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晚,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上,来自杭州的外卖小哥雷海为逆袭夺冠。第二名是来自北京大学的文学硕士彭敏,第三名则是四川大学大学生韩墨言。
主持人董卿曾这样称赞雷海为:
“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我觉得你所有在日晒雨淋,在风吹雨打当中的奔波和辛苦,你所有偷偷地躲在那书店里背下的诗句,在这一刻都绽放出了格外夺目的光彩。”
夺冠后,雷海为在接受都市快报采访时,一如既往的淡定。当记者问到“不打算出去庆祝下么?”,雷海为说不啦,明天大家都要干活呢:“时间有点晚了呢。”
从报名到总决赛,一路很淡定
据都市快报报道,雷海为逆袭夺冠,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他深厚的诗词功底,另一方面,他这极其强悍的心理素质功不可没。雷海为自己也承认:“我就算赢,也是赢在了心态上。”
在最后的对决中,雷海为的对手是彭敏。彭敏多次参加诗词大会、成语大会、汉字听写大会等并多次奖,实力强劲。结果,雷海为拿到的5分中,有3分是彭敏抢答错送的分。
彭敏和雷海为对战的前面三题是看图说诗。但彭敏太过着急,刚开局,就白白送了雷海为两分。
第三题,雷海为很厉害了,评委才画了一个屋檐画了一个窗户,他就按了铃说出了这个是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两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语毕,评委都诧异地说:“你怎么那么厉害,我就画了个窗户画了个屋檐,你就这么知道是这首诗?”雷海为回答说:“因为你窗户画在了西边……”
此语一出,评委都感叹了:“我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原来是这个细节。”就这样,雷海为一下子得了三分。
关键的最后一题,彭敏又因为心急送了一分给雷海为。就这样,雷海为率先拿到5分,成功夺冠。
夺冠后,董卿都为他点赞:“祝贺你,雷海为!你不仅战胜了所有对手,你更战胜了你自己,更战胜了生活!你是一位生活的强者!”
为了读诗,他到书店背下来回家再默写
雷海为来自湖南邵阳市洞口县,37岁,如今是杭州点我达外卖平台的一名外卖小哥。
雷海为对诗词的兴趣,早在小学一年级就有了。小时候,父亲会把古诗词写出来,贴在厨房的墙上教他念,“那时候父亲希望我成为有文化涵养的人吧,将山川湖海藏于心中。”他说。
雷海为前后上过两所初中,两所高中,两所中专,期间频繁的转学,让他阴差阳错失掉了考上大学的机会。
2004年,雷海为到了上海一家礼品公司打工做销售。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书店里看到一本叫《诗词写作必读》的书,他买了下来,自学了诗词格律的道道,一下子对诗词的兴趣“上了好几个档次”。
那时候做礼品销售,时间上还有双休,比较充裕。雷海为每个星期都会去书店看书,专挑诗词书籍,“因为这方面的书籍太多,我虽然喜欢,也没法全都买下来,我就在书店背,回家再把诗默下来。如果有一两个字忘记了,下次去书店还得再对一遍。”
(记录诗名的信纸已经发黄)
诗词达人已经在考虑转型
雷海为的获奖感言是:“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13年来刻苦读诗背诗,能够在13年后站在央视的舞台上,来参与这场诗词的盛宴,是人生中最美的经历。
在参加诗词大会一战成名忙着接受采访前,雷海为每天的生活轨迹是这样的:早上8点起床,烧好早饭和中饭。
上午10点半到下午2点半,他都在送外卖。因为一块电瓶不够跑一天的,中午,他趁着回家换电瓶时,再把早晨做的饭热一热当中饭吃了。休息两个半小时后,他又要赶着晚高峰送餐。旺季时,月收入能到八九千,但别人家一份外卖四五十块钱,他不敢点,而是选择在附近小店吃碗不超过10块钱的小面。
等餐时间的空隙,一群外卖小哥拿着手机玩王者、看直播,雷海为或捧着《唐诗》或拿着手机——背诗。
