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山道弯弯——趾凤、凉亭授牌记 石普水 4月27日到趾凤乡、凉亭镇授牌。出席授牌仪式的有方老、副秘书长作家司舜、还有宣传部副部长姜晓蕾。 趾凤的山多。群山起伏,绵绵不断。车里看山,有时候高耸直入云天,一会儿又低矮平坦;有时候仿佛远在天边,一会儿又近在眼前,让你眼花缭乱。畈区长大的我好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哪里都觉得新鲜。以前到北京、上海旅游,觉得最美丽的景色莫过于晚上坐在汽车上看夜景,看五颜六色的大都市灯光。现在我又觉得在汽车里看山景比城市里的夜景美。正是暮春时节,山青青的,绿绿的,亮亮的。方老告诉我,这里最高的山是叫雨尖,山边这些潺潺流水都叫趾凤河,河水都流向凉亭河,然后流向泊湖,也就是所谓的“古雷池”。姜副部长老家就在趾凤。他每到一处都介绍叫什么山,结果,我猴子摘玉米,记一个丢一个,只是记住了一个东山,我们宿松石氏一世祖的墓地。有一段比较宽的趾凤河水清澈见底,但是没有一个鱼儿。姜副部长说,以前这河里鱼儿上上下下,钻进钻出,像调皮的孩子,到处都是。现在被当地人用电网打尽了。我们都感慨着,人类由愚昧进入文明,现在又开始由文明进入愚昧。没有鱼儿的河水显然没有生机。“绿水青山枉自多”,我不由想到毛主席的这句诗。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来到趾凤乡政府的。我的思绪还停留在四周无穷无尽的大山中。下车的一刹那,我眼前一亮:啊,乡政府所在地真是一处风水宝地!左边,右边,后面都是山,青山环抱,而且山都不很高,恰到好处地把乡政府镶嵌在巍巍青山中。山上树木、竹子都青翠欲滴,郁郁葱葱。车上人都进乡政府了,我却一个人贪婪地欣赏着这良辰美景。埋怨自己不会作诗,如果能够把眼前的景色作一番恰如其分地描绘,那肯定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美妙诗歌。 在神仙洞府里呆的时间不长。授牌仪式在吴河村举行。吴河村位于趾凤乡的北角,毗邻太湖县天华镇。村委会是别具一格的木屋,两层,古色古香,雕刻精致,上面刷了一层红彤彤的油漆。趾凤乡的八个村党支部书记都参加了授牌仪式。授牌时间不长,秘书长宣读批复,会长授牌,分会长讲话,会长讲话,宣传部副部长讲话,最后是党委书记张小平讲话。我做着笔记。然而,我的心思还在外面青翠欲滴的巍巍青山上。姜副部长最擅长即席讲演。他侃侃而谈,在老家讲了宿松乡贤文化的前世与今天。2012年评选道德模范,2013年评选宿松好人,2015年乡贤文化“四进”——进厅堂,进课堂,进讲堂,进礼堂。他突出讲了“四提倡四反对”:提倡婚事新办,反对大操大办;提倡丧事简办,反对铺张浪费;提倡寿事不办,反对夸名称富;提倡神事禁办,反对封建迷信。 午餐后,我一个人出来参观乡政府旁边的古民居养英山庄。 山庄坐北朝南。背靠大别山余脉,面向趾凤河的长流水。“养英山庄”原来是原来趾凤乡政府办公地点,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年,墙外有“护庄河”,白壁、灰瓦、马头墙。眼下却是铁将军把门。 大门楼上阳刻匾额“养英山庄”四字,古朴迺劲,一副对联是 食德饮和颐观自养 延熏歌埠益萃群英 两边墙壁上各嵌有一方石刻,左边是雾岑老人贺欣撰写的四首纪念诗章,右边是贺欣五子庭桂撰写的“养英山庄”记。 我掏出小本子抄写《养英山庄记》。 “庄名养英,励后生也。盖凡有血气者,莫不以英豪自命。往往一身之不足,则又望之于子孙,曰充闾,曰克家,此世人之恒情。一若欲则得之无甚难者,以余论之,则未免视英豪太易也。自古英豪之生,必有天之秀气钟之,地之灵气毓之,又必以诗书礼乐泽其躬,以仁义道德淑其性,以忠孝廉节正其心,故处则为名士,出则为名臣,啧啧众口无不以英豪推之。” 