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乡镇 进入微博 微信抖音

宿松世纪网

【宿松石氏】五、宿松石姓

[复制链接]

2018-4-14 15:58 26321 0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8-4-14 15:58 |阅读模式

宿松龙湖 1#

2018-4-14 15:58

【宿松石氏】五、宿松石姓
石普水
(1)
人类历史漫长而曲折,人类文明悠久而独特。伴随着自然灾害、战争、开发,我们的祖先从黄河流域辗转大江南北。追随着先贤的足迹,我的目光多次停留在河南“淇县”,那个2700多年前称为“石”的地方,今河南省淇县的东郊,今天人们称呼它为卫贤镇,据说曾是我们始祖的封地。地图上那是座落在河南、山东、山西交界的京九大动脉上。2000年去北京,来回的路上我都想望着我那神交已久的故乡,凭吊我们那备受世人尊敬的始祖。很可惜经过那里都是半夜,我都是在睡梦中路过故乡,我亦调侃说是“家”里的床好睡。战国时期,族人逐渐向邯郸、沧州、济宁、徂徕、宁阳一带发展。石氏十七世祖盟南迁河南温县。我也凝视过地图上陕西“西安”,那个在西周称镐京的地方曾经是周武王的都城,“卫康叔”就出生在这里;那地方西汉又称为“长安”,我们又一个引以为豪的先祖“万石公”曾在此创造了流芳百世的辉煌,太史公司马迁曾为之大书特书。
我还在家谱中看到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石守信——那是我们的47世祖“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助太祖夺得赵氏天下,功成身退,资料介绍:
石守信(928~984)北宋将领。浚仪(今河南开封)人。五代后周时累官至殿前都指挥使、义成军节度使,与赵匡胤结为义社兄弟。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回师开封时,他开右掖门接应,帮助夺取后周政权。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他被任命为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改归德军节度使。不久,率军平定后周节度使李筠、李重进的叛乱,以功加同平章事,升任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成为典领中央禁军的主要将领。建隆二年(961)七月,宋太祖采纳赵普的建议,为避免重演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事件,解除石守信和高怀德、王审琦等人的兵权。
家谱告诉我们宿松49世祖中吉公宋真宗朝任任饶州左使,娶乐平董氏,留居石村,始居乐平,为“饶州始祖”。
54世逢时公,字昌国,生于宋徽宗大观丁亥正月十五日子时。赘静里穆氏,仕至大理评事。穆绝,公承其业,尝种菱一池,因改其地曰菱田。逢时公为“菱田始祖”,其子四:千一、千二、千三、千四。邑人徐炳有篇《菱田记》:“乐平距城七里许,曰穆家山,邑民穆氏居之。东有双溪水绕,南有五岭山迴,西隅六秀水顾,北极菱坡伏地。穆氏之基有官大使者字茂荣,有池一区,常种白菱。公无子,赘芑田石逢时为婿。乃岁绍兴丙寅(1146年)秋七月,逢时生子名璲,一夕,其池之菱忽化白为紫。当时人皆以为山川气化所钟,而莫知其为穆氏后兴之地乎,抑莫知其为石氏子孙有生之祥乎?其后,穆氏寖衰,石氏寖盛,穆废,石承业。因易芑田之名曰菱田。是故石氏以菱田名者,所以记其异也。以异记其里名者,所以见石氏之兴,实有得于山川秀灵之运也。”菱田,即今江西省乐平县菱田乡。
58世是石氏大分化时代。谱载万一公石兴宗,字克承,1250年由太湖来到宿松荆桥,为“宿松始祖”。他的胞弟万二公到黄梅,万三公到桐城,堂弟云一公到太湖,云二公、云三公到潜山,六兄弟成为五县始祖,至今繁衍生息。
我们家中老人口口相传:宿松人大都来自“江西瓦屑坝”。“瓦屑坝”在哪里呢?老一辈们说不出个所以然,都说是“用瓦屑作坝”——权当作个记号而已。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葛剑雄(桐城人)发表一篇文章《江西何来瓦屑坝?》这位著名教授考证:“瓦屑坝”都说是在今天的江西波阳县,这里原来是宋末元初鄱阳湖边一个大码头转运站,南来北往的人汇集于此,又匆匆往各地开发经商谋生。在兵荒马乱的年月以讹传讹,所以这大码头就成了移民的“瓦屑坝”了。
