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乡镇 进入微博 微信抖音

宿松世纪网

【宿松石氏】附录:神秘蜈蚣山

[复制链接]

2018-4-14 16:03 13000 1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8-4-14 16:03 |阅读模式

宿松龙湖 1#

2018-4-14 16:03

【宿松石氏】附录:神秘蜈蚣山
石普水
蜈蚣山地处偏僻。它距离凉亭街不过一箭之地,有个不大的屋场,一个不很老的女人说这屋场叫“大石门”,屋场东边有座山,这就是蜈蚣山。为什么叫“大石门”?她不知道。
蜈蚣山,景色秀美,环境清幽。上山路陡峭,树林茂密,浓荫蔽地。上得山来,群山环抱,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好容易到达蜈蚣山顶,远处群山起伏,峰峦叠嶂。风景绚丽,雄奇秀美,怪石嶙峋,百态千姿。有石如蛙,有山如回头狮子,有石如虎蹲,又有若猴子观天,皆自然景观。天空中蓝天白云红日,鸟鸣莺歌,空气清新,站立山间只觉心旷神怡。这是现代人城里人梦寐以求的适宜人类居住的最佳处所。
《宿松名胜》这样介绍蜈蚣山。“九山环列,垒石为城,曾经避寇,故以城名。……‘飞天蜈蚣’形态逼真,宛如九节蜈蚣,游移于云雾烟波之中,时而腾空,时而俯降。万一公坟墓似颗璀璨明殊,安置在窝坪蜈蚣口中,似舔欲吞。”因山形宛延曲折,形象蜈蚣飞天之状,九处山石突兀,故曰“九节蜈蚣”。更加巧合的是一世祖一个儿子,下葬后九个孙子,据说第六处岩石又大又突出,故第六个孙子“布衣宰相”石良公“敕封武德将军,充任指挥,镇守毫州”,“洪武十一年,升授武节将军世袭诰命一道,管军正千户”。
十三世祖文锦公有一篇锦绣文章这样描写蜈蚣山:“过风香邮亭,道经东门山吴宅,越畈田始至山。山势峭立,路欹斜倾侧盘曲,足难正履,累踵而步之,才至半,气喘嘘不宁,因息憩久之。……至墓所,叩谒竟,复陟来龙绝顶。则见此山西自王岭数十里逶迤而南,起伏顿跌,变态万状。复自南超腾转东,陡泻而下,落为窝坪,约半亩,坦平如砥,八风不惊。后则峭壁数十仞,前临悬崖百尺,鸡鸣、犬吠两峰环列左右。隔涧盔山端拱耸峙,若朝拜状。四周众山丛集,如千军环绕;旗鼓重叠,如万马奔趋,戈戟森列。稍远则马路河,过其前白砂相映,宛如玉带横抱,再远则是香山潜岳诸峰,秀插天际,可谓天开胜境。”
蜈蚣山上有位神秘人物在这里安息整整708年了。我们宿松石氏一世祖万一公,讳兴宗,字克承。生于1213年,卒于1302年。
一世祖祖墓葬民间一直流传“天葬”一说。《宿松名胜·石兴宗墓》这样介绍:“宋都统辖石兴宗墓,在县北60里九冲塍。宗曾舍宅建棠梨宫,祀唐张巡神像。相传宗卒,巡降神为宗择墓地于此。葬时风雷交加,棺殡突然失踪,顷刻风雷即定,山上新冢隆然高起。葬后,宗亦多神验,乡人常焚祷于墓前,不敢侵害墓地一草一木。”传说我们的一世祖万一公灵柩抬上山后,突然天气陡变,电闪雷鸣,大雨倾盆,众人吓得四处躲避。一个时辰后雨住后,人们战战兢兢出来,一座坟墓高高耸立在人们面前,所以700多年来,附近的人一直把我们始祖当神人供奉。
“九冲塍”即今之九重城,原名“九重堘”,九山环列,垒石为城,曾经避寇,故以城名。城内曾设寨驻军把守、又叫九重寨。是南国小长城周边景点,紧邻白崖寨东北面,朝九门就是对着它开的,所以命名“朝九”。清湘军曾与太平军在此对峙,抗日时期亦建有碉堡对抗鬼子。
去年上山祭祖时络绎不绝的人群中有一群女人笑眯眯地告诉我们:“我们都不姓石。你们石姓一世祖很灵验,谁家有什么事,烧柱香磕个头就好了!”我们心里美,哈哈大笑,我们一世祖成神仙了!
