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乡镇 进入微博 微信抖音

宿松世纪网

【宿松石氏】 十一、“田园宰相”石良传略

[复制链接]

2018-4-17 09:33 40240 11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8-4-16 10:44 |阅读模式

宿松龙湖 1#

2018-4-16 10:44

【宿松石氏】 十一、“田园宰相”石良传略
石普水
石良在宿松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他的生平事迹一直广为流传。但是很多文章都是人云亦云,一些重要内容则寥寥几笔带过,连石氏族谱也语焉不详。多年来,我一直留心石良的相关资料,但是很少看到值得推敲的系统的货真价实的文章。
于是我不自量力,想对石氏三世祖石良做一个全方位的叙述,抛砖引玉,以期得到方家的指教。
一、生平事迹
1990年版《宿松县志》卷二十五“人物”上对石良做了专题介绍。
石良(1319——1394),字松颜,本县新安乡杜溪村人,系南宋都统辖石兴宗的后裔。幼习兵书,晓畅大义,元末群雄崛起,石良在乡招集义勇,筑城设寨,屯田养兵,以保境安民为己任。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明太祖率兵攻克江洲,良率宿松户籍及所属义勇,赴九江归顺,太祖甚喜,即授良为统兵元帅,留镇宿松。次年,朱元璋被陈友谅围困在鄱阳湖,一时粮草断绝,派俞通海来松向石良求援,传出“谁送粮,封宰相”的口谕。良满口应承,随即派船运粮,亲率部卒三千,连夜开挖一条长达三十余里的新沟,直通前江,把粮草运到明军手里。太祖得救,重赏石良,许待江山定下后,再晋升相位。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朱元璋又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谅战船被烧,败出湖口,至泾江,石良率兵伏击,陈友谅中流矢而死。陈军败逃武昌,不久,良奉命带兵直捣湖广,冲锋陷阵,战无不克,获得了西征胜利,全歼陈友谅军残部,立了大功。此后,他又在策应同安、舒城诸战役中,节节奏捷,成为战功显赫的名将。
明洪武二年(1369年),太祖亲下诰命,敕封石良为武德将军,镇守亳州。十年(1377年)又封为武节将军,屯军中都重镇洪塘湖,直属中军都督府统辖,足见太祖对他的倚重。十九年(1386年),国家平定,朝廷大罢功臣,石良告退。太祖忆起许封相位诰言,深感自疚,乃嘱返里营造相府,做个田园宰相,安度晚年。就这样,良还乡后,营造了一进九重的宰相官厅,石宰相屋因此而得名。
洪武二十七年(1393年)四月二十九日,石良在家病逝,享年75年,葬于杜溪虎形地,墓旁有丰碑高耸,斑斑敕文,展现了他开创洪武帝业的功勋。
2008年6月7日《安庆日报·宿松周刊》发表了我的文章,对石良做了简单介绍。
石良(1319年——1394年),安徽省宿松县九姑乡杜溪人,祖父石兴宗是个很有个性的军人,以“勇且贤”被安抚张公辟为都总辖,后因政见不合而辞官隐居。受祖父影响,石良“幼习兵书,畅晓大义”。在元未兵荒马乱的动荡年代,石良以保境安民为己任,招慕义勇,屯田养兵,筑墙设塞,保护一方平安,深得四乡民众拥戴。
1361年,朱元璋率兵攻克江洲,石良率宿松义勇赴九江支援朱元璋,被授以统兵元帅而留镇宿松。1363年,朱元璋被陈友琼围困于鄱阳湖弹尽粮绝,派俞通海来宿松向石良求援,传出“谁送粮,封宰相”的口谕。石良随即带人日夜不停开挖一条三十余里的新沟,派船运粮由龙湖直通前江,率部卒三千把粮草运送到明军手中。朱元璋得救,重赏石良,许诺待江山定下之后再晋升相位。
不久,朱元璋又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石良率兵伏击,陈友谅中流矢而死,其部败退武昌。石良率部直捣湖广,全歼陈友谅残部。后在策应安庆、舒城诸役中均冲锋陷阵,成为赫赫战功的一代名将。
在权谋时代,明太祖没有兑现当初的承诺。洪武二年(1639年),太祖亲下诰命,敕封石良为武德将军,充任指挥,镇守毫州。1376年封武节将军,屯军中都重镇洪塘湖——朱元璋的老家凤阳,直属中军都督府统辖,足见朱元璋对其倚重。洪武十九年(1385年),石良告退,太祖忆起当年许封相位的诺言,这位还算讲诚信的皇帝似乎忽然良心发现,乃多给赏银,嘱石良返故里后营造相府,做个“田园宰相”,安度晚年。
石良回乡后,大兴土木,真的营造了一进七重的宰相府,石宰相屋因此得名。
1394年4月29日,石良病逝于家中,享年75岁,葬于杜溪虎形地。墓后有御碑亭,刻有明太祖朱元璋的圣旨,斑斑敕文记下他忠君卫国的不朽功勋。有人在他的墓旁刻下一副对联:“百战功垂洪武业  千秋勋在相公碑” ,这是对这位“田园宰相”的最好总结。

