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石氏】十六篇:石良的四个儿子 石良四个儿子,镜、钺、锜、鏻。 长子石镜,字仲清,(石良那一辈“仁”字排行,他叫仁八公,他的儿子一辈义字排行,称“行义十一”。)生于元至正甲午(1354年),明洪武十四年(1381),袭正千户职,十七年(1384)调临安卫,赴任途中遇害,客死他乡。年仅三十岁。 《石氏族谱》介绍他:义十一公,讳镜,号仲清,为仁八公长子。勇而有谋,文武备材。洪武十有四年,袭父洪塘湖千户职,调府军左卫管军正千户,钦授武德将军世袭。寻调临安守御,行至泸州,遇奸被害。未获大用。上悯惜之。素好吟咏,诗文颇多,无传。 石良公是一个武官,留下来的仅仅只有两幅对联,他的大儿子却是 “文武备材”,而且“素好吟咏,诗文颇多,无传。”《族谱》留下了两首诗。 其一:《寄 乡》明武德将军 镜 “圣代衣冠列网罗,祥麟瑞凤果如何。攀鳞未遂青云志,对酒常联白雪歌。 枫陛荣承恩似海,萱堂还忆泪悬河。故乡遥望一千里,欲问平安无雁过。” 其二:《辞亲之临安》 “长子今年方八岁,幼儿襁褓在他乡。我今万里临安去,赖有吾翁教义方。” 这首诗是绝笔诗。他就是在赴“临安守御,行至泸州,遇奸被害”。 天不留英才!可惜。 石镜有两个儿子。就是诗中说的“长子今年方八岁,幼儿襁褓在他乡” ,后来他们也都英年早逝。立胞弟我们钺祖的大儿子石洪为嗣,世袭武德将军、洪塘湖正千户职。现在亳州石姓都是石洪的后裔。 有一篇文章《亳州石姓探密——军营演化来的村庄》,专门写了关于洪塘军屯后来的事节选如下: 1369年石良被明太祖朱元璋敕封为武德将军英武卫管军正千户,充任指挥,镇守亳州。1377年被封为武节将军,随后调驻到凤阳一带。而他的儿子石镜1381年来亳州世袭千户。 石良镇守亳州达十数年之久,他的部队大都驻守在亳州城东涡河东岸,即今天的谯东镇石大营一带。 根据长期关注这一带历史的民俗学家李绍义分析,明朝初年,由于北方还不安定,明朝中央在军事上对北方的防御很重视,而亳州又是凤阳的西北门户,所以派心腹大将驻守是很有必要的,而石大营一带距亳州城有十来里路,军队驻扎在这里可以随时支援城里,防御来自北方的敌人。 石良的长子石镜来亳世袭千户,就在当时的驻地安了家,其子孙后来也都定居在那里,由于地处涡河弯曲部,所以就叫涡曲村。据后来出土的墓碑记载,涡曲村在清朝初年时也有军队驻扎,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改称为石大营。 石良子孙世袭千户至石洪时,石洪年老多病由儿子石彬替职,石彬因军功官升本卫指挥佥事,后在明代宗景泰初调亳州武平卫。 石良子孙世袭千户至石洪时,石洪年老多病由儿子石彬替职,石彬因军功官升本卫指挥佥事,后在明代宗景泰初调亳州武平卫。
清朝乾隆年间,石家出了一个叫石国璇的,通经史,善文章,又教子有方,石国璇有个儿子叫石文印,在仕途小有成就。
清道光年间,石家又出了两个武举。
民国时期,石大营出了一位能文能武的人物,叫石兴坦。由于个人的影响力,石兴坦被任命为民团团长。他思想开通,体恤民情,在他当民团团长的二十多年间,为了父老乡亲,多次带领亲族打击土匪,抗击日本侵略者,其家庭先后有三人为剿匪和抗战献身。