最近,他正在看《汉语语音史》。
外卖员这个工作,有一点不好,越是双休日越是忙,请假想都不要想,这就导致雷海为和杭州汉服圈基本脱离了联系。
是的,你没看错,“我以前可是汉服圈里最活跃的人之一噢。”但是,因为送外卖,雷海为和心爱的汉服活动越离越远:“人家都是双休日休息的嘛,休息天才能出来搞活动。双休日是我最忙的时候,我已经整整一年没参加过活动了。”
每个玩汉服的人都有个ID(名号),雷海为的ID是“令狐冲”。“从我这个名字你就可以看出来,我是金庸迷。”
雷海为喜欢金庸小说里的任盈盈,因为她“会弹琴,擅长音乐”,而他希望理想中的妻子,最好擅长一种民族乐器;他借用姜夔的一句词来形容他心中的美好婚姻生活: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
出名以后,雷海为也没觉得这会对自己的外卖生涯造成什么困扰。事实上,不管出不出名,他心里都已经暗暗在筹划转型。
“外卖是体力活,受年龄限制,我得有个长久打算。”雷海为的“长久打算”是回乡创业,搞养殖业。“外卖我顶多也就能再送一两年时间吧,但是回乡创业目前还没任何人支持我,包括父母,都觉得有风险。”
延伸阅读:
从外卖小哥到诗词冠军? 听他回答这十个问题你就懂了
1、你学习古诗词最大的动力是什么呢?
我学习古诗词的动力完全出于自己对诗词本身的热爱。我觉得古诗词语句精炼优美,读来朗朗上口,意境深远,给人以启发和深思,也能学到很多知识。读诗、背诗于我而言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能得到快乐,这才是最主要的动力。
2、获得了冠军之后,你觉得你的生活会有什么变化吗?
应该会有,会引起很多的人的关注。我想,大概不能再安静地送外卖了吧。但具体如何我也无法预想,还是顺其自然吧。
3、你是如何利用时间学习古诗词的呢?
不管工作和生活多么忙碌,时间挤一挤还是有的。送外卖其实有很多碎片化的时间,这些时间用来背诗词是比较合适的。比如在商家等餐的时候、在路上等红灯的时候、甚至骑车在路上的时候。这些时间都可以拿来背诗,背之前背会的诗词,加深印象。我就经常这么做,可谓是见缝插针。像下午两点半到四点半这段时间,我回到住处换过电瓶,吃过午饭,有那么一个多钟头的时间。这个时间相对充足,就可以坐下来好好读几首诗词,了解它的写作背景,还有看注解、鉴赏,还能背一两首新的诗词。
4、生活中你应用到古诗词的时候多吗?
想一想过往的经历,在生活中应用到古诗词的时候还是挺多的。当我经历了某个跟古诗词里相同或相似的场景,我脑海中就会立刻浮现出与之有关的诗句,从而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诗句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比如,与友人告别,我会感叹“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参加活动结束,曲终人散,我又会感叹“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来参加诗词大会,我会高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看到一个叫采苓的人,就会说“采苓采苓,首阳之巅”。
5、你最喜欢的古诗词是哪一句?为什么?
我最喜欢的古诗词有很多,可不止一句。如果只选一句,那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一句诗豪情满怀,充满了自信和乐观,思想积极向上。遭遇顺境,可以用来自我肯定。遭遇逆境,又可以用来自勉。
6、你最喜欢的诗人是谁?为什么?
我最喜欢的诗人是李白。因为他极度浪漫和潇洒,他的诗也正如他的人,所以我也最喜欢他的诗。李白说自己“一生好入名山游”,而我也是非常喜欢爬山,我和他有共同的爱好。
如果说最喜欢的词人么?那就是姜夔了,因为他不但是诗词大家,也是杰出的音乐家。他文学和音乐都擅长,实现了我的人生理想。但如果说最喜欢谁的词?那非辛弃疾莫属了。辛弃疾的词笔力雄厚,意境阔达,读来顿觉豪情万丈、热血澎湃。
7、比赛过程中,你最难忘的瞬间是什么?