全部回复11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8-4-16 10:45

宿松龙湖 2#

2018-4-16 10:45

二、家庭背景
石良到底出身什么样的家庭?有人说“出身名宦”。宿松现存最早的县志是道光八年的《宿松县志》,该书介绍了石良祖父石兴宗。
“石兴宗,字克承,有文武材器。淳佑间,仗策渡淮,奉张睢阳像至棠梨畈,舍宅建宫祀之。时宋将入元,端宗景炎二年四月,淮人张德兴为安抚使,与刘源等起兵兴复,立寨太湖司空山,闻宗英勇且贤,表为都统辖。复黄州、寿昌军用。景炎正朔九月,元遣昂吉儿等袭司空山,破之外杀德兴,兴宗适归宿松。宋亡,遂隐居不仕。”(《府志》,《太湖志名宦》《朱志》)(原文见道光八年的《宿松县志•人物志》367页)。
“都统辖”自然不算官宦之家。《石氏族谱》说石良的高祖瑊义“宋高宗朝为彭泽县令,后升任广州通判”,这样讲石良出身“官宦之家”似乎差不多,但是如果因为祖父担任“都统辖”,说“名宦”似乎有点言过其实。
石良老家在“江西乐平菱田”,即今天江西省乐平市后港镇菱田村。他的49世祖中吉公曾任饶州左使,我们称之为“饶州始祖”;第54世祖逢时,字昌国,“赘静理穆氏仕至大理评事穆公,承其业也”,因改地曰菱田, 我们称之为“菱田始祖”。我们这一支到江西共10代。
宋理宗淳佑庚戌(公元1250年)春,石良祖父石兴宗“渡淮”至太湖。同来的有“石氏六兄弟”,他们是堂兄弟。万一公到宿松,为“迁松始祖”,万二公往黄梅,万三公往桐城;另外三位是小伯一公的三个儿子:长子云一,渡淮到太湖,云二、云三往潜山。
万一公青少年生活在江西。他从小天资聪慧,处事有决断,博览群书,博古通今。他在菱田读书习武,本可读书考科举博得个功名光宗耀祖,但蒙古兵入侵扰乱了他平静的生活。石兴宗28岁到太湖。为什么来太湖?民间流传棠梨宫的传说。说石兴宗有一天晚上借宿于一个老翁家,睡在堂屋内,半夜,忽梦一长须老者,求他带其到江北来。早晨醒来,石兴宗细想梦境,颇觉奇怪,抬头一看,发现堂屋神龛中供奉一尊神像,上有“唐将张巡”字样,他认为托梦者必是张巡,于是将神像藏于货担中,一直带到太湖。后来,宿松石氏遗训:“吾祖与张中丞‘俎豆同馨,蒸尝共祀’”因此石氏子孙“祭祖必祭张公巡”。不久,范文虎降元。在国家危难关头,淮南西路安抚史张德兴在司空山举起反元旗帜,人们称之为“张安抚寨”。当地人傅高揭竿而起,石兴宗积极响应,“安抚张公闻公勇且贤,辟为都总辖。”他“整饬士马,号令严明,捍御数郡,群盗不敢入,民赖以安” ,保境安民,威振四方。石兴宗后来“与德兴议论不合,遂解兵去,隐居宿松山。阅24年以令终。”保境安民是石兴宗一生辉煌一页。
网上有《题石兴宗读书岩》一首,作者魏了翁,诗云:
岩头橘树经百黄,三少不生诸老亡。
只余石间元佑脚,谷虚尽日鸣当当。
读书岩在何处?未考。石兴宗在太湖风风雨雨28年,一直到南宋灭亡,他56岁才到宿松,闭门读书,80而终,在那个年代他是高寿老人。石氏五世祖友古在1457年重修《石氏族谱》谱序中说:“宋末渡淮至太湖棠梨畈,悦其山水之胜,拓址筑室,生曾祖南山居士。……后迁居宿松荆桥,生祖考松颜府君兄弟九人。”
石兴宗葬蜈蚣山。《宿松名胜》介绍石兴宗墓:“宋都统辖石兴宗墓,在县北60里九冲塍。宗曾舍宅建棠梨宫,祀唐张巡神像。相传宗卒,巡降神为宗择墓地于此。葬时风雷交加,棺殡突然失踪,顷刻风雷即定,山上新冢隆然高起。葬后,宗亦多神验,乡人常焚祷于墓前,不敢侵害墓地一草一木。”墓地旁刻着《宿松县志•人物志。忠节》一段文字:“都统辖石兴宗,墓在九冲堘,宗夷捨宅建棠梨宫,祀唐张公巡。相传宗卒,巡降神为宗择墓地于此。既葬宗亦为神,乡人疾祷辄瘳。”这段文字给人增添了一分神秘感。
石良的父亲石应祥,号南山居士,我们称之为真一公。他生于宋庆宗咸淳己已(1269年)二月初十丑时,卒于元顺帝至正丙戌(1346年)七月初五丑时,葬金桥杨庄门首老树峦,地形架上金盘,酉山卯向,有本传.配祝氏,葬下仓断头,地形飞雁投湖,午山子向。
《石氏族谱•真一公传》:“公为万一公子,讳应祥,号南山。博学多闻,隐德不仕。尝与黄氏讼至东平,祷神有感,益施其地以祀神。居宿松之荆桥,生九子二女。诸子皆卓异俊茂,经文纬武,挺然际昌期而出,长发之祥,由此致矣。”
这位“博学多闻,隐德不仕”的真一公一生最显著的丰功伟绩就是生了“九子二女”,而且这九子“皆卓异俊茂,经文纬武,挺然际昌期而出”。在缺医少药的年代,生了“九子二女” 而且都活了,这是一个奇迹。
是否可以这么说,石良出身一个没落的官宦之家,祖父是一个有信仰有个性的军人,父亲“博学多闻,隐德不仕”,他在衣食无忧的小康之家长大,家庭中兄弟姐妹众多,而且皆“卓异俊茂,经文纬武”,这为他日后保家卫国,南征北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石氏族谱》介绍石良的九兄弟。
仁一公:真一公长子,讳子大,字均正,居怀远,生卒葬缺。妣项氏,生卒葬缺。子一,钟,居怀远。
仁三公:真一公次子,讳子华,字均实,有传,居下仓埠,生卒缺,葬殷家山坐陈家岭,寅申向,有碑。妣欧阳氏,生卒缺,葬同夫墓。子三:镇、钜、铜。
仁五公:真一公三子,讳子民,字均惠,居东昌,生卒葬缺。妣杨氏,生卒葬缺。子三:铠、铉、镗。
仁六公:真一公四子,讳子章,字均文,号梦斋,居东昌,生卒葬缺。妣陈氏,生卒葬缺。子八:铣、锪、银、钢、锭、铁、钚、钷。
仁七公:真一公五子,讳子祥,字均瑞,居平山,生卒葬缺。妣胡氏,生卒葬缺。子二:鉴、铎。
仁八公:真一公六子,讳子良,字均达,号松颜,居豆溪,从明太祖累功,授统兵元帅,诰授武德将军,晋升武节将军,世袭管军正千户。仕迹载通志、郡志、邑志武胄传,诰敕并入邑志,祔祀邑振英祠,春秋与祭。生于元仁宗延祐己未(1319)二月十七日辰时,卒于明洪武甲戌(1394)四月二十九日亥时,葬豆溪大屋西,壬丙向,有诰敕碑。一九八三年宿松县人民政府将墓及诰敕碑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拨款予以重修。妣周氏,生卒缺,葬荆桥安峰山下大路东,向南,有碑。女一,适太湖陈文二。继妣何氏,生于元顺帝至元庚辰(1340年)二月,卒于明洪武壬申(1392年),葬月山程家岭殷家山白虎嘴仁三公墓右,寅山申向,有碑。子三:镜、钺、鏻。女一,适李文彦。又妣李氏,生于元顺帝至元庚辰(1340年)二月十七日亥时,卒于明成祖永乐丁亥(1407年)十二月十八日巳时,葬杂湖嘴石头坡对大赛湖,寅山申向,有碑。子一,锜。女二:长适费千户弼,幼适黄景文。
仁九公:真一公七子,讳子忠,字均臣,生卒葬缺。
仁十公:真一公八子,讳子贤,字均胜,居宏农,生卒葬缺。妣傅氏,生卒葬缺。子四:锦、锐、镕、铢。
仁十一公:真一公幼子,讳子善,字均美,生卒葬缺。妣许氏,生卒葬缺。女一,适陈松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8-4-16 10:45

