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石氏】 十一、“田园宰相”石良传略 石普水 石良在宿松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他的生平事迹一直广为流传。但是很多文章都是人云亦云,一些重要内容则寥寥几笔带过,连石氏族谱也语焉不详。多年来,我一直留心石良的相关资料,但是很少看到值得推敲的系统的货真价实的文章。 于是我不自量力,想对石氏三世祖石良做一个全方位的叙述,抛砖引玉,以期得到方家的指教。 一、生平事迹 1990年版《宿松县志》卷二十五“人物”上对石良做了专题介绍。 石良(1319——1394),字松颜,本县新安乡杜溪村人,系南宋都统辖石兴宗的后裔。幼习兵书,晓畅大义,元末群雄崛起,石良在乡招集义勇,筑城设寨,屯田养兵,以保境安民为己任。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明太祖率兵攻克江洲,良率宿松户籍及所属义勇,赴九江归顺,太祖甚喜,即授良为统兵元帅,留镇宿松。次年,朱元璋被陈友谅围困在鄱阳湖,一时粮草断绝,派俞通海来松向石良求援,传出“谁送粮,封宰相”的口谕。良满口应承,随即派船运粮,亲率部卒三千,连夜开挖一条长达三十余里的新沟,直通前江,把粮草运到明军手里。太祖得救,重赏石良,许待江山定下后,再晋升相位。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朱元璋又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谅战船被烧,败出湖口,至泾江,石良率兵伏击,陈友谅中流矢而死。陈军败逃武昌,不久,良奉命带兵直捣湖广,冲锋陷阵,战无不克,获得了西征胜利,全歼陈友谅军残部,立了大功。此后,他又在策应同安、舒城诸战役中,节节奏捷,成为战功显赫的名将。 明洪武二年(1369年),太祖亲下诰命,敕封石良为武德将军,镇守亳州。十年(1377年)又封为武节将军,屯军中都重镇洪塘湖,直属中军都督府统辖,足见太祖对他的倚重。十九年(1386年),国家平定,朝廷大罢功臣,石良告退。太祖忆起许封相位诰言,深感自疚,乃嘱返里营造相府,做个田园宰相,安度晚年。就这样,良还乡后,营造了一进九重的宰相官厅,石宰相屋因此而得名。 洪武二十七年(1393年)四月二十九日,石良在家病逝,享年75年,葬于杜溪虎形地,墓旁有丰碑高耸,斑斑敕文,展现了他开创洪武帝业的功勋。 2008年6月7日《安庆日报·宿松周刊》发表了我的文章,对石良做了简单介绍。 石良(1319年——1394年),安徽省宿松县九姑乡杜溪人,祖父石兴宗是个很有个性的军人,以“勇且贤”被安抚张公辟为都总辖,后因政见不合而辞官隐居。受祖父影响,石良“幼习兵书,畅晓大义”。在元未兵荒马乱的动荡年代,石良以保境安民为己任,招慕义勇,屯田养兵,筑墙设塞,保护一方平安,深得四乡民众拥戴。 1361年,朱元璋率兵攻克江洲,石良率宿松义勇赴九江支援朱元璋,被授以统兵元帅而留镇宿松。1363年,朱元璋被陈友琼围困于鄱阳湖弹尽粮绝,派俞通海来宿松向石良求援,传出“谁送粮,封宰相”的口谕。石良随即带人日夜不停开挖一条三十余里的新沟,派船运粮由龙湖直通前江,率部卒三千把粮草运送到明军手中。朱元璋得救,重赏石良,许诺待江山定下之后再晋升相位。 不久,朱元璋又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石良率兵伏击,陈友谅中流矢而死,其部败退武昌。石良率部直捣湖广,全歼陈友谅残部。后在策应安庆、舒城诸役中均冲锋陷阵,成为赫赫战功的一代名将。 在权谋时代,明太祖没有兑现当初的承诺。洪武二年(1639年),太祖亲下诰命,敕封石良为武德将军,充任指挥,镇守毫州。1376年封武节将军,屯军中都重镇洪塘湖——朱元璋的老家凤阳,直属中军都督府统辖,足见朱元璋对其倚重。洪武十九年(1385年),石良告退,太祖忆起当年许封相位的诺言,这位还算讲诚信的皇帝似乎忽然良心发现,乃多给赏银,嘱石良返故里后营造相府,做个“田园宰相”,安度晚年。 石良回乡后,大兴土木,真的营造了一进七重的宰相府,石宰相屋因此得名。 1394年4月29日,石良病逝于家中,享年75岁,葬于杜溪虎形地。墓后有御碑亭,刻有明太祖朱元璋的圣旨,斑斑敕文记下他忠君卫国的不朽功勋。有人在他的墓旁刻下一副对联:“百战功垂洪武业 千秋勋在相公碑” ,这是对这位“田园宰相”的最好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