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井——回家(171) 春风、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 万分钦佩我们的古人,对一年四季的特点总结得如此准确。夏湿,空气里的确湿得似乎能捏出水分来。家里水泥地上的水更是无穷无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经常都是水汪汪。夏天里霉天、伏天两个季节更是恰到好处。霉天湿漉漉的,黏糊糊。伏天却是烈日当头,似乎能把地底下三尺的水分都烤干。 我们7月25日从县城回家。从那天开始,都是35°以上高温,一直到前天气温才有所下降。但是到今天都没有下雨,地里绿豆看上去成熟了,但是那是被太阳晒黑的,是“被成熟”。 酷热难当。为了伞下能有一丝凉意,每天下午出门我都把伞放在自来水龙头上冲。然而好景不长,一会儿伞下又燥热难当。院子里辣椒禾叶子卷起来了,我不忍心,在龙头上接水浇。一小桶水倒下去,竟然没有水漫金山般地流向四周,而是不声不响地全部吸收了。干旱得太厉害了啊!我用两个小桶接水,半天时间浇了两墒辣椒。尽管这样,沟里却没有一点水。回到家里坐下来,看着浇水后墒子上的辣椒叶子,似乎没有刚才那样死气沉沉,开始舒展开来了。啊!万物生长靠太阳,万物生长也靠雨水。水火既济。门口池塘里的水一天比一天明显减少了。昨天看见隔壁邻居到塘里洗衣服,拿回家,水太浅了,没用地方洗衣服了。 有一丝庆幸,家里安了自来水。尽管有人说这自来水质量不是很好,有时很浑浊。但是,哪里水质好?很早以前祖祖辈辈都吃池塘里的水。下雨天用水桶接屋瓦上的水。那时候我们对水评论只有一个原则,清澈就是好的。夏天下暴雨的时候,池塘里的水很浑浊。我们甚至跑到很远的四周长着野草的小塘里去挑水。 改革开放时听说台湾人回老家探亲,用塑料桶装水——他们不喝池塘里浑浊的水。是否属实?不知道。但是众口一词,说得有鼻子有眼。这反应了当时的一个现实,农民盼望水井! 这时我们附近有两口水井。一口是在帅湾的池塘下面。一年四季都是清澈的清水,而且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那是解放前有钱的地主打的,周围用红砖砌的。后来,两个女人跳水自尽,现在这口水井已经没有人用了。另外一口水井在妻屋里水田旁边。说是井,其实是一个深深的水凼。干旱天,池塘里没有水吃,人们才到这里挑水。 老百姓自己家打井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屋里第一口井是我们兄弟三个共打的,水质好,味道甜,我们装了一个架子,用手摇,方便。四周邻居都笑眯眯地来我们家挑水。早晨、下午,水井旁边常常欢声笑语不断。 后来外出打工有钱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差不多家家户户都在自己家前后打井。 时过境迁,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这些水井又成了无用废物。一家一户,年轻人都出门挣钱去了,一个留守老人,一天用多少水?所以老是用陈水,觉得不好。而且,每年夏天大雨后,井水浑浊。有人说,那是附近污浊的水潜到水井里,更有人甚至说厕所里屎尿也下沉到水井里了。这么一议论,反而都觉得水井不仅浑浊,而且不卫生。 我不那么势利。现在,每天我洗衣服都是水井里的水。水井里的水清澈,夏天清凉,冬天温暖。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关于家宅风水的文章,说家里灶门对水井不利家里女人。偏偏我们家灶门对着水井,而妻又是类风湿七灾八病的。真的吗?不知道。但是无论如何我还是舍不得废掉那水井。 我家这水井来之不易啊!曾经用了半个月时间,不说钱,仅仅妻煮饭也有半个月! 2015.8.7.。2018/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