宿松龙湖 3#

2018-4-16 10:45

三、保卫家园

元朝是以蒙古人为核心的政权。建国之初,他们有人主张“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把汉人全杀了,把耕地用来放牧。为了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元朝统治者采用民族压迫政策,把全国人民分为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汉人的地位极低,成为了蒙古人与色目人驱使的对象。为了加强对汉人的防范,他们禁止汉人、南人打造和私藏武器,不得打猎、聚众、学习武艺,甚至不准夜行,对民众徵收的苛捐杂税更层出不穷。蒙古人自身文化水平较低,鉴于汉族传统士人地位高、影响大,难以管理,便加以打击。当时社会的职业有官、吏、僧、道、医、工、猎、倡、儒、丐十等,儒生的地位仅在乞丐之上。
石良祖父、父亲他自己耳闻目睹元朝政权的黑暗统治和民族压迫政策。
“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十三路农民共十五万人修治黄河,点燃了红巾军起义的导火线。红巾起义爆发以后,一时“贫者从乱如归”,不出数月,黄河长江两淮之间,到处揭起起义的旗帜。
在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日子里,宿松盗贼蜂起,民不聊生。乱世英雄起四方。在兵荒马乱的年月,石良在家乡招集义勇,筑城设塞,屯田养兵,以保境安民为己任。
“石家寨”是石良保家卫国的第一个物证。
清道光版《宿松县志》载:“石家寨,在县东三十里黄泥庄平地跱垒,邑人石良聚义战守之所,明季废。”(《宿松县志。武备志。寨堡》275页)石家寨,又叫石良寨,在今宿松程岭乡彭桥村。这是石良的老家,他的父母生活在这一带,生下他们11个兄妹。石良兄弟们纷纷加入保家卫国的队伍中。他的二哥仁三公就是其中之一。《石氏族谱•仁三公传》写道:“公为真一公第二子,讳子华,号均实。器深沉。元季兵兴,公与仁八公为保障计,招集义兵,联缀壁堡,以御寇乱。每军行,必先戒士伍,毋暴掠,毋妄杀,所过无横罹锋镝之苦。世平叙功,公不乐仕,居田里,教植子孙,绰有良法。”
元至正六年(1340年)冬十月,盘踞在黄梅县冯茂东山(今黄梅县五祖寺)的一伙盗寇,打着红巾军的旗号,为了扩大地盘袭击宿松县城。石良带领义勇奋勇杀敌,三战三捷,并且乘胜追击,直捣敌巢穴。
这事当时家喻户晓。宿松一个叫汪仁的乡绅亲眼目睹了石良班师回营的场面,写了一首《将军破贼歌为石松颜良赋》,诗里对这场战斗写得极其精彩:
“皇威弗振东南倾,颖六蕲黄盗纵横。至正六年冬十月,冯茂东山盘红巾。咫尺烽烟驶蛇豕,怪氛躏入闉无门。杀掠千村径喋血,川原鬼哭夜烧磷。吾乡岂少英特人,耰锄无备罹惨辛。佥谋义举立城栅,百里推君就主盟。銛戈淬矢争昼夜,游骑探迹若流星。贼衔守御亟来攻,前锋相拄气巳盈。六钧乌号双龙剑,指挥万马如有神。一捷二郎河水赤,再捷停前驿草腥。三捷直断鴞巢路,僵尸暴露四长亭。贼奔莲峰坚壁守,新蔡城前插我营。红巾乘夜空垒去,铙歌满路载欢声。余卧东山扶竹杖,喜同田叟望回旌。力除大患安桑梓,惟君智勇兼严仁。□□□□□□□,从此哀鸿集不鸣。”(清道光版《宿松县志》670页)
“二郎河”、“停前驿”均是宿松与黄梅接壤的地方,也是战场。那里“河水赤”、“驿草腥”——血流成河,草木都沾满了血腥,战争是何等残酷!而“铙歌满路载欢声。余卧东山扶竹杖,喜同田叟望回旌”则描写了石良凯旋归来时受到宿松人民的热烈欢迎。“力除大患安桑梓,惟君智勇兼严仁”,是对石良保家卫国的热情歌颂。
“守城之役”是石良保家卫国的第一场战役。自古英雄出少年,初出茅庐第一功。这一年,石良才21岁,可谓少年得志。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辛卯十一月,红巾军有一次骚扰宿松县城,并且攻下了县城,屠杀城里老百姓。这时淮西宣慰付使(分治安庆)余阙,为了防御红巾军骚乱,明令各地乡民筑城设寨,设立乡民义军,团练联防,以捍御之。乡民纷纷响应,一时松地寨堡更是遍布。
为缓解松城守城之忧,宣慰付使余阙恳请石良招募训练乡民义军,担负松城守城之责。石良受命,召集各乡义团勇、委教官在县城西南乌轮庙前(今天的县河坝上)设演武厅集中训练。
河西山地处宿松县城西南,是黄梅到宿松的必经之道,与县城仅一河之隔,是县治之屏障,处于极其重要的军事和交通位置。石良认为守住了河西山各寨,就等于守住了县治。他以军事家的胆略,利用河西山的复杂地形和熟悉其地理环境之有利条件,毅然决定实施“空城计”,守好河西山、御寇于城外。他采用这样军事布局:县治仅留各处城防哨所,加强巡逻。主要兵力移至河西各寨,构筑加固防御工事,严阵以待。经过精心策划,他们以车鼓寨为中心主寨,重兵把守,高竖石良帅旗。两侧以城西寨、大河西寨、小河西寨为双翼副寨、巡防守护,各副寨分竖宣慰付使余阙的元军帅旗。交战时,一寨鼓起,各寨相应。这种布阵让敌方弄不清虚实,起到迷惑对方和威慑作用。寇终不敢侵,民敕以安。这一年,石良32岁,俨然一个军事统帅。
从守卫家园的石家寨,到三战三捷的“守城之役”、河西山保卫战,不仅表现了石良保家卫国的高尚品质,更加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需要指出的是,与石良同时的宿松“乡义统领”还有掌管着四十八寨的陈汉,有筑其规模被誉为“南国长城”白崖寨的吴士杰,而石良只掌管着三十余处营寨,但是,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保卫宿松县城的只有石良!
“盖自宿松仗义之初,能遏众寇,使一方无警,民庶咸安”,(清道光版《宿松县志》354页)这是朱元璋对石良的这一番评价,就是指这两件事。
清《道光宿松县志•人物•武功》也记载了这两件事:“石良,号松颜,天性果毅,谋略成雄。元末盗起,剽掠无虚,曰集乡民筑城设寨,捍御之。十年之间,盗畏其威,不敢犯境,民赖以安。……《通志》《朱志》”(398页)
《石氏族谱•松颜公本传》同时写了石良保家卫国的另一场激烈战斗:
“元季,群雄角立,公常愤然。至正十一年辛卯(1351年)冬十一月,徐寿辉等掠潜山。红巾贼屠宿松,居民窜伏山泽,公起义兵保障,精锐四出,掩贼不备,贼数战不利,徙巢以避之。(初红巾踞黄梅白莲峰)民少息。十年间,盗畏威而不犯境,民怀德而不知兵。”——打着红巾军旗号的徐寿辉在湖北蕲水(今天浠水)称帝后,疯狂掠夺地盘,肆意抢夺人民财产。这年冬十一月,他们经过湖北英山窜入潜山抢劫,试图通过宿松驿道把抢劫财物运送到老巢,同时打通皖鄂通道。石良审时度势,大胆派兵予以拦堵截击,迫使他们仍然走英山崎岖小道。宿松是安徽通向黄州的咽喉要道,也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徐寿辉不甘心失败,又派兵攻克宿松县城,石良乘其立足未稳,集中优势兵力,攻其不备,一举击退徐寿辉的红巾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十年间,盗畏威而不犯境,民怀德而不知兵。”这是石良的口碑!
难能可贵的是,石良领导的不是政府军,没有朝廷粮饷,没有武器弹药,也没有向老百姓摊派。在兵荒马乱的年月,石良带领穷苦百姓团结起来,垦荒种田,养兵练武。他有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有一种英勇果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卓越的军事才能。
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便是草头王。石良筑寨,垦荒种田,养兵练武,不是占山为王,而是相机而动。有道是“良禽择木而栖”,这是孔子在卫国时说过的话。
石良深谋远虑,审时度势,在烽烟遍起、群雄逐鹿的复杂形势中他选择了朱元璋。朱元璋在洪武二年二月《封石良敕》中说“石良……当是时也,群雄并起,汝未尝轻于服从。及予大业已定,汝乃籍其人民,率其士伍以归于我,可谓知天运而识时务者矣。”
“群雄并起,汝未尝轻于服从。”这是石良的政治智慧和深谋远虑。
(2013.9.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8-4-16 11:04

