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1、榜样 石普水 屋里一位兄弟在广州搞管理,这次回家专职照顾老父亲。他的父亲今年八十有六,是我们屋里第一个老寿星。今年老寿星行动不便,要人喂饭,要人帮助解大小便,有时脑子还犯糊涂。婶婶也七老八十的,拖抱叔叔挺费劲的。 兄弟这次回家专职照顾老父亲据说是他儿子叫回来的。 他儿子对父亲说,爷爷老了,奶奶服伺不了,你回去。父亲有点支支吾吾。儿子说:“你没有钱是吧?”并且说,“人都有老的时候,最需要儿子服伺。你回家服伺爷爷,就是给我们做个榜样,将来你老了,我们也一样回家服伺你!” 啊!榜样,孝顺父母的光辉榜样! 我这位侄子从小对爷爷非常孝顺,从学校毕业出去打工,刚拿工资就寄给爷爷。平常父母对老人有点闲言碎语,他听了义正词严:“不许说我爷爷奶奶!” 家乡流传一句形象的比喻——“水车枹子轮流转”。人都有老的时候,老的时候最需要儿子服伺。我那侄子读书不多,但是明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语出《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儿女,推广开也去爱抚人家的儿女。” 一个口口相传妇孺皆知的故事。一家媳妇虐待婆婆,给婆婆吃饭用一个破碗,从来不洗,脏兮兮成了猫吃食的黑碗。后来她娶媳妇了做婆婆了。有一次,孙媳妇老看到了奶奶那个破碗,非常难过。孙媳妇知书达理,用计策说服自己婆婆。她故意把奶奶那个破碗摔碎,却不好意思的对婆婆说:“妈,今天我做错了一件事。不小心把奶奶那个破碗摔碎了。今后您老了,我们拿什么给你吃饭?” 婆婆恍然大悟,原来人都有老的时候!觉得羞愧难当,从此格外孝顺自己的婆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屋檐水,点点落地不差分。”“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这话流传了几千年,至今人们还奉为经典。 一家儿媳到海南打工,家中两个儿女几年没寄一分钱回家。婆婆逢人便说媳妇不懂事。媳妇回家了,有人向媳妇转述了婆婆的话。媳妇说,“你问问她,当年她是怎样对待奶奶的?她对奶奶张口就骂,伸手就打。我骂她了还是打她了?不回家就是要她清醒清醒,怎样对待老人!” 一户人家很有钱,但是儿媳对婆婆非常尖刻,非常吝啬,甚至不如一般人,对别人挺大方的。有好心人劝她儿媳,对婆婆好一点。不料她儿媳说出一句惊世骇俗的话:“当初她对我奶奶吝啬万分,饭不给吃饱,不给水喝,奶奶甚至渴得喝洗澡水!她丧尽天良!我这是给她气受。” 天地之间有杆称。公道自在人心。事非经过不知难,有些年轻人的确不懂事。附近有个大学生,父亲生病后腰伸不直,驼背,头还有点偏,形象不大雅观。偏头驼背的父亲来到儿子大学,找到儿子。面对这个父亲,儿子有点不好意思,叫他“老h”——在他的同学看来,叫h自然不是他的父亲,他小h自然没有这样一个丑八怪的父亲,结果自然也没有人笑话他。但是,他从小学念到大学钱都是丑八怪父亲给的。自古道,“儿不嫌母丑,犬不弃家贫”——大学生连一条狗也不如!他的良心要抽打他几百年? 我一个同学只读过小学,但是家中有什么好吃的,好喝的,都会记得老母亲。老同学很鬼,那好吃好喝的往往不亲自送去,而是让他的儿子送去。他说,他要让儿子从小就记得给奶奶送好吃好喝的!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无声胜有声!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孝顺不是在父母死后吹吹打打花钱如流水,那是隔靴抓痒,没用;孝顺不是每年清明不远万里赶回家在父母坟墓前做清明,那是马后炮,给外人看的。 我的侄子是年轻人的榜样,他叫石伟,在广州做老板。 (2013.7.4)(1452)2018/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