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石氏】附录:万一公的传说 石普水 万一公石兴宗字克承,是宿松石姓一世祖,生于1213年,卒于1302年。 万一公的老家在江西。49世祖中吉公任绕州左使,娶乐平董氏留居石村,为“绕州始祖”;54世祖逢时公,字昌国,因改地曰菱田,为“菱田始祖”。至万一公这一辈石氏居江西共10代,有一块风水宝地安居乐业,为什么“渡淮”至太湖呢?传说宋末“石氏六兄弟”(万一往宿松,万二往黄梅,万三往桐城;云一往太湖,云二往潜山,云三往潜山。)自江西乐平迁来太湖岔路四面畈。石兴宗在江西一带走村串巷做生意。晚上借宿于一老翁家,睡在堂屋内,半夜,忽梦见一长须老者,求他带将其带到江北来。早晨醒来,石兴宗细想梦境,颇觉奇怪,抬头一看,发现堂屋神龛中供奉一尊神像,神位上有“唐将张巡”字样,细瞧颇似梦中老者。他认为托梦者必是张巡,于是将神像藏于货担中不辞而别。回到家中后,说神人叫他们去江北,约万二、万三、云一、云二、云三一齐来太湖,货担中藏着张巡神像。一日六兄弟行至于宿松交界处,大热天,汗流浃背的,把货担放在一棵高大的棠梨树下休息。万一公心想,我都这么热,神人不也热吗?于是双手请出神像,放在棠梨树的桠杈上,好让神仙也乘乘凉。当他起身准备赶路时,哪知神像如同嵌在树中一般,怎么用力也拿不出来。他想,莫非神人是想在这里建庙受人祭祀吗?于是一番祷告,许诺为张巡修庙永享祭祀,又轻轻地将神像拿了下来。经过多年的努力,万一公终于修建了一座规模宏伟的庙宇,因神像嵌在树中,故名曰“棠梨宫”。 棠梨宫位于太湖县城西方,地形曰“飞凤朝北斗”。初建于宋代,祀唐代睢阳城殉国将领张巡,又名张睢阳庙,历代文人多有题咏。 《府志杂记》是这样叙述的。宋淳佑年间太湖县石、黄两姓人家在太湖县发生一桩诉讼案。石姓人到附近东平祠庙祈祷神佛保佑,终于化解了这场官司。石姓人感念神佛法力无边,把神像偷偷藏在箱子里。祠庙主持发觉神像没了,便追上来,说石姓人把神像拿来了,要开箱子看。但是打开箱子一看,里面竟是一把扇子,扇子上面一幅画,正是神像。石姓人走到县城西十里的一棵棠梨树下,雷雨大作,便走进去避雨。睡梦中神告公曰:“此可以居我矣。”——我可以在此住下了。石姓人于是在此建立祠庙,但却不知是什么神。有一天神降笔歌唱道:“我乃唐之张巡与许远兮,同时在东岳兮,押都统使兮,阴司始知为睢阳也。” 这就是太湖棠梨畈“棠梨宫”的由来。石姓人即我们宿松石氏一世祖石兴宗。 《石氏族谱》介绍说:“石兴宗,字克承,有文武材器。淳佑间,仗策渡淮,奉张睢阳像至棠梨畈,捨宅建宫祀之。时宋将人元端宗,景炎二年四月,淮人张德英为安抚使,与刘源等起兵兴复,立寨太湖司空山,闻宗英勇且贤,表为都统辖。”(见道光八年《宿松县志》)。 用今天的眼光看,万一公“渡淮”可能属战争移民。但兵荒马乱,离乡背井,应该带的是衣被钱粮,然而万一公一个大箱子里边却藏着一尊神像,而且,这尊神像在我们宿松石氏家族中一直享有崇高威望,始祖遗训:“祭祖必祭张公巡!”——祭他老人家就要祭张公巡,俨然一字并肩王的待遇。石氏家族最初宗祠就是“振英祠”,后来一世祖与张中丞“俎豆同馨,蒸尝共祀”。 张巡何许人也?万一公为何对他敬若神明?