宿松龙湖 4#

2018-4-16 11:04

四、俎豆甲兵
“俎豆甲兵千载业,江湖廊庙一般心”,这是宿松石姓人家的中堂对联,源自一段宿松家喻户晓的石良送粮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363年7月。这年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进行决战,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投入兵力之多、战斗之激烈都是空前的。传说朱元璋被陈友谅困于鄱阳湖,粮草皆尽,军情危急中遗使俞通海传谕于石良,速送粮草,且告知:“谁送粮,封宰相”。
石良受命后一边筹集粮草,一边率军民三千余人日夜兼程挖河道三十余里,几天后,大批粮草救兵自内湖经河道进入长江直达鄱阳湖,解救了朱元璋被困之危。朱元璋得救,重赏石良,并且许诺待江山定下之后再晋升相位。(《安庆掌故》324—325页)。
这条河沟就是现在的泾江,又叫“石良河”,也叫西口河。道光版《宿松县志》载:“二十三年……八月,友谅食尽,突出湖口。太祖顺流搏战,及于泾江,泾江军便遮击之,友谅中流矢死。”(270页)。泾江军,就是宿松石良的部队。所以,有人说陈友谅是被石良射死的。
泾江北起坝头乡百子洲通内湖,南到老洲头通江港,乃石良于1363年为支援朱元璋抗击陈友谅所开,距今已有整整650年的历史。至今,洲地还流传着许多神灵佑助朱元璋击垮陈友谅的故事,如“小姑神灯引路”,“ 楠木将军救主”,“ 青甲将军护舟”等。因此,朱元璋对宿松,特别是对泾江情有独钟。他于1368年在南京称帝后,于1369年移饶民96大姓充实宿松户籍,并将宿松划为王畿(中央直辖)之地;敕封天妃圣母、楠木将军,拨款建庙祠奉;鼓励人民开垦荒地,免除劳役和赋税;全国平定后的1385年,又将大批军队调到泾江一带屯田垦荒;大兴水利,建堤(泾江堤、康公堤等)防洪,开沟(清水港、驿里港、翟家河等)排渍,疏浚整治泾江,使泾江成为宿松、太湖、望江、黄梅、蕲春等两省五县由内湖通达长江的主要航运水道。朱元璋对泾江采取的一系列进步措施,使饱经战乱和水患的泾江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今天石良河宽100余米,水深5至6米,从大官湖南岸入石良河,经西口、坝头、下夹、洲头(泾江口)通长江,贯穿洲头乡全境,曲折绵延30余里,是洲头人民的母亲河。
“石良河”不仅功于当时大明王朝,而且造福宿松子孙后代,后来当地人在坝头之北立有一“良公庵” ,至今香火不断。
石良送粮民间还有另一个版本。人们传说石良送粮不仅给朱元璋,也可能给陈友谅。朱元璋被困所粮多日,想到宿松石良,便与刘伯温商量,一面派人向石良求救,一面在沿途布满岗哨。一天傍晚,江边出现一队很长很长的木船。朱元璋知道就是石良送粮的船队,急忙上前联系。石良也明白来人可能是朱元璋部队。他拿出事前以母亲口气写的嘱咐:“粮献吴王,大吉大昌。”
民间甚至还有人捕风捉影说陈友谅是石良的娘舅。这是误会。《石氏族谱》写得清清楚楚,石良母亲姓祝,宿松人氏,与湖北沔阳人陈友谅八竿子搭不上关系。
现实情况可能是因为战局千变万化,胜负实在难以预测,事前石良或者作了两手准备。识时务者为俊杰。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石良是一个有头脑的政治人物。机敏善变,考虑问题全面而深刻。战争是残酷的,瞬息万变,650多年的历史现在谁也说不清楚。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石良从一个普通百姓被明太祖累功授统兵元帅,敕封武德将军,后升授武节将军,世袭管军正千户,都是从这次送粮开始的。
“俎豆甲兵千载业”,指的就是这次送粮的事。
此外,宿松民间还流传着石良的另一大贡献,说他打造了宿松名产“马陵打瓜子”。传说石良当年率军队参加鄱阳湖水战时,正值酷暑季节,石良所带“打瓜”(即西瓜)深受将士欢迎,朱元璋之妻马氏娘娘品之亦赞不绝口。南京建都后,马氏亲口将打瓜命名“马陵瓜”,打瓜子定为贡品。从后,马陵打瓜子名扬天下。成为我们馈赠外地亲友的宿松特产。
是确有其事还是名人效应?传说只是传说,难以具体考证。然而众口铄金,姑且相信这是真的吧。
(2013.9.16)2018/4/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8-4-16 15:51