其实整个过程,从第一期到第十期,有很多让我难忘的瞬间。比如夏鸿鹏警官的“无畏”人生感言、董卿老师的现场过生日,还有刘智晗同学的清歌一曲,现在想来,都记忆深刻,非常难忘。但如果只说一件事情的话,那还是我自己的亲身体会。
第九场比赛,我夺得擂主。现场响起了热烈祝贺的掌声,主持人、嘉宾老师,还有百人团的诗友们,他们都非常热烈地为我鼓掌。掌声如潮,经久不息。那一刻我第一次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潮水般的掌声”。真的就好像自己夜晚站在海边听潮一般。我感受到了大家对我真挚的鼓励和支持,非常感动。
8、关于古诗词,你未来还有什么学习的打算和计划吗?
这个必须有。正所谓“学无止境”。我喜欢读诗、背诗,它已经成了我的爱好,我会一直持续下去。背的诗词越多,反而觉得自己背得太少,我会“活到老,学到老”。古诗词之所以美,最主要是因为有平仄、有押韵,有音律美。我对汉字的古发音非常有兴趣,以后会看一些关于古音研究这方面的书籍。
9、你希望对热爱古诗词的朋友们说些什么?
我想说的是,如果热爱古诗词,那就去读去背吧。只有把自己喜欢的诗词背下来牢记在心,诗词才能融入你的身心。因为我发觉,读过的诗如果不背下来,好像就白读了。若干年以后再去读那首诗,会感觉就像第一次读一样,句子、注解、意境,什么都不记得了,所以我建议最好能背下来,如果喜欢这首诗的话。
另外了解诗词格律和押韵也是非常重要的,精通这些,会帮助你记忆。而且诗词最主要的就是音律美,讲押韵,但由于古今读音的差异,很多诗词的韵脚用普通话读起来不押韵了。我建议在知道读音的前提下,尽量在韵脚的地方用押韵的发音去读,这样顺口、谐合。
10、可以给大家推荐一些学习古诗词的书籍吗?
当然可以。作为诗词爱好者,最好能掌握诗词格律,它会让你对诗词更在行。关于格律方面的书籍我比较推荐师洪亮的《诗词写作必读》,因为我就是看的这本书学的格律,讲的非常精准,也好懂。另外,像《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这类书籍也非常好,能让人提高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和赏析水平。
看!名家是怎样读书的
这是一个关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故事,这是一个普通人给我们的读书感悟,那么,读书到底有多重要?
或许,这些名家的阅读心得与感悟,是最好的答案。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们都说了些什么?看看他们对于阅读有着怎样的态度。
冰心: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
因此,有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冰心(中国诗人,现代作家、散文家)
金庸:要学会从书中得到知识和乐趣
我对年轻人说一句吧,一定要养成读书的习惯。要学会从书中得到知识和乐趣,这样子,任何人也剥夺不了你的乐趣。
读书可以解惑,你的人生会一直快乐的,当你热爱读书,那你碰到人生中再大困难和挫折,你也可以应对,因为读书,你也可以将这些挫折看得不重要了。读书能让你获得一辈子的快乐。
对于我来说,我对书还远远达不到这样的认识层次,但确实在曾经一段苦闷的日子里,我买了许多书来看,因为这些书,我觉得自己不寂寞了,还反而觉得自己充实了、自信了。
每当读书读到乐处,其他的苦恼和困难也就不那么困扰你了,自己对人生的疑惑也慢慢化解、慢慢看开了。书上的世界让你眼界打开,让你可以提升自己的思想高度和深度。
——金庸( 当代知名武侠小说作家)
余秋雨:早一天读书,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一个人如果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平庸,那么今后要摆脱平庸就十分困难。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能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
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如此好事,如果等到成年后再来匆匆弥补就有点可惜了,最好在青年时就进入。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余秋雨(著名文化学者,作家)