今年祭祖时祖墓后边果然有两面红绿旌旗很显眼,上书“有求必应”,其中一面落款是:“弟子尹××书”。——我祖慈悲。石氏一世祖不仅荫庇4万石姓芸芸众生,甚至保佑一方百姓,包括众多异姓弟子。
神秘蜈蚣山有史书为证。
祖墓边一块大理石刻着清道光八年《宿松县志•人物志。忠节》一段文字:“都统辖石兴宗,墓在九冲堘,宗夷捨宅建棠梨宫,祀唐张公巡。相传宗卒,巡降神为宗择墓地于此。既葬宗亦为神,乡人疾祷辄瘳。”这段文字给人增添了一分神秘感。
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蜈蚣山不是名山大川,它埋葬着石氏一世祖。清明时节,偏僻的九重门村水泥路上车水马龙,处处堵车。蜈蚣山上,祭祖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上上下下川流不息。“不到蜈蚣山不知姓石的人多。”同宗不止一次这样感慨。
我们石氏的一世祖单丁独户到宿松700余年,而今他的后人逾4万,在宿松是第三大姓,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更可贵的是有很多名垂青史的宿松品牌人物,嫡孙“布衣宰相”石良;有读书人楷模“祖孙三进士”:石葆元、石广均、石长信;“兄弟两同年”:石长信,石长佑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同科中进士。家谱载有清一代石氏举人18位,武举3位,进士9位,石鼎、石葆元、石纶、石广均、石寿祺、石镜潢、石长信、石长佑、石光暹。宿松知县周永济撰联称赞宿松石氏:“六顺堂,称一邦望族,多乙科、多甲科,家声扬谱牒,数近日,诗书门第,只一姓,部曹御侍,出色松滋。”文人朱典更称颂宿松石氏:东浙侍郎、西江学士,先开后继、祖若孙,恪守官箴 ,“ 元之始,门庭愈炽,临淄花县,闽省薇垣,大法小廉、兄与弟,各标勋业。字里行间流露出更多钦慕。
石氏一世祖是一位神秘人物,留下很多不解之谜。
他为什么渡淮?谱载,淳佑间,“仗策渡淮。”金人入侵,政府组织南下。中国历史上发生的第三次大移民。端平二年至景定元年(1235—1260年)是第六阶段移民,江西路、两浙路、福建路迁入淮南东、西路,故称“渡淮”。战争移民大概可算定论。
“奉张睢阳像至棠梨畈,捨宅建宫祀之。”这又是最费解的一个谜。“渡淮”属战争移民,兵荒马乱逃难啊。不可思议的是我们的始祖一个大箱子里边藏着一尊神像,而且这尊神像,在我们石氏家族一直享有崇高威望,“吾祖与张中丞‘俎豆同馨,蒸尝共祀’”,“祔祀邑振英祠,春秋与祭。”——俨然“一字并肩王”的身份。并且死后“睢阳降神择地,葬于九冲堘。”
张巡何许人也?一世祖为何对他敬若神明?《旧唐书》说张巡是蒲州河东人,生于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卒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少聪敏好学,博览群书,落笔成章,长成后有才干,讲气节,倾财好施,扶危济困。开元中进士,初仕为太子通事舍人。天宝年间调授清河县令。安史之乱,张巡同许远坚守睢阳城,与占优势的叛军前后进行了400余战,杀死敌将300人,士兵12万人。当时战斗进行得非常残酷,张巡督战时“大呼辄齿裂血面,嚼齿皆碎”,及“被围久,初杀马食,既尽,而及妇人老弱,凡食三万口。”睢阳血战是安史之乱时期最惨烈的战役。在最后形势危急的时候,城内粮食吃光了,大批士卒饿死了,张巡杀爱妾,许远也杀其家奴给士卒充饥,以誓抵抗到底。坚守到最后一刻,视死如归,以身殉国。