宿松龙湖 5#

2018-4-16 15:51

五、驰骋沙场
《石氏族谱》收录了一篇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献,《兵部供袭职文状》。这是石良向朝廷申报的文书,可能大约相当于我们今天公务员的“述职报告”,全文如下:
供状人石良,年七十五(六十七)岁,系安庆府宿松县人。
自辛丑年(1361年)九月内大军攻取九江,十月内亲赉([lài]赐予,给予)原掌印信,授到文凭并本部下各头目印信文凭,前赴九江归附交纳,就蒙委令守宿松。壬寅年(1362)正月,蒙总兵官徐丞相调拨,领兵开通蕲黄道路,直抵阳罗,夹攻湖广。三月回军。六月二十九日,有伪官姚平章、史副枢、赵副枢、贾佥院等将,引兵马到来攻打本管城寨。七月初四日战敌杀退,仍守地方。十一月初十日,蒙差汤宣使赉赏柳黄缎子一锭,金顶帽一个,朝靴一双,钦蒙除授统兵元帅,降印一颗,于十一月十三日到任。癸卯年(1363)二月内,有左平章许副枢咬牙、李元帅等引军马前来侵犯桐城等处,掳掠人民。蒙安庆守御官起本部军马,一同杀退,跟赶至北峡关南,将地面收回;军马就彼攻破李元帅鹞儿尖寨。当月二十日回营。十月内,蒙调将引本部军马攻取湖广,敬奉令旨,着侄男石铎同本部下头目张民万户,管领军马,与同毕院判在营听征教毕。石良赴京住坐参侍。甲辰年(1364)三月内,蒙安庆守御官何参政调拨本部军马,仍令侄男石铎、男石镜跟同,克取舒城、庐州,接应安丰。五月十五,良受令旨英武卫管军正千户。良赉原统兵元帅铜印一颗,前赴大都督府交纳,六月初三日到任。丙午年(1366),参随冯都督克复湖州旧馆,征进苏州,回京参侍。洪武二年(1369)二月内,钦授武德将军流官诰命一道,管军正千户。当年三月内,调拨本部军马跟同指挥毕营守御河南卫,良在京参侍。至洪武四年正月内,调凤阳洪塘湖千户所正千户,二月初四创设衙门到任,管军屯种。洪武六年(1373)十月内,督令旗军开通旧有洪沟,阔六丈,深五尺,上至禹山湖,下至赤龙涧,计一十五里。洪武七年(1374),新造洪塘湖堤,南至白消园狠毒塘,北至朱家庄,计一十五里。当年十月内,新开南北二处沟道,阔二丈,各计一十五里,引水浇灌禾苗。洪武八年,挑筑上泼塘,计长三百丈;下泼塘,计长三百丈。就修大路,南至扶桥,北至园子里,计长四十里。洪武九年,地名仓园基前新开沟道直至东营抵泼塘,计一十里。修理道路抵独胜墩,计一十五里,阔一丈五尺。洪武十年,自狠毒塘东牙新开沟道,直至柳沟,计五里。修理道路,阔一丈五尺,南至八里州,北至皇墩庙抵筑台,计四十里。洪武十一年(1378),升授武节将军世袭诰命一道,管军正千户。本年十月,督军于地名乌龟子宅新建圩塍,计一千二十丈。洪武十二年,修理本屯各处沟渠。洪武十四年(1381),令男石镜替职,致仕。男镜二月十一日到任,仍授本所正千户。洪武十五年(1382)二月,钦差良前往云南乌撒监修驿路,至洪武十六年四月十五日回还复命。钦蒙赏钞一百五十贯,绿绫丝缎子一匹。良回任所。有男石镜于本年四月内,钦依管领年幼军人赴京操练,就调府军左卫管军正千户。当年六月内钦授武德将军,世袭诰命一道,管军正千户。当年十月十七日,有男石镜为良年老,同侍卫指挥赵琮等官,启准本卫指挥佥事徐质,具本复启闻,良敬依还乡。洪武十七年四月内,调男石镜河南都司飞虎卫正千户,当年五月内取回。复调云南临安卫,行至四川重庆府泸州,至洪武十八年(1385)正月初一夜,被同行吴百户等谋杀,初二日身故。窃缘有孙石保安,年方九岁,幼小又兼患病,不时举发,难以操练。良思无报效,今将嫡次男石钺见年三十一岁,前来操练袭职。良于洪武十九年(1386)十一月初一日具本于奉天门早朝奏奉。
圣旨:准尔的文书,附科钦此,所供中间并无诈冒,亦不系乞养异姓,系是嫡亲男,如虚甘当诳官,重罪不辞,执结是实。
洪武十九年(1386)十一月初二日
石良的这篇《兵部供袭职文状》,叙述了他出生入死的战斗历程,印证了上文说的“辛丑年(1361年)九月内大军攻取九江,前赴九江归附交纳,就蒙委令守宿松” 。
顺着石良的这篇文状,我们来回顾石良当年驰骋沙场的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
第一场战斗发生在1362年。这年正月,人们还沉浸在新年里的欢乐中,石良接到总兵官丞相徐达的军令,要他带领部队上战场。这时石良领导的不再是保卫家园的宿松团练,而是国家的正规军。他自然也不是地方头领,而是朱元璋手下的正规将领。军令如山倒。石良立即领兵从宿松的小隘岭(今宿松二郎界岭)出发,很快顺利打通湖北蕲春、黄梅的道路,并且一鼓作气,直抵湖北阳新、罗田,然后夹攻湖广。这一仗从冰天雪地的正月打到春暖花开的阳春三月,战争之残酷可见一斑。三个月后,石良凯旋而归,仍然带领部队据防宿松。
这年的六月二十九日,陈友谅派将领姚平章、史副枢、赵副枢、贾佥院等引兵来领兵攻打宿松。他们来势汹汹,杀气腾腾,可谓来者不善。他们三路人马进犯,有备而来,石良沉着应战,利用地形熟悉的有利条件,与敌人摆龙门阵,敌进我退,诱敌深入,“敌疲我打” ,关门打狗。石良一人独挡,以一敌三,仍然杀退了敌军,可谓以少胜多。到七月初四日,敌人终于知难而退,“敌退我追” ,石良乘胜追击,杀退敌军,仍然据守宿松。为此,他得到朱元璋的重赏。这年十一月初十日,朱元璋差汤宣使赉赏“柳黄缎子一定,金顶帽一个,朝靴一双”,并且“钦蒙除授统兵元帅”的将印一颗,从此,石良真正拥有调兵遣将的权利。这一年石良43岁。也就是这年十一月十三日,石良离开宿松到朱元璋帐下听令,身份也从游击队转入正规部队。
癸卯年(1363)二月内,有左平章许副枢咬牙、李元帅等引军马前来侵犯宿松附近的桐城等处,掳掠人民。石良奉安庆守御官命令调集本部军马出战。他们杀退敌人,并且一鼓作气,乘胜追击,把敌人跟赶至桐城、舒城边界的北峡关南,全部收回了失地。接着,军马又攻破李元帅的鹞儿尖寨。当月二十日石良班师回营。
还必须说明,这里左平章是从一品官衔,一般由蒙古人担任,所以石良面对的是元朝的正规军队。蒙古军队骁勇善战世人皆知,然而石良不仅能把它杀退,而且把敌人赶至北峡关南,并且全部收复失地。石良真的能打仗,能打胜仗,他是常胜将军。
这年十月,石良奉命引本部军马攻取湖广。这次石良带领他的侄子石铎(胞兄仁七的次子,后来以武功授平山百户),同本部下头目张民万户管领军马,与同毕院判在营听征教毕。石良则赴京住坐参侍。“院判”,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在清朝,此官职配置于朝廷之太医院,品等为正六品。“住坐” ,是驻守、驻扎之意。
甲辰年(1364)三月,安庆守御官何参政调拨石良本部军马。石良命令他的侄子石铎、大儿子石镜(当时才仅仅10岁)跟同,克取安徽舒城和庐州,接应寿县中南部的安丰。
这场克取安徽舒城和庐州的战斗,就是后来被朱元璋给石良诰敕中称之为“同安、舒城之捷” 的战斗 , 特别强调“报国之心尤为可纪” 。由此可见,这场战斗打得特别漂亮,在皇帝心中留下深刻印象,5年后朱元璋仍然记忆犹新。
时间到了丙午(1366年),石良参随冯都督克复湖州旧馆,征进苏州,回京参侍。
洪武二年(1369)二月,朱元璋钦授石良武德将军流官诰命一道,管军正千户。至今,宿松那道大名鼎鼎的“诰敕碑”,就是那年朱元璋亲自写的。后文详细叙述。
当年三月,石良调拨本部军马跟同指挥毕营守御河南卫,石良在京参侍。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石良的军功是他一刀一枪打出来的。
(2013.9.23)2018/4/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8-4-16 16:19

