务平台,而不是管理平台。如果一定要有管理,不是让“受管理者”去帮管理者实现管理者的目标,而是管理者去帮助受管理者实现他的目标。不是他帮你拿到你想要的东西,而是你帮他实现想要的梦想。 七、公益组织的能力不是同化一个人,尤其不是把小伙伴同化为创始人的样子;而是“异化”、“催化”一个人,让其真实本性得到充分的展现,才华能得到真实的发挥,理想能够得到逐步的实现。因此,一个小伙伴越有个性,越与他人不同,越有价值和生产力。 八、公益组织作为一种群落生态关系,不是拔掉野草,恰恰是珍惜各种新生。越随机生长的,越主动生长的,越有野性、执行力、创造性,也就越有魅力,越成为群落有机的风景。 九、公益组织本质上没有“主业”,因为公益的空白点很多,某人发现的空白点,可以自己去填补,同时要支持伙伴去勇敢而真诚地填补他们所发现的空白点。这样就如一片土地,随机生长出了无数的野花野草野树野蘑菇,植物多了,动物就多了,整个群落就越来越壮观和完美。一切想要标准化种植、只许某种树生长的方式,都是有害于公益组织持续前行的。 十、公益组织是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同时以各种倡导发动社会,而倡导的手法没有唯一性。公益组织如果一定要说是个组织的话,那么就是倡导手法的工具集成库,大家可以在这里借用他人曾用的经验,也可自创新的工具的手法。手法越不一样,越有丰富工具库的价值。 十一、公益组织与公益组织里的伙伴不是投资、购买、捐赠的关系,而永远是助成理想、服务需求、支持壮大的关系。 来源: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