我们可以这么认为,一世祖敬佩张巡公正直、刚毅的精神品质,保家卫国,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对他敬若神明,把他当成精神楷模,尊为护身符。肯定告诫他的子孙:代代恭奉——先祖遗训:“祭祖必祭张公巡!”只有这样才能解释墓地旁边为什么建“朝天庵” ,——朝天庵里恭奉着张巡。一世祖为什么居住在近不食人间烟火蜈蚣山?他不屑于当权者为伍,他骨子里蔑视外族“胡人” 他与蒙古统治者势不两立;二世祖为什么“隐居不仕” ?因为元朝统治者是外族当权;三世祖为什么积极参加朱元璋起义军?为了推翻元朝外族统治者。这样才能解释清楚。
一世祖一生生活在三个地方,经历三个不同时期。青少年生活在江西。《万一公本传》说 “天资英毅,宏博多通。”从小天资聪慧,处事有决断,博览群书,博古通今。他高祖是县令升广州通判,应该算有权有势的官宦人家,他在菱田读书习武,本可读书考科举光宗耀祖。但蒙古兵入侵扰乱了他平静的生活。
28岁与六兄弟渡淮至太湖,“买山居焉”。他在太湖生活28年。先经商,后习武从军。他积极参加抗元义军——张德兴为淮南西路安抚使,担任“都总辖。”
万一公晚年居住何处?家谱说“隐居宿松山。”隐居宿松何山?没说。有人说“年老后退居在今宿松县的杜溪”,这话没根据。五世友古公1457年重修谱序中说得清清楚楚:“……万一公,宋末渡淮至太湖棠梨畈,悦其山水之胜,拓址筑室,生曾祖南山居士。……后迁居宿松荆桥,生祖考松颜府君兄弟九人。”他生活在荆桥,隐居于蜈蚣山。
族谱说,迁松始祖考宋都统辖万一公与妣朱氏夫人合墓。此墓座落在九重塍,地形飞天蜈蚣,山向向东北。葬于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冬日。公由江西乐平渡淮卜居太湖棠梨畈,舍宅建棠梨宫,祀睢阳张公巡。公卒,张公降神择地葬公于此,俗传为天葬,葬后公亦为神,乡人疾祷辙应,详载郡邑两志宋忠节传。自宋末江西菱田迁居宿松荆桥。墓对面山上古有堡,曰天城堡,为明末建,后废。今建朝天庵及六顺亭。
(2010.12.26)
(此文刊登在《宿松周刊》,发表于《振风》2011年第一期。)

全部回复0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版主
:
306678504@qq.com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0

帖子0

积分0

图文推荐

  • 宿松新世纪论坛公益协会程岭联络站开展“庆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为弘扬劳动精

  • 宿松县柳溪初中八〇届毕业40周年首聚

    宿松县柳溪初级中学(入学时名宿松县枫驿初级中学)

  •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他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他——洪岭初中开展防溺水系

  • 他任安徽中医药高专党委书记,籍贯宿松

    日前,安徽省委决定,陈海俊同志任安徽中医药

  • 新派龙婚纱摄影为龙跃社区50岁以上夫妻免费

    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新派龍婚纱摄影联合宿松公

  • 发布新帖

  • 在线客服

  • 客服微信

  • 客户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