莫言:读书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看经典
我读书分几个阶段,童年时特别想读书但是找不到书读。上世纪60年代出版的书特别少,我生活在乡下,买一本书不容易。所以周围的村庄里谁家有一本书,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把书借过来,而且都是有时间限制的,抓紧时间赶快阅读。在这种情况下,读书变成了一种享受,变成了一种像饥饿了许久的人盼望着一顿美味大餐一样的感受。这种方式读的书,记忆特别深刻,也可能跟年龄有关系,就是当时读的书,很多细节现在记忆犹新。
后来书越来越多了,尤其是自己能够大量买书的时候,反而读书越来越少。借书读容易读,买书反而不容易读。有时候一下子去书店,肯定不止买一本,但是很遗憾,有些书几十年前就下决心想读,但是现在也没有读。 所以我们现在不急于买新书,而是应该回家把自己的书架看看,找出那些落满灰尘早就应该读、早就想读但一直没有读的书先读书,我想这样的书毕竟都是经典,毕竟经过时间和千百万读者考验的。
读书这个含义非常广泛,业余时间读小说、读诗歌,这是一种阅读。小学生在学校里边读语文课本、历史课本,这也是一种读书。科学家要查阅资料搞研究,各行各业的专家要搞研究,要工作,也要读很多工具书,包括我们查字典,都不能说它不是读书。从这个广泛意义来讲,书不仅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而是能改变人类的命运;书不仅决定了一个人的知识水平,而且决定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是全人类的知识水平。
——莫言(作家)
贾平凹:读书不仅要泛读,也要有选择地精读
读书不仅要泛读,也要有选择地精读,真正的本事掌握,主要在于精读。
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读,这叫享受;第二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便要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又会有再新再悟的地方。
爱上一本书,就在一个时期多找些这位作家的书来读,再读外人对他的评论、所写的传记。也可再读读和他同期作家的一些作品。这样就知道他的文了,也知道他的人了,明白当时是什么社会,如何的文坛,他的经历、性格、人品、爱好等等是怎样促使他的风格的形成。任何一个大家,你只能继承,不能重复,你要在读他的作品时,就将他拉到你的脚下来读。这不是狂妄,这正是知其长,晓其短,师精神而弃皮毛。
——贾平凹(作家)
于丹:文化能改变我们和世界相遇的方式
我把阅读分成有用的阅读和无用的阅读。所谓有用的阅读就是为了拿一个文凭,为了在社会职业中提升自己的阅读。这种阅读当然是重要的。但是,比这更美好的境界是无用的阅读,就是为生命、为成长的阅读,它不见得能直接给你一个文凭,不一定给你专业的技能,但是它能让你的心灵变得辽阔。
文化的力量,我们不能夸大它,它不能阻止地震的来临,也不能改变金融危机。它能改变什么?它改变的是我们面对这一切的态度,是我们自己和世界相遇的方式。
——于丹(著名学者)
周国平:父母爱读书,孩子会受到直接的熏陶
阅读不但能够让我有一个好的心境,能够养心,而且能够养生。一个人生病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心态不好,忧虑,苦闷,焦躁,纠结,这是最容易让人生病的。所以,心态好是最重要的养生。
多读点书吧,从读书中获得快乐,调整心态,或许可以使人长寿。我的养生之道就是写作和读书,这让我经常有一个愉快的心态,如果没有读书和写作,可能我早就是一个你们看不得的老头儿了。
阅读能养心,能养生,我还要加上能养颜。一个人读不读书,你从他的面容就能看出。一个人美不美,不只是外在的东西,还要看气质。读不读书,气质就是不一样,从表情、神态与风度都会显示出来。
我还要加上一条:阅读可以惠及子女。作为家长,如果你通过阅读拥有活跃的智力生活和丰富的心灵生活,一定会给子女非常好的影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是最主要的环境,父母的素质形成了家庭的一种精神氛围。父母爱读书,孩子会受到直接的熏陶。父母不读书,要让孩子爱读书,实在太难。
——周国平(作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