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农村留守老人们的那些事儿——回家(135) 石普水 早晨散步。碰到了一个没有走动的亲戚,妻的侄女,她叫我姑爷。见她空着手送孩子,我问她:“没有从家里带青菜来?” “先把这小孩子送到学校,再回家挑菜。家里还有衣服没洗呢。”亲戚说。 “你家几个孩子?”我问。 “6个。两个读初中,3个读小学,还有一个上幼儿园。” 大约40分钟左右,我散步回来,果然见她挑着一担青菜和衣服什么的。“几点钟了?姑爷?脚都跑大了。早晨4点钟起床,晏了,一会就要吃午饭,又迟了!”她步履匆匆跟我说话,一边自责着。 望着眼前瘦骨嶙峋的甥女,我是感慨万分。6个孩子的奶奶,一日三餐的饭菜,7个人的吃喝拉撒睡,早晨4点前起床,晚上孩子10点钟下自习,一天忙活十几个小时,那是多大的工作量?每天每人换洗4件衣服,就是28件,满满的两桶啊!星期天她回家还要做菜园,还种了棉花。每餐几个菜?现在的孩子都是小皇帝,众口难调,这菜适合张三胃口,可能不适合李四胃口,应该听哪一个的?3家的6个孩子,闹矛盾是必然的,吵嘴、打架也是家常便饭,做奶奶的怎么处理才公平?该说谁有理谁无理?孩子什么衣服合适?喜欢什么玩具?一个奶奶承担着三个家庭6个爸爸、妈妈的责任。在家孩子怕玩水,外出怕路上汽车,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啊。 奶奶难做。我感慨。但是哪个留守老人好做?仔细一比较,6个孩子的奶奶还算幸运的。用算命瞎子的话说她是“劳碌命”。虽然丈夫患癌症死了,但是,她有三个儿子,五个孙子,一个孙女;一个女儿,也有两个外孙女。当初他丈夫兄弟一个孤掌难鸣,如今儿孙满堂,“劳碌命”,好命! 散步经常碰见隔壁屋里一个60多岁的奶奶,步行送孙子、孙女上学。我叫她“老姐姐”,她一边走一边向我诉苦。老姐姐三个儿子,第二的儿子有病,发病时还要父母寄钱给他治病。老大、老三都是两个孩子。这四个孙子、孙女从出生起到上学读书,一直都是爷爷奶奶抚养。孩子们吃的喝的穿的,上学读书都是爷爷奶奶给钱,儿子媳妇从来都不给自己孩子寄学费和生活费。这两个爷爷奶奶还要拼命挣钱呢。老头子整整66岁了,每天早晨4点钟起床,先到自己家田地里忙活两小时,6点钟又去帮人打工。忙时晚上回家有时候还要做事。一天十四、五个小时的紧张繁重劳动,牛也要歇一会呀,老头却是没日没夜不停地干活。身体吃得消么?家里十几口人的田地,水稻、棉花、芝麻、花生,还养猪、养鸡,一年下来也有几万块钱,每天帮人做工140元钱工钱。儿子、媳妇回家连一句客气话都没有,觉得孩子爷爷奶奶供养孙子好像天经地义似的。“老姐姐”说话时一脸的愤愤不平。 留守奶奶是“劳”,留守爷爷是“累”,第三位留守爷爷却是“惨”。 这是一个年轻爷爷,与我是一山之隔的邻居。也是两个儿子,大儿子娶的是外地媳妇,不大会干活。年轻的爷爷奶奶前几年在海南打工,积蓄了几万块钱,帮这个儿子盖了一栋楼房。哪知道小儿子有意见,说“谁不是儿子?这不公平!也要给我盖楼房!”“等我们明年外出打工有钱也给你盖楼房吧!”父母无可奈何地回答说。 但是,厄运不久降临到这个爷爷身上。前年嫁女儿时,他骑摩托车去叫亲戚,脸撞在水泥路上。伤势非常严重,惨不忍睹,拉到县医院住院治疗。在医院里小儿子还要父亲自己付医药费。如今三年了,爷爷“脸不是脸,鼻子不是鼻子”, 成了残疾, 再也不能外出打工挣钱了,每天早晨拄着拐杖慢慢移动着活动,小心翼翼地走路,碰见我也打招呼,但是听不清他说些什么。瘦骨嶙峋的奶奶,脸上又黑又瘦,每天送孩子上学。她送孩子开始是走路,不久看见她歪歪扭扭地骑车送孩子。她一个人忙里忙外,田里地里劳动,煮饭、炒菜、洗衣。好几次我看见她在路边等车,扶丈夫去医院治病。精神劳累不说,心里苦啊,向谁说去?小儿子说父母不公平,孙子不懂事,残疾丈夫还要她哄着!奶奶苦啊! 第四个故事是听说的。一个60多岁的老鳏夫爷爷照顾两个儿子的孩子上学读书。有一次小儿子打电话回家问自己孩子,“爷爷在家每星期都给你们吃肉了吗?”他孩子说没有。小儿子听了怒气冲天,在电话里向父亲大发雷霆,骂“老狗鹾cuo的,我一年给你几千块钱哪里去了?扒灰给婊子了吧?我明天就从海南回家,打你哪个不正经的老狗鹾cuo的!”爷爷吓坏了,他知道儿子性格暴躁,真的会回家打他的。连忙跟孙子说好话,叫他给父亲的打电话,说吃肉了,是跟父亲开玩笑的。 至于后来小儿子到底回家打父亲了没有,我没有去打听。这种事本来不好求证的。但是,这位爷爷现在到海南去了,这是千真万确的事。 顺便还说一位,不过主人公不是老人而是一位年轻媳妇,可能语文老师认为离题了。这位留守媳妇更加不幸,被丈夫休了。原因是这位留守媳妇在家“偷人”。证据是她80多岁的公公晚上在家听见她跟男人说话。俗话说,捉奸捉双。是否证据确凿?奸夫是谁?我不知道。但是她被休了,离婚了,那是千真万确的事。 (2014.10.10)待续(2018/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