宿松龙湖 6#

2018-4-16 16:19

六、洪塘军屯
甲辰年(1364年)五月十五,石良被授英武卫管军正千户。这是石良在第一线领兵冲锋陷阵、身先士卒的最后一场战斗。 “甲辰年除英武卫正千户,授流军职事”,从此离开了战场 ,赴大都督府交纳上缴了原统兵元帅的那颗铜印,六月初三日到任。丙午年(1366年),石良“参随冯都督克复湖州旧馆,征进苏州,回京参侍”。他从一线指挥员到高级参谋“参随”、“参侍”,参加高层决策,这是石良身份的改变。
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内,朱元璋钦授石良武德将军流官诰命一道,管军正千户。
这年三月内,朝廷调拨他本部军马跟同指挥毕营守御河南卫,但是石良仍然在京参侍。同历史上所有皇帝一样,朱元璋对任何武将都不是绝对放心,调拨他的本部军马,但是他人却“仍然在京参侍” ,这就是皇帝的权术!
洪武四年正月内,朱元璋正式调石良到凤阳洪塘湖千户所,管军屯田。石良二月初四上任。这是一个新创设的机构,大约如同上世纪解放初期的建设兵团。
这时全国战争已经基本结束,人民饱经长期战乱之苦,迫切需要休养生息,国库空虚需要发展经济。百废待兴,军队不打仗了,解甲归田,支援经济建设,军屯理所当然。
石良军屯在朱元璋的老家凤阳军中都重镇洪塘湖——直属中军都督府统辖,足见朱元璋对其倚重。石良先前有开沟送粮的经历,所以让他军屯还是知人善任。
百度查找“洪塘湖”,在花园湖的东北,属临淮洪塘乡。临淮春秋时为钟离国都,秦朝设钟离县,东晋设钟离郡并为徐州治所,徐州更名北徐州,再更名西楚州,最后更名为豪州,因为豪河更名为濠河,故又更名为濠州,元初更名临濠府后复名濠州。朱元璋夺取濠州又更名临濠府,再更名中立府,最后更名凤阳府。府治迁往新城(今凤阳县府城镇),临淮则改为临淮县治。清末淮水淹没临淮城,临淮县并入凤阳县(府县同名),因靠近淮河,始称临淮关。建国初曾设临淮市,后并入凤阳县。
洪武二年(1369) ,朱元璋置凤阳卫于中都,洪武十一年(1378)置洪塘湖屯田守御千户所于临淮东北,一卫5600人。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这歌很有名,但是对于朱元璋并不公道。
朱元璋热爱家乡,期望家乡富裕新生。他曾经诏谕惠政:“今凤阳、临淮二县之民,虽不同我乡社,同钟离一邑之民……永不课征。” “永免凤阳、临淮二县税粮徭,宜榜谕其民,使知朕意”。据《凤阳新书》记载,朱元璋不只一次以皇帝的口气、乡亲的情愫对乡人说:你们在家乡,有福的去做父母官,无福的就给我看守陵墓,种田的不要你们交租税,年老的只管逍遥自在地吃酒。一年三百六十天,你们就唱着过吧 。
石良对朱元璋忠心耿耿,他干一行,爱一行,解甲归田后,在 “洪塘湖工程”中可谓战功赫赫。请看——
洪武七年(1374)年,石良新造“洪塘湖堤” 。这项工程有多大?石良说得清清楚楚:“南至白消园狠毒塘,北至朱家庄,计一十五里。当年十月内,新开南北二处沟道,阔二丈,各计一十五里,引水浇灌禾苗”——全长45里,比宿松的石良河还长!而且是新修一个农业水利工程——“引水浇灌禾苗”的工程 !
洪武八年,石良挑筑“上泼塘”,计长三百丈;又挑筑“下泼塘”,计长三百丈。修大路,南至“扶桥”,北至“园子里”,计长四十里。——两口塘,共长600丈;一条路,计长四十里!石良在这里造福人民。
洪武九年,石良在一个地名叫“仓园基”的前面新开一条沟道直至东营的泼塘,计十里。修理道路抵“独胜墩”,计十五里,阔一丈五尺。
洪武十年,石良自“狠毒塘”东牙新开沟道,直至“柳沟”,计五里。修理道路,阔一丈五尺,南至“八里州”,北至“皇墩庙”抵筑台,计四十里。十月,督军于地名叫“乌龟子宅”的地方新建圩塍,计一千二十丈。
好了。从这里我们清楚地知道,石良自洪武七年至洪武十年,带领部队兴修水利,修筑道路,在什么地方,什么工程,多大,多长,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写到这里不禁想,什么时候到洪塘湖走一走,看看石良修建的工程如今是否还在?当地人民是否饮水思源,知道是当时一个叫石良的宿松人修建的?
实事求是地说,朱元璋还是很一个开明的皇帝,他赏罚分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升授石良武节将军世袭诰命一道,管军正千户。
洪武十一年二月二十一日,考虑到石良67岁,安庆府宿松县人。辛丑年九江附,壬寅年授统兵元帅,甲辰年除英武卫正千户,授流军职事。洪武四年调洪塘湖千户所,十年六月钦与世袭诰命考功监令郭传、丞李永。武节将军、洪塘湖屯田千户所管军正千户,石良奉。
制曰: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必资武威以安黔黎,未尝专修文而不演武。朕特仿古制,设武职以卫治功。受斯任者,必忠以立身,仁以抚众,智以察微,防奸御侮,机无暇时。能此则荣及前人,福延后嗣,而身家永昌,敬之勿怠。宝(见道光《宿松县志》354页“诰敕”)
洪武十二年,石良仍然在本屯修理各处沟渠。
洪武十四年(1381年),石良积劳成疾,患脚疾(一说患风疾),是战斗负伤还是痛风?不得而知。令大儿子石镜接替,二月十一日到任,仍授本所正千户。这年他62岁。
洪武十五年(1382)二月,钦差石良前往云南乌撒监修驿路,至洪武十六年(1383年)四月十五日回还复命。这年他63周岁,在那个年代算是老人,仍然前往千里之外的云南乌撒监修驿路,看见朱元璋对石良非常信任。回来后,朱元璋奖石良“钦蒙赏钞一百五十贯,绿绫丝缎子一匹” ,东西虽然不多,但是“钦蒙赏”——皇帝赏赐意义非常重大。石良是带病回到任所的。他的大儿子石镜于本年四月内,钦依管领年幼军人赴京操练,就调府军左卫管军正千户,当年六月内钦授武德将军,世袭诰命一道,管军正千户。
准确的说,石良是洪武十六年(1383年)十月十七日提请退休。“有男石镜为良年老,同侍卫指挥赵琮等官,启准本卫指挥佥事徐质,具本复启闻,良敬依还乡。”他42岁归顺朱元璋,64岁退休,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出生入死22年。
石良手中一共有三次任职资格证,他的孙子石润在《武平卫武德将军润袭职供状》中讲了朱元璋对石良的三次提拔:
“壬寅(1362年)攻湖广等处,十月除授统兵元帅”,当时尚在战争期间,“统兵元帅”可能是一个虚衔,而且 “兵”都是原来石良手下的宿松义勇,但是,有朱元璋的那次任命,石良就是朱元璋名正言顺的将领了,用现在的话说可以算工龄。
洪武二年(1369)授“武德将军”,这是从五品官衔,“管军正千户”是工资级别。
洪武十一年(1378),升授“武节将军”世袭诰命一道,正五品官衔,管军正千户,大约相当于今天正厅级。
     关于洪塘军屯,《亳州晚报》有一篇文章写了后来的事,题目叫《亳州石姓探密——军营演化来的村庄》,节选如下:
 1369年石良被明太祖朱元璋敕封为武德将军英武卫管军正千户,充任指挥,镇守亳州。1377年被封为武节将军,随后调驻到凤阳一带。而他的儿子石镜1381年来亳州世袭千户。  
石良镇守亳州达十数年之久,他的部队大都驻守在亳州城东涡河东岸,即今天的谯东镇石大营一带。  
根据长期关注这一带历史的民俗学家李绍义分析,明朝初年,由于北方还不安定,明朝中央在军事上对北方的防御很重视,而亳州又是凤阳的西北门户,所以派心腹大将驻守是很有必要的,而石大营一带距亳州城有十来里路,军队驻扎在这里可以随时支援城里,防御来自北方的敌人。  
石良的长子石镜来亳世袭千户,就在当时的驻地安了家,其子孙后来也都定居在那里,由于地处涡河弯曲部,所以就叫涡曲村。据后来出土的墓碑记载,涡曲村在清朝初年时也有军队驻扎,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改称为石大营。 
石良子孙世袭千户至石洪时,石洪年老多病由儿子石彬替职,石彬因军功官升本卫指挥佥事(正四品),后在明代宗景泰初调亳州武平卫。 
(2013.9.27)(2018/4/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8-4-16 16:36