从《宿松石氏族谱》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张迁徙图:河南淇县朝歌镇——陕西西安市——河南开封市——江西饶州——江西乐平菱田——宿松。
宿松石氏这张迁徙图是否经得起推敲?不一定。中国历史上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见仁见智,得不出一致公认的结论。族谱自然也只能是一家之言。
太多的疑惑存留心中。什么时候到河南淇县、温县、开封、陕西西安、江西饶州、菱田走走,到黄梅、桐城、潜山、太湖看看,行万里路,读无字书,缅怀先祖业绩,重温伟人的辉煌,填补家谱的遗漏,感受“诗歌圣德、传载纯臣”“八公门第、万石家声”的豪情呢?
(2)
“我族自万一公由江右乐平菱田迁松迄今六百余年,历二十六世,人丁越万二千”、“吾族之谱始修于明洪武丙寅(即1386年),重修于明天顺丁丑(即1457年)”,这是宿松石氏族谱十二修谱序中的话,作者是“清副贡京师法律学堂毕业京师高等检察厅检察官21代裔孙秉铸”,从中我们可以看到:
宿松石姓是从江西乐平菱田迁来,宿松石姓姓祖为万一公石兴宗,宿松石姓从1250年迁移到宿松至1945年已七百来年,至“善”字辈已26代12000男丁,宿松石姓1386年始修宗谱,1457年二修,1945年十二修。
这位大知识分子在谱序中写道:
“史载人才之升降,人物之臧否,寓褒贬,别善恶,所以示人以劝惩。谱载人之生偶、卒葬,聘配、适盟,仕官、功名,所以别尊卑,分昭穆,明亲疏远迩之别,序长幼上下之殊。家乘详而国史略,故家乘与国史相表里也。不有家乘,家族人丁散漫无稽,生人身历不知祖宗之邱墓,不知代远年湮殊难寻溯,是谱之修非踵事也,乃必要也。”
该翁用极筒洁的语言概括了修谱的意义和作用。谱记载人出生年月日时辰、配偶、死年月日时辰、墓葬地点方位,女儿嫁往何人,做了什么官职,有什么学位职称。谱可以看出人的身份和地位,彼此之间亲疏辈份大小,并且可以作为国家史志的补充。如果没有家谱,家族的人就是一盘散沙,无稽可考,不知道老祖宗的坟墓,年代远久了更无法查找乃至湮没了。
宿松一世祖石兴宗,字克承,宋理宗淳佑庚戌(1250年)春渡淮至太湖,卜居棠梨畈。时安抚张公闻公英勇且贤辟为都统辖(事迹载府志邑志太湖名宦志)。后因与张公议论不合,遂解兵权隐居宿松山,建棠梨宫振英祠。公生于宋宁宗嘉定癸未(1213年),卒于元成祖大德壬寅(1302年),葬九冲堘,地形飞天蜈蚣,申山寅向(今凉亭镇九重城村大石门),娶朱氏葬同夫穴。子一真一,女一适欧阳将士。
宿松一世祖一子一女,用现在的话说他是计划生育的模范。《石氏族谱。真一公传》“公为万一公子,讳应祥,号南山。博学多闻,隐德不仕。尝与黄氏讼至东平,祷神有感,益施其地以祀神。居宿松之荆桥,生九子二女。诸子皆卓异俊茂,经文纬武,挺然际昌期而出,长发之祥,由此致矣。”
或许“飞天蜈蚣”真是块宝地。二世祖真一公讳应祥,号南山居士,谱称“博学多闻隐居不仕”,葬金桥杨庄门首老树峦,地形架上金盘。配祝氏,葬下仓埠断头,地形飞雁投湖,午山子向。真一公九个儿子两个女,二十五个孙子。自他老人家起宿松石氏兴旺发达成为宿松第三大姓。1945年十二修宗谱“人丁越万二”,这次十四修总人数超过3万。二世祖九个儿子,谱载:
仁一公:(1)真一长子,讳子大,字均正。居怀远。妣项氏。子一:钟。孙凝,徙居怀远(怀远世系)。
仁三公:(2)真一次子,讳子华,字均实。居下仓埠。生卒缺,葬殷家山坐陈家岭,寅申向,有碑。妣欧阳氏,生卒缺,葬同夫穴。子三:镇、钜、铜。女四:长适江青,次适梁绚,三适高宅,幼适杨淑。(长安湖世系)。
仁五公:(3)真一三子,讳子民,字均惠。妣杨氏。子三:铠、铉、镗。居东昌(今山东聊城)(东昌世系)。
仁六公:(4)真一四子,讳子章,字均文,号梦斋。妣陈氏。子八:铣、锪、银、钢、锭、铁、钚、钷。居东昌(今山东聊城)(东昌世系)。
仁七公:(5)真一五子,讳子祥,字均瑞。妣胡氏。子二:鉴、铎。居平山。孙铎,任武职于平山卫,居平山(今河北平山)(平山世系)。
仁八公:(6)真一六子,讳子良,字均达,号松颜。居豆溪。从明太祖累功,授统兵元帅,敕封武德将军,后升授武节将军,世袭管军正千户。仕迹载通志、郡志、邑志武胄传。诰敕并入邑志,祔祀邑振英祠,春秋与祭。生于元仁宗延祐己未二月十七日辰时,卒于明太祖洪武甲戌四月二十九日亥时,葬豆溪大屋西,壬丙向,有诰敕碑。妣周氏,生卒缺,葬荆桥安峰山下大路东,向南,有围。女一,适太湖陈文二。继妣何氏,生于元顺帝至元庚辰二月,卒于明太祖洪武壬申,葬月山殷家山白虎嘴仁三公墓右,寅山申向,有碑。子三:镜、钺、鏻。女一,适李文彦。继妣李氏,生于元顺帝至元庚辰二月十七日亥时,卒于明成祖永乐丁亥十二月十八日巳时,葬杂湖嘴石头坡对大赛湖,寅山申向,有碑。子一:锜。(西街世系)
仁九公:(7)真一七子,讳子忠,字均臣。