一直到公里旁边的汽车在鸣喇叭,我才恋恋不舍地离开。趾凤山多,封闭独立的自然环境,为生态资源保护和历史文物保护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四面青山环户外,两湾碧水绕村前。百年古民居、天然林场等自然景观多多,两条河流在村内交汇延伸。 我们去参观“刘家大屋”古民居。刘家大屋坐落在团林村。我忽然发现,转来转去,汽车始终在四周都是大山里转, 这叫盆地。 刘家大屋始建于1783年, 2013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从外面看刘家大屋破破烂烂,有专业人员在维修。正厅堂很多牌匾,“恒同耀福”、“忠信延年”、“古稀同庆”等等。老屋右边后面明显看得出一片被火烧而破坏掉一部分,但主体建筑仍然得到了较好的保存,整个建筑大致形状仍清晰可现。当地人说那是抗战时期遭日本侵略者破坏的。当地人还不无夸耀地说,这建筑一个最大特点是下水道设计非常好,去年这么大的洪水,老屋依然排水通畅。 接着,我们马不停蹄地去凉亭镇,没有去凉亭镇政府,而是直接去贺氏启六公祠。 趾凤贺氏家族在清代中晚期是宿松的大户,称得上是书香门第,官宦世家。贺颀庚辰(1880年)进士,钦点主事,签分刑部,直隶行走考官,晋封通议大夫。贺欣壬辰(1892年)进士,钦点户部主事,改签吏部主事,封中宪大夫。 贺氏启六公祠坐落在太湖宿松交界的宿松县城西北方的凉亭镇东山村祝屋组。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5年),扩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是我县具有代表性的一座明清时期砖木结构的徽派建筑大型祠堂。贺氏启六公祠坐北朝南,宗祠屋面为悬山顶铺小青瓦,屋内山墙用穿斗式梁柱构架。 贺氏启六公祠是2012年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里面有族歌《贺氏之歌》。贺氏本是庆氏——“贺氏,即庆氏也,姜姓,齐恒公之支庶也;汉时避安帝父讳改为贺氏。”《姓氏考略》:“后汉庆纯,避安帝父孝德皇帝讳改为贺氏,望出会稽、河南。”《姓纂》说:“齐公族庆公之后。”庆氏,原来是周朝齐国的公族,是曾经称霸春秋的齐桓公的后代,而齐国的始祖又是那位辅佐文王定天下有大功的姜子牙,则后世的贺姓人士,自然也是姜太公的后裔了。实际上,贺姓的渊源,还可以进一步追溯到比黄帝更早的神农氏,因为姜太公是神农氏的后代,神农氏居于姜水,他的后裔就以姜为姓,《左传》说:“炎帝神农氏,姜姓之祖。” 宿松一支贺氏来源于贺知章。他们一副对联写得清清楚楚: 镜湖世业 狂客家声 ——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 凉亭镇东山村支部书记来了。我记得最清楚一句话是,文化大革命中,造反派要拆掉贺氏启六公祠,一个叫董存的书记说,“不能拆!”这位书记是南下干部,老革命,一言九鼎,德高望重。后来,老书记死了,贺氏家家户户都去给他烧香磕头。 公道自在人心。 凉亭镇党委书记、镇长全部参加了授牌仪式。仪式在计生办举行,有点不伦不类。大有大的难处。凉亭是宿松最早的县衙所在地,当时叫仙田铺。宿松第一任县令张和丹就在这里与当地农民一起培育出一种穗大粒重味美的优良稻种,这稻谷名叫“仙田瑞谷”。凉亭西边还有一个德高望重的严恭山,一肚子故事,东边有个大名鼎鼎的烽火山,埋葬了五百抗日将士。 趾凤不仅有众多的古民居,还有一个白崖寨。凉亭也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这都是乡贤文化,值得很好地挖掘。 我们一直到晚上八点多回家。 (2017年5月20日星期六)2017/12/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