宿松龙湖 7#

2018-4-16 16:36

七、田园宰相
石良是洪武十六年(1383年)十月十七日提请退休报告的,但是石良真正回家是洪武十九年(1385年),或许相当于现在退休留用吧。
“少小离家老大回” 。当年走出石家寨石良只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再回宿松,则是堂堂世袭武节将军、英武卫管军正千户,相当于今天正厅级干部,一个军分区司令员离休,名副其实衣锦还乡。
然而,宿松民间称呼石良不是“世袭武节将军”、“英武卫管军正千户”,而是妇孺皆知的 “田园宰相”。
有道是无风不起浪,“田园宰相”事出有因。
前面说过,1363年朱元璋被陈友琼围困于鄱阳湖,弹尽粮绝之际,他派俞通海来宿松向石良求援,传出“谁送粮,封宰相”的口谕。自古 “搬兵如救火”,关乎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朱元璋肯定说过“谁送粮,封宰相”的话,不然,谁敢假传圣旨?有道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石良带人日夜不停开挖出一条三十余里的新沟,率部卒把粮草运送到朱元璋军中。俗话说,“人不为利,谁肯早起” ,石良可能明明就是冲着“封宰相”的高官厚禄而豁出命来的 !事实上朱元璋得救后,当时也跟石良煞有介事地许诺待江山定下之后再晋升相位。只是后来朱元璋没有兑现当初的承诺而已。古往今来,“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出身卑贱的朱元璋早年曾经是流氓无赖一个,什么事情做不出来?他心知肚明,谁敢跟皇帝争辩不成?何况,那时朱元璋自己做皇帝都八字不见一撇呢!一直到石良退休了,告别之时,朱元璋想起当年许封相位的诺言,这位还算讲诚信的皇帝忽然良心发现,于是多给赏银,嘱石良返故里后营造相府,做个“田园宰相”。
这就是民间流传“田园宰相”的由来。
因为有皇帝的金口玉言,石良回到故里后,四处遍请高地仙选择风水宝地,终于在离老家石家寨不远的地方,选择一块北边是平缓的山坡,东南是沃野千里,而且面临烟波浩渺的“大官湖”——石良非常喜欢这名字。这是一个背山面水,背风向阳难得的好地方。
石良在这里大兴土木,营造了一进七重的宰相府(有人说是一进九重)。宰相官厅雄伟气派、富丽堂皇。四周围起高高的护城墙,东头是几百亩的“操兵场” 。石良带回来的一些兵马,农忙时屯田,闲时操练。宰相府前挖了一口大大的“鹅塘”,“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鹅”。何等繁华热闹!塘下是一望无际的良田,石良称之为“积谷仓” 。“鹅塘”上头还有“洗马池”,上边是石桥。宰相府前一箭之地的一个高坡叫“灯台”,即烽火台。
一时间,这里宝马香车络绎不绝,宾客盈门,人欢马叫。迎来送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那种繁华,那份荣耀,早已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风光不再。只可惜诸多建筑均毁于清朝太平军。但是宰相官厅一直到文化大革命以前还在,只是已经破旧不堪,再没有昔日的辉煌。宿松图书馆馆长雷鸣先生曾经拍下一副珍贵的照片。
石良为宰相府写了两幅楹联,其一:“俎豆甲兵千世业  江湖廊庙一般心” ,用以抒发作者一生的功业与情怀。自古“功高莫过救驾”,石良念念不忘为解朱元璋鄱阳之围搬救兵这件事。雪里送炭运粮草,身经百战,九死一生却不居功自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其二:“祖德千年崇礼乐   家风百世擅箕裘” , 他告诫后辈要学文习武,遵纪守法,让美德家风代代相传。
宰相官厅落成后,石良 “种桑麻于绿野、练拳腿于清晨。教子孙:花前月下舞刀剑,天明寒窗诵五经;惜百姓、抚黎民,对酒吟咏鸡唱早,挥毫落墨近黄昏。”
据说宰相府建成后,出入相府练文习武者络绎不绝。一时流言四起,有人向朱元璋告密:“石良建相府、屯兵种田操练,意欲反乎?”朝廷派人下来暗访,当看到 “俎豆甲兵千世业,江湖廊庙一般心” 回去告诉朱元璋这幅对联内容时,皇帝龙颜大悦,明白了石良对朝廷的忠诚,朝野上下个个称赞。
对石氏家族而言,石良最大功绩是主修《石氏族谱》。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石良不忘派人去江西老家祭祖。元至正辛卯(1351年)他派正言、启明等人去江西菱田扫墓,“搜其旧牒,孝厥先图” 。当地一位宗人石英三,名杰,号辉山的县尉写了一首诗,《参谱 赠 别》:
元至正辛卯(1351年),县尉、乐平宗人英三公杰,号辉山
诗礼传家二百年,舒饶尚喜子孙贤。远参旧谱来千里,敬扫先茔慰九泉。
送别满斟桑落酒,催归急掉楚江船。过庭犹道江南好,乔木连荫正蔚然。
明洪武丙寅(1386年)石良主修族谱,并作《始修 族 谱 序 赞》 :
历周大姓,由碏仕卫。勋烈忠纯,赐其姓氏。万石汉朝,三公晋世。
唐室处士,英风显著。宋邦元勋,守信柱石。厥孙中吉,饶阳刺史。
徂徕翰林,云仍科第。又历四世,菱田祖始。再称四叶,松滋开基。
遥遥华胄,派衍宗枝。文科武职,代有缙绅。杰出名良,赫赫厥声。
天资果勇,知略老成。义旗攸建,保障居民。谋等三杰,奇计过陈。
万骑千麾,伏归辇毂。圣眷极隆,高爵厚禄。敕授元帅,屡承恩渥。
爵赏褒封,分符锡玉。丰姿挺拨,号曰松顔。不凋节概,霜雪莫干。
子能继武,复克修文。清英和刚,四俊誉闻。文章华国,英气拂云。
庆衍后来,百枝千叶。世代褒封,勋光叠叠。醇德殷积,甲于乡邑。
寿福骈臻,凤麟秀异。玉树芝兰,庭阶森立。世世昌荣,绳绳相继。
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四月二十九日,石良因偶感风寒而病逝于家中,时年七十有五岁。儿孙们把他埋葬于杜溪虎形地,经请示朝廷后,将当年敕封的诰命刻成铭文碑记安放在石良墓的后方。这既可流芳百世,又可弘扬族祖的功绩,光耀门庭。于是宰相屋里又有了圣旨碑、宰相墓。
1983年宿松县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公布我县第一批、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及范围的通告》,石良墓和诰敕碑赫然在列——“石良墓和诰敕碑,位于新安公社杜溪大队石宰相屋后。石良,为明洪武敕封武德、武节将军。保护范围:墓及诰敕碑环周五米内。”
2012年4月14日,石良墓成为安庆市人民政府公布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我自2009年清明起,先后五次来宰相屋祭祖。一条沙石大路(现在是水泥路)直通向村子南边的“宰相墓”。墓地很大,全部用水泥围起,共三层。第一层为大圆圈,后边几棵大柏树,夹杂着一些花草;第二层是拜席,两边是一对威风凛凛的大石狮;第三层为主墓,砌成一米多高的围墙,顶部散放着鲜花,高耸而气派,显示“宰相墓” 的威严。正中一块大碑,上书“三世祖良公墓” 远远可见 ,大方气派,庄严肃穆。右边竖立一块宿松县人民政府的石碑,介绍 “宰相墓” 是宿松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地后边是“御碑亭” ,亭子不大,但很气派。
屋里一位老人把我们引到“宰相府”官厅。残垣断壁,当年风光不再,老人指着地下尚存的大块青砖,说这就是当年官厅的唯一物证。我站在“宰相府”正堂屋前,前面是水库一般大的水塘,“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这肯定是宰相公的手笔,不然谁有此财力,有此气概,为子孙修造生生不息的偌大水利工程?宰相府面对东南方向,背后一片废墟。历史轮回,大地作证。遥想当年一进九幢官厅何等繁华,何等显赫!感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屋东有百十来亩面积的“操兵场”,三世祖晚年在此打造兵器,操练兵马,保境安民。宰相屋人说这里曾经挖出大量铁石。宰相府面朝南,前面有两块“上马石” ,两米长,一尺来宽,七寸厚薄。前面是70亩面积的大塘,曰“鹅塘” ,当年是三世祖手下兵将修筑建的。鹅塘下是大片良田,称“积谷仓”。鹅塘前面一个高坡叫“灯台”,即烽火台。还有“洗马池”,上边有桥。
宰相府共一进七重,文革前尚有两重,里面雕梁画栋犹存,宰相公画像尚在。第一重门楼离鹅塘不远,红砂石几年前还在。最后一重是大集体时的生产队屋。中间偌大的开阔地带全部是散砖断石,几百年来宰相屋的人不敢在此做屋,据说做屋也做不稳,或家中诸事不顺。
我一个人在宰相府前徘徊,无限感慨。乱世英雄起四方。石良骨子里流淌着一世祖果敢无畏的英雄血统,具有刚毅决然的气质,他敢做敢为,匹马单枪,揭竿而起,保境安民,保家卫国,建功立业。“俎豆甲兵千载业,江湖廊庙一般心” ,是他一生真实写照,表现了他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高风亮节。
我来到宰相府的残垣断壁前,一个叫石寿安的老人一直指向前方,说,那里有“杜溪桥”。——为什么叫杜溪,看来是有典故的,可能与三世祖有关。可惜我没时间打听。老人1930年生人,83岁,身体棒极了。按辈分我叫他曾祖父,我跟他开玩笑说,这“鹅塘”水特别养人,老人家就是喝了这里水身体才好的,这里水应该有我们的一份。他在他家门口引我看了宰相府一个“门搭脑石” ,石雕完好,我说,这是文物,要好好保护。他在引我看了经魁门,门前“八字”砖墙还在,让人明白什么是 “衙门八字开”,为什么我们叫“衙户石”。他说,宰相府两栋,一栋七重,一栋九重。老人家离宰相府不远,他说,以前下雨天,穿布鞋可以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湿鞋。解放前后,全屋70多户,全部姓石。他还记得小时候祭祖时,宰相府黑压压的跪着全屋男人,墙上挂着四排半身的祖宗画像,可惜文化大革命后丢失了。
我要了他的电话,他是宰相屋的活化石。
(2013.9.30)2018/4/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dmin 发表于 2018-4-16 18:18

admin 8#

2018-4-16 18:18

五湖四海的朋友们,欢迎大家加入宿松世纪网!有你们的支持,相信我们会做得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8-4-17 08:55