《旧唐书》说张巡是蒲州河东人,生于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卒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开元中进士,初仕为太子通事舍人。天宝年间调授清河县令。安史之乱,张巡同许远坚守睢阳城,与占优势的叛军前后进行了400余战,杀死敌将300人,士兵12万人。当时战斗进行得非常残酷,张巡督战时“大呼辄齿裂血面,嚼齿皆碎”,及“被围久,初杀马食,既尽,而及妇人老弱,凡食三万口。”睢阳血战是安史之乱时期最惨烈的战役。在最后形势危急的时候,城内粮食吃光了,大批士卒饿死了,张巡杀爱妾,许远也杀其家奴给士卒充饥,以誓抵抗到底。坚守到最后一刻,视死如归,以身殉国。万一公敬佩他正直、刚毅,保家卫国,视死如归的精神,把他当成精神楷模,尊为护身符。 万一公一生生活在三个地方,经历三个不同时期。青少年生活在江西。从小天资聪慧,处事有决断,博览群书,博古通今。他高祖是县令升广州通判,应该算有权有势的官宦人家,他在菱田读书习武,本可读书考科举光宗耀祖。但蒙古兵入侵扰乱了他平静的生活。 1236年入舒州、淮南。28岁与六兄弟渡淮至太湖,“买山居焉”。他在太湖生活28年。先经商,后习武从军。张德兴为淮南西路安抚使,“闻宗英勇且贤,推为都总辖。” 张德兴,建康(今南京市)人,史载张德兴原为淮南西路安抚史,淮西制置使范文虎以安庆降元,在国家的危难关头,张德兴毅然以非凡的行动为国效力,在司空山举起反元旗帜,人们称之为“张安抚寨”。寨内至今还有朝天宫和张德兴赋《朝天宫成纪怀》石刻,“崒律千寻玉垒开,龙盘虎踞拥金台。云中双阙天颜近,塞山孤臣铁骑回。砂壁朝疑烽火动,松风夜杂鼓笳哀。愿将只手扶红日,扫尽狼烟御辇回。”当地农民傅高揭竿而起积极响应,“安抚张公闻公勇且贤,辟为都总辖。”他“整饬士马,号令严明,捍御数郡,群盗不敢入,民赖以安。”保境安民,威振四方。万一公是位英雄,但他个性很强,“与德兴议论不合,遂解兵去,隐居宿松山。阅24年以令终。”保境安民是始祖一生辉煌一页。他28岁到太湖,风风雨雨28年,56岁才到宿松闭门读书。 万一公晚年居住何处?家谱说“隐居宿松山”。哪山?有人说“年老后退居在今宿松县的杜溪”,这话没根据。应该就是万一公墓葬九冲塍蜈蚣山。 传说万一公死后,其子孙择好地,正准备安葬时,突然风雨交加,雷声大作,灵柩不翼如飞,顷刻雨息雷止。今距宿松县城六十里的九冲塍山顶上,一座新坟隆然高起。这就是老人们津津乐道的“天葬飞天蜈蚣地”。说是张巡为报万一公建棠梨宫之德,特降神仙为其选择墓地。 《宿松名胜•石兴宗墓》这样介绍:“宋都统辖石兴宗墓,在县北60里九冲塍。宗曾舍宅建棠梨宫,祀唐张巡神像。相传宗卒,巡降神为宗择墓地于此。葬时风雷交加,棺殡突然失踪,顷刻风雷即定,山上新冢隆然高起。葬后,宗亦多神验,乡人常焚祷于墓前,不敢侵害墓地一草一木。” 万一公墓地今为宿松一处名胜古迹。后来石氏子孙十分发达,尤其是他的孙子石良,因助朱元璋以解鄱阳湖之危,立了大功,于洪武二年,即封武德将军,一直深得朱元璋的信任。晚年致仕回宿松故里杜溪,朱元璋特敕建九重宫厅,封“田园宰相”显赫一时。 《石氏族谱》介绍说:“后因与张公议论不合,遂解兵权隐居宿松,建棠梨宫振英祠。卒年八十,睢阳降神择地,葬于九冲塍。后疾祷者辄瘳,人莫神明之。”