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6、忙年(5)——回家(114) 石普水 转眼就是正月初八。早晨醒来,睁开眼已经8点多了,翻个身还是不愿起来。变天了,老天说变就变,初五还是风和日丽的暖冬,转眼之间细雨飘飘,接着就是天寒地冻,寒风刺骨。正月里虽然无所事事,却有点麻木,身不由己。来客人了,张烟,倒茶,说着一大堆言不由衷陈芝麻烂谷子的废话。到亲戚家也是这样,像以前课堂上讲课一样年年炒剩饭,连自己都觉得枯燥,毫无新意。甚至,有点身心疲惫。没做事,却好像很劳累似的,躺在暖烘烘的被窝里感觉无比舒服,听屋外北风呼啸,令人望而生畏。 吃完早饭已经快中午了。正月里路上走亲戚的人依然多多。上上下下步行的川流不息,摩托车匆匆忙忙,小汽车一溜烟南来北往。 人情急于债,走亲访友其实是软人情。年轻人一年一度的给长辈拜年,老年人给小辈回拜,难得见面的朋友们聚聚,或喝酒,或者打牌,都是人之常情。 我是正月初二上午从县城回家的。初二先到妻子的娘家拜年,那是敬重妻子;初三到舅母娘家拜年,那是敬重母亲。然后到姐姐妹妹家。说起来简简单单,但走亲访友可不是像博客写的那样从容不迫。往往想走亲戚,刚刚出门不久妻却打电话说家里来人了,身不由己啊。何况,我不能骑车,都是侄子们给我背着礼物,我步行。 其实我的亲戚并不多。亲戚们新的也好,老的也罢,只要我能走动,大家和平共处;我老了,走不走那是孩子们的事,我不勉强。亲戚其实也应该新陈代谢,一代亲,二代表,三代了,了就是“完了”,这是规律。 在中国,过年具有无可比拟的巨大魔力。腊月里,雁南飞。“有钱无钱,回家过年” 。五湖四海,天南地北,打工的,念书的,当官的,任何人这时都一样身份——“游子”。汽车、火车、飞机,全国一票难求;自驾车,拼车,想方设法都得回家。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魔力,这就是炎黄子孙代代相传的习俗。平日里冷冷清清的乡村,一到过年顿时熙熙攘攘,热热闹闹,欢声笑语不断。 昨天晚上下雪了,薄薄的雪,飘飘扬扬,晶莹剔透。大规模走亲访友已经接近尾声。屋里当老板的早已回去了,他们事业为重,身不由己;一般真正打工的等孩子上学才走——好好在家舒服几天,她们说。 传说,“年”原来是一个怪兽。它在腊月里出来危害老百姓,老百姓用劈劈啪啪的炮声来吓它——这就是过年鞭炮的习俗,贴对联也是为了驱赶它。这种习俗一直流传千百年。 现在想来,我做校长做了一件最好的事——同事之间走动,不带礼品。喝喝酒,吃吃饭可以,两手插在荷包内,空手来空手去,快乐逍遥。年轻的同事不花冤枉钱,所谓领导也不费力拿来拿去。这是我提出的,我也是真正这样做的。如今,我早不是校长了,人来人往热热闹闹的历史结束了,所以没有一丝失落感。我想,这也是“软着陆”! 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有钱人财大气粗,有意在人面前掏出一大坨明晃晃的大票子,店老板说,打工的回家用钱大大方方,一次几千几百,笑眯眯的,什么都挑好的买。走亲访友大包小包的放在车后备箱内。谁也不甘示弱,有人摩托车后面放一个大大的纸箱子,恨不得背个货架子。什么糖呀、酒呀、饮料呀、奶粉呀、啊呀呀,那些礼品转来转去,最终过期了,不少东西作废品扔掉了。 其实,过年也应该与时俱进,讲究实效,勤俭节约,移风易俗,不搞铺张浪费,不搞虚架子。例如,鞭炮可以小一点,既不吵人,又不污染空气。礼品也可以少一点,最好具有针对性,方便实用。礼轻情意重,仁义重千金。人是感情动物,亲戚朋友一起说说话,谈谈心,吃吃饭,玩一点小牌,不一定非得要大包小包拿来拿去。毕竟,大部分人打工来的钱也不很容易,浪费了可惜。 (2014.2.13)(1431)(2018/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