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侨置的松滋县,真是松兹流民自愿迁居的吗? 那是哪一年呢? 是明末清初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八>湖广四>荆州府记载的“东晋咸康中,以庐江郡松滋县流民避兵至此,乃侨置松滋县”吗? 我不这么认为。请随我一同来考察一下那个时期的历史吧!
上文讲到庾亮温峤陶侃。 在东晋皇家,人传王谢最宠,到司马衍的咸和、咸康时期,为什么大权落在庾亮手里呢? 咸和、咸康又有什么不同呢? 请耐心听我说来。 庾亮的妹妹庾文君,嫁给了晋明帝司马绍,司马绍死的时候,司马衍登基才五岁,庾文君临朝管事,则庾亮是司马衍的娘舅。作为外戚庾亮,纳入辅佐行列首选是可能的。 王敦是王导的叔伯兄弟,当初王敦造反要废掉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另立幼主。 好在元帝传位给了明帝,王导深得两代皇帝的信任,所以此时,庾亮王导共同辅政。毕竟庾亮年轻十三个年纪,又是皇帝娘舅,所以庾亮大权在握,王导阅历广,性格宽和,庾亮排斥王导和事佬,引起东晋内乱就不可避免。
依据庾亮的治国方略,是把曾经平息王敦叛乱的苏峻拉到自己一边,而苏峻精兵强将,身为大司农,又佣兵驻扎在外,突然接到要召回建康指示,接受对其他大臣指手划足的庾亮指挥,心怀恐惧,怕得有理。他索性兵发都城,以讨伐庾亮为由反叛了朝廷。 事物发展的规律总是相互受到牵引的, 江州刺史温峤要来解救,庾亮怀疑荆州刺史陶侃,叫温峤不要越雷池一步。 雷池是什么情况? 在东晋,海平面比现在高,例如江苏连云港,那时是海边沼泽; 那时鄱阳湖还不是现在这样。 马当淤塞,宿松几个湖泊都被江水淹没而连成一片。长江水道,从黄梅的蔡山到望江,几乎可以连成一条直线。中间一条名气不小的河,通向雷池最宽水面,这条河叫雷水河(二郎河),后来鄱阳湖南倾下陷,江河改道,马当疏通。雷池地名就有名无实了。 关于雷池的争议,像刚打开的碳酸饮料,好一阵地冒泡。 望江人说他那里叫雷池, 宿松人说我这里叫雷池, 黄梅人说甚至九江人也说他们这里才是雷池。
话休细烦,言归正传,且说陶侃,以一个老大哥的身份,做了勤王盟主。带兵经雷水,邀约江州刺史温峤,前往搭救成帝司马衍,帮助庾亮。 咸和四年(329年)二月,苏峻之乱平息。温峤为平南将军,陶侃为大司马。 同年十二月,后将军郭默杀害江州刺史刘胤,占据湓口反叛。咸和五年(330年)三月,庾亮到达湓口,与陶侃包围郭默。五月十九日,郭默的部将宋侯捆绑郭默父子出城投降,陶侃将其处决。 这是两个较大的包围歼灭战役,需要投入大量渔船参与作战运输,要投入大量壮丁,此次战役之后,宿松这块叫做松兹的臣民,就跟随着陶侃,陶侃这时不回原来营盘偏僻的岳阳,却驻扎在荆州,荆州的松兹县就形成了。
有人说,荆州松兹,是咸康年间的事,我不知道他有何依据。 是明清史学家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吗? 我只提醒一下陶侃死于咸和九年公元334年7月30日。公元335年到公元342年才是咸康年间。虽然都是成帝年号。又有什么理由,松兹要侨置到荆州呢? 陶侃死后,庾亮代管陶侃的职位。咸康年间,不仅东晋内部无事,还野心勃勃收复中原,庾亮挥兵西征,移镇武昌呢! 原陶侃的荆州大本营,由庾亮的弟弟庾翼任南蛮校尉、南郡太守,留守江陵。 建康五年九月,后赵进犯邾城,邾城就是武汉边上的小城,战略意义相当大。 东晋内乱刚刚平息不久,民困则国穷。由于备战物资严重不足,导致邾城失守。 我想问问:一个外敌来犯的边沿去处,还有宿松人要逃亡向那里去“避兵至此”吗? 我认为,荆州侨置松滋县。不是咸康年间,而是跟随陶侃转移到荆州的咸和五年,公元330年。 绝不是明清史学家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说的“东晋咸康中,以庐江郡松滋县流民避兵至此,乃侨置松滋县” 不是,绝对不是。 说一个历史当有依据,民生就是如此直观。历史就是民生的碎片。 别让顾祖禹先生绕糊涂了。 东晋的宿松人,一定不比现在宿松人傻。 他们绝不会到战争正在进行的前线,去“避兵至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