(传载府志、邑志忠节、太湖志名宦。) 蜈蚣山是一块风水宝地。单枪匹马一人到宿松,不到800年,石氏子孙人丁昌盛,成为宿松名门望族。他九个孙子,25曾孙,1457年男丁500余人,1813年1万余人,1945年“人丁越万二千。”,14修族谱3万余人,是宿松第三大姓,仅次于吴、张二姓。明代将军、正千户等军职17人,明清九品以上官员98人,进士10人,举人31人,各类名人755人。17世葆元公“祖孙三进士”,成为宿松学子的学习楷模。 万一公墓地旁刻着《宿松县志•人物志。忠节》一段文字:“都统辖石兴宗,墓在九冲塍,宗夷捨宅建棠梨宫,祀唐张公巡。相传宗卒,巡降神为宗择墓地于此。既葬宗亦为神,乡人疾祷辄瘳。”这段文字给人增添了一分神秘感。 今年清明祖墓后边两面旌旗很显眼,上书“有求必应”,一面落款竟是——“弟子尹××书”。 蜈蚣山,好清幽的景致。天空中蓝天白云红日,远处群山起伏,峰峦叠嶂。四周树木繁茂,郁郁葱葱。祖墓葬在一个山坳中,坐西北向东南,前面亦是绵延不断的山。《宿松名胜》这样描写:“九山环列,垒石为城,曾经避寇,故以城名。……‘飞天蜈蚣’形态逼真,宛如九节蜈蚣,游移于云雾烟波之中,时而腾空,时而俯降。万一公坟墓似颗璀璨明殊,安置在窝坪蜈蚣口中,似舔欲吞。” 十三世祖文锦公有一篇锦绣文章,《修始祖万一公墓记》:“过风香邮亭,道经东门山吴宅,越畈田始至山。山势峭立,路欹斜倾侧盘曲,足难正履,累踵而步之,才至半,气喘嘘不宁,因息憩久之。……至墓所,叩谒竟,复陟来龙绝顶。则见此山西自王岭数十里逶迤而南,起伏顿跌,变态万状。复自南超腾转东,陡泻而下,落为窝坪,约半亩,坦平如砥,八风不惊。后则峭壁数十仞,前临悬崖百尺,鸡鸣、犬吠两峰环列左右。隔涧盔山端拱耸峙,若朝拜状。四周众山丛集,如千军环绕;旗鼓重叠,如万马奔趋,戈戟森列。稍远则马路河,过其前白砂相映,宛如玉带横抱,再远则是香山潜岳诸峰,秀插天际,可谓天开胜境。” 万一公墓葬九冲塍蜈蚣山是一块风水宝地。葬于何年? 石氏族谱说,迁松始祖考宋都统辖万一公与妣朱氏夫人合墓。此墓座落在九重塍,地形飞天蜈蚣,山向向东北。葬于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冬日。公由江西乐平渡淮卜居太湖棠梨畈,舍宅建棠梨宫,祀睢阳张公巡。公卒,张公降神择地葬公于此,俗传为天葬,葬后公亦为神,乡人疾祷辙应,详载郡邑两志宋忠节传。自宋末江西菱田迁居宿松荆桥。墓对面山上古有堡,曰天城堡,为明末建,后废。今建朝天庵及六顺亭。 九节蜈蚣,真是量身定做,始祖恰好九个嫡孙,而且据说第六节石头尤其突出,我们三世祖仁八公“布衣宰相”石良公在男丁排行正好第六,故我们这一支人多势众,兴旺发达。 但万一公墓葬九冲塍蜈蚣山其后纠纷不断。明代石良威震天下自无人敢说。清代乾隆2年5月21日便有土地官司《宿松县正堂管勘》,正式勘定。但直到咸丰2年至5年还有“九冲塍山域纠纷解决接买方案”,甚至几百年后2008年正月22日墓还“被盗”。一场没完没了的官司,延续几百年。 九冲塍,即今宿松县趾凤乡九重城村,蜈蚣山下叫大石门。一块风水宝地,埋藏着多少神奇故事。 万一公石兴宗,一个神奇人物,一个神秘人物。 (此文登载《松兹遗韵》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