仁十公:(8)真一八子,讳子贤,字均胜。配傅氏。子四:锦、锐、镕、铢。居宏农(今河南灵宝)(宏农世系)。
仁十一公:(9)真一幼子,讳子善,字均美。妣许氏。女一,适陈松庵
其实,现在宿松石姓,只有仁三公三、仁八公后裔。
(3)
我曾经应“天下石姓论坛”坛主之邀以“宿松石姓”在该论坛注册,仅仅只是以宿松一个姓石人的身份出现在论坛上而已,但没想到竟有人建议“不以地名注册”。后来我才知道,提建议者也是宿松石姓,他与我“同姓不同修”——即不是同修族谱的石姓。他的派名是“经书育秀贤”,而我的派名是“秉经宣雅”,这就是老人们所谓的“九李十三张”。我以“宿松石姓”称呼他便感觉不自在,好象我代表宿松姓石的而贬低了他似的。
今年春节,有一石姓同宗发短信问我“宰相赐姓”是不是真的?其实这是无稽之谈,是我们这一支奚落另一支石姓。我们的所谓宰相只是“田园宰相”,其官“武德将军英武卫管军正千户,充任指挥,镇守亳州,武节将军、统兵元帅、世袭管军正千户”而已,并未显赫到“赐姓”地位。
宿松石姓一共三支,老一辈民间流传“衙户石”、“捏户石”、“爵户石”三类称呼。我们这支来自江西乐平,称“菱田世系”,因明代有“田园宰相”石良,“宰相碑”、“宰相坟”、“宰相屋”,还因为清代有举人29人,进士9人,占宿松全县进士的1/4,且石葆元、石广均、石长佑是宿松赫赫有名人人仰慕的“祖孙三进士”,便自称为“衙户石”——即做官的一支门户。至于另外两支“业户石”、“爵户石”,说成“捏壶石”、“大脚石”则明显带有歧视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说法呢?
在封建社会里,宗族观念认为出身名门望族是一种荣耀,这种意识根深蒂固。同姓即使同住一个村庄,只谈邻里关系,不叙宗情,相互来历甚至讳莫如深。各自祖堂都高悬匾额《六顺堂》,但楹联有异:“五经世家,万石家声”;“忠纯绵世泽,孝谨著家声”;“东国五经世第,西江万石家声”。虽颂扬的都是共同始祖碏公之忠纯,万石君奋公孝谨之家风,但骨子里都自诩自己本支为正宗嫡系,视其他同宗为庶出,甚至谓之攀龙附凤,冒认官亲。
其实,三支石姓是不同始祖在不同时间从不同地点迁徙到宿松的。
我们这支系1250年从江西乐平菱田迁至太湖棠梨畈,1277年再迁宿松荆桥,始祖万一公石兴宗,谓之“菱田世系”;另一支则是明初(1369)从江西浮梁迁至宿松黄金咀,始祖妙四公,成化九年(1473年)首修族谱,谓之“浮梁世系”;1990年菱田世系十三修宗谱决议与浮梁世系“合族公修”。原来我们五十二世祖昉四公有六子,即仁、义、礼、智、信、德,分居石村、后田、新田、浮梁、邠州。我们这支瑊义公原居石村,其子逢时公迁居菱田,58世兴宗公迁宿松;而瑊信公始居浮梁,至59世妙四公迁宿松黄金咀。“咫尺天涯”,几百年老死不相往来。该决议确认妙四公为万一公族侄,谨遵敬余收族之家风,统一万一公字派,确定妙四公一族为“黄金股”。两支并为一支。这是一种双赢的举措。
另一支则是明初(约1371)从江西都昌县白水(今清化乡)迁至宿松马家坂,一世祖仲盈公乾隆二十年(1755年)首修族谱,谓之“白水世系”。
还有一支太湖石姓一世祖云一公名鉴,字在友,1850前后迁松高岭乡,现有160人。
(2009.9.6)(2014.9.19)(定稿)2018/4/14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版主
:
306678504@qq.com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0

帖子0

积分0

图文推荐

  • 宿松新世纪论坛公益协会程岭联络站开展“庆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为弘扬劳动精

  • 宿松县柳溪初中八〇届毕业40周年首聚

    宿松县柳溪初级中学(入学时名宿松县枫驿初级中学)

  •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他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他——洪岭初中开展防溺水系

  • 他任安徽中医药高专党委书记,籍贯宿松

    日前,安徽省委决定,陈海俊同志任安徽中医药

  • 新派龙婚纱摄影为龙跃社区50岁以上夫妻免费

    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新派龍婚纱摄影联合宿松公

  • 发布新帖

  • 在线客服

  • 客服微信

  • 客户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