宿松龙湖 9#

2018-4-17 08:55


谢谢支持!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8-4-17 09:33

宿松龙湖 10#

2018-4-17 09:33

8、诰敕丰碑
御碑亭在石良墓后面。一个六角六柱的木质结构亭子,上面盖着硫璃瓦,四周建有护亭墙,亦作诗词匾廊。“御碑亭”四周都是当代的人题咏。进门醒目处有石良公亲撰的一幅名联:
俎豆甲兵千载业    江湖廊庙一般心。
所作之诗词精制成匾额挂于墙之上,文采风流、各有千秋。圣旨碑嵌在中间,碑顶双龙盘旋,上面是双龙拱日图案,碑身除“圣旨”碑头和碑框,高1.8米、宽0.9米、厚0.1米。这就是“洪武诰敕碑”,碑文为阴刻,共13行192个字,繁体字且无标点符号,碑文曰
“明总兵元帅石良进秩
诰命囗囗

天承运
皇帝制曰:安邦拓境,在蓄将才;叙爵赏功,在伸朝典。石良天资果勇,智略老成。盖自宿松仗义之初,能遏众寇,使一方无警,民庶咸安。当是时也,群雄并起,汝未尝轻于服从。及予大业已定,汝乃籍其人民,率其士伍以归于我,可谓知天运而识时务者矣!由是道通于蕲春,引兵于黄冈,直抵阳罗,夹攻湖广,西征之日,汝有助焉。至于同安舒城之捷,报国之心,尤为可纪,宜升卫校,用酬乃勋,尚勉后图,以期远业,可武德将军、英武卫管军正千户。宜令,石良准此。

洪武二年二月”
原宿松县文化馆长陈洁先生有一篇《《明统兵元帅石良进秩》圣旨碑考释》。文章说: “此碑为研究明代历史人物提供了实物资料,在全国也不多见,显得弥足珍贵。”他还说:“碑首双龙戏珠祥云图案雕刻手法,明显能看出是明代早期的风格。”“如果得不到皇上的允准,这种云龙纹浮雕是不准雕刻的。再者,碑上的阴刻铭文字迹端庄遒劲,行文也非常的规范严谨,凡遇到 ‘天’、‘ 皇’、‘ 国’字,都必须另起一行作为开篇字,这是符合封建社会礼教,尤其是圣旨书写方式的。”
安庆府康熙志,也全文载录了这道圣旨。道光《宿松县志》沿袭了明弘治七年的县志,该第五卷也有这样记载:“明武节将军前统兵元帅石良墓在杜溪,墓后有洪武诰敕碑”” ,二十卷354页载录了 “封石良敕”的圣旨全文。这说明此碑在明代早期就存在。
经历600余年的风雨战乱,当地石族后人都竭力予以保护,才幸免损害。文化大革命时,当地群众将此碑埋入地下,才躲过一场浩劫。
陈洁先生还对圣旨碑文进行了释读。
明、清两朝的圣旨基本上分为“敕命”和“诰命”。一般封五品以下的官员称为“敕命”,五品以上的官员称为“诰命”。“明统兵元帅石良进秩”碑是“诰命一道”。这就证实石良的确为五品以上的官衔。
“奉天承运”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上说:“受命于天,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亦视天如父,奉天以孝道也。”这就是“奉天”的来源。至于“承运”,是根据邹衍的“五德始终说”而来,邹夫子认为五行相生五克,五行又配之五德,每一个朝代表其中一德。如黄帝尚土德,夏尚木德,殷尚金德,周尚火德。五德循环往复,朝代便兴亡绝续。“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奉上天之命而承世运之道的皇帝下诏书说”。
我想作几两点说明。
第一,这是由朱元璋亲自拟稿的一道圣旨。
其一、圣旨开头用 “制曰”,而不用“昭曰”。一般“诏曰”是皇帝口述,舔笔御士代写;“制曰”则是由皇帝亲自拟稿,再由庶吉士撰文。封石良为武德将军,用的是“制曰”,说明这道圣旨是由朱元璋亲自拟稿的。
其二、敕封石良的圣旨最后用“准此”而不是 “钦此”。“钦此”是皇家专用名词,意思是到此结束。“钦此”并不是圣旨的内容只说明是皇上亲定的,如果皇帝当面下旨,就没有“钦此”二字,如果钦差宣旨时必须加上“钦此”两个字。当时明王朝刚刚建立,太祖朱元璋对石良这位战将为建立大明王朝所立的战功了如指掌,写起圣旨来如数家珍,提笔一气而就,封一个武将,落个“准此”是笔随心出。
其三、圣旨的内容对石良功绩一目了然,娓娓道来,文笔朴实,没有文人晦涩拗口的呆板文风。“群雄并起”既指红巾军起义的刘福通、徐寿辉、彭莹玉、陈友谅,也包括他自己,其他人不敢用“雄” ,而称之为“寇” 。
另外还有,“归于我”,用“我”不用“朕”,御士也好,庶吉士也好,他们都只敢规规矩矩行文,不能似朱元璋这般洒脱,信马由缰,一气呵成。石良是较早归顺朱元璋的安徽老乡,朱元璋对石良一直赞赏有加,几度敕封石良。这道圣旨,说明朱元璋认定石良是一位有德有节难得的将才,同时也是一位忠义有为的贤臣。
第二,为什么《明史》对石良只字未提?有人说是石良的官衔低(五品以上)不能入史,有人说是明太祖朱元璋生性多疑,还有人说是撰史者无意遗漏。在我看来最主要原因恰恰是因为1363年鄱阳湖送粮“谁送粮,封宰相”的口喻。这段历史,怎么写?实写,说明皇帝言而无信;虚写,石良一生丰功伟绩便一笔抹杀。不写,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反而两边都不得罪,无声胜有声。史家深思熟虑,高明圆滑,不得不令人钦佩。
明代诗人杨几有《过宰相塘述怀》诗写道:“将军铁骑去何时?自有宗孙祭酒卮。万古功名麟阁在,先朝姓字简书垂。山村孤冢苹蘩到,华表千年鸟雀悲。荆棘铜驼时事改,行人犹说相公碑。”(这首诗在《石氏族谱》中题目是《清明过石将军墓》,并且附有“墓在杜溪,人呼宰相坟,刻诗在”等字。)
(2013.10.5)2018/4/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版主
:
306678504@qq.com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0

帖子0

积分0

图文推荐

  • 宿松新世纪论坛公益协会程岭联络站开展“庆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为弘扬劳动精

  • 宿松县柳溪初中八〇届毕业40周年首聚

    宿松县柳溪初级中学(入学时名宿松县枫驿初级中学)

  •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他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他——洪岭初中开展防溺水系

  • 他任安徽中医药高专党委书记,籍贯宿松

    日前,安徽省委决定,陈海俊同志任安徽中医药

  • 新派龙婚纱摄影为龙跃社区50岁以上夫妻免费

    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新派龍婚纱摄影联合宿松公

  • 发布新帖

  • 在线客服

  • 客服微信

  • 客户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