(2009-11-25《亳州晚报》作者:马明亚) (2) 石良的二儿子叫钺,字仲英,在他们一辈兄弟中排行十五。生于元顺帝至正丙申(1356年)九月初九日午时,卒于明建文三年(1401)十月初一日未时,葬县城北关外,地名大山深沟岭,又名城门冲,地形飞凤,寅山申向兼艮坤。“城门冲”就是现在宿松山水公园西北边山坡的松树林。坟墓已经找不到了。二零一一年清明节后裔捐资重建墓立碑于妣操氏墓东,与子济、孙桓合墓,居东。 妣陈氏,子三:洪、洞、汉。以长子洪承胞兄镜为嗣,袭侄温职,居武平。继妣操氏,生于元顺帝至正丙午(1366)三月初三日子时,卒于明英宗正统丙辰(1436)五月十五日巳时。葬义乡龙舟村屋后岭头上,向南,地形风吹罗带,于二零零八年清明节建墓树碑。子二:湶、济。女一,适张惠。 《仲英 公传》说我们这位钺祖,“素禀刚烈,倜傥仗义,古豪杰风”。更加难得的是他光明磊落,正直无私。“洪武中,起送赴京拟袭兄职,到部自陈,兄有亲男润,请俟其年壮承袭;朝有世及之恩,臣无越次之罪。许之,喜曰:吾他日可见兄于地下矣,遂归。”他的大哥死了,他接替理所当然,何况是接替“武平卫正千户”、“武德将军”,一步登天、平步青云啊!这到口的肥肉我们的祖宗硬是吐出来,让给侄子“润”“请俟其年壮承袭” ! 后来他的两个侄子先后死了,他的大儿子洪才袭职。 一篇千古佳话! 钺祖四个儿子。大儿子洪袭温职。洪祖居亳州,葬任所。妻子刘氏也葬同夫墓。三个女儿分别都嫁给同事都是将军,终于成为亳州人。 《启宽公传》说:“精明果锐,而济以醇朴。善韬略,精操练。” “莅政勤慎廉明,凡有征讨,戎阵明肃,与士卒同甘苦,众皆踊跃,所向无敌。”“尝扈从文皇北靖沙漠有功,归,钦赐甚厚。” (2)洞:钺次子,字启明,行礼四,号乐善处士,有传。生于明洪武戊辰(1388)正月初二日辰时,卒于明正统丁卯(1447)八月二十四日亥时,葬太子庙隔岭后冲,地名寒牛不出栏,丑山未向,有碑。妣江氏,生于明洪武丙寅(1386)十月,卒于明景泰甲戌(1454)七月初四日巳时,葬同夫墓,居左。子五:栋、柱、材、朴、枋。侧室杨氏,生卒缺,葬同夫墓,居右。子一,梓。 《启明公传》说:“豪迈不羁,耻与世浮沉,亦不为险诐之行。”他有个性。“读书明物我,尝云:责己重以周,责人轻以约,此韩子强恕之学也,以之绳己,即以律人。故乡里被规诲而为善士者甚众,时人咸以彦方目之。” 汉、湶后来没有后代。 (5)济:钺幼子,字启惠,号尚古,行礼十。生于明建文庚辰(1400年)五月初一日子时,卒于明景泰乙亥(1455)四月初十日午时,葬西关外麻塔桥,亥山巳向。所谓“西关外麻塔桥” ,就是现在的城关中学所在地,遗憾的是坟墓已经找不到了。这是一个历史之谜!二零一一年清明节后裔捐资重建墓立碑于母操氏墓东,与父钺、子桓合墓,居中。妣方氏,葬同夫墓。子四:楷、杰、桓、兰。 我们这位济祖一岁父亲就死了,“公生甫周岁,公父即弃世。”是母亲操氏婆婆把他抚养成人。“稍长,公独奋然自克,不悦华靡,不作无益,老成笃实,如夙凛严训然。”这难能可贵。后来,家庭慢慢富裕了。“及家颇裕,轻财好义,又时分所有以周贫乏而不吝。” “显扬不遂,即聚经史为世业,非圣贤之书不存。故其后子孙多闻达者。” (引自《尚古公传》) 钺祖后代,族谱谓之“西街股”——或者,父子父子俩都埋葬在县城西边吧?不知道。 3、 锜,石良的第三个儿子,字仲和,号乐盘,行义二十四,为“万石长”。明洪武三年(1370年)九月二十九日辰时生,卒于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八月二十一日亥时,葬蛤蟆山,地形猛虎跳涧,甲庚向,有碑。周山原属标业,续公合贾远祀田,立有合议,四周山界载图考。娶员外胡思明女。葬南庙嘴罗家园。子五:淳、渠、浃、洽、滋。续娶望江檀氏,再娶郭氏,四娶赵氏。 《仲和公传》称赞他“厚重宽洪,敦行孝友。治家肃,驭众和”。曾经担任“万石长”,“以德化人,人咸感服,虽顽梗亦率教无违”。“时邑中李昭道,沈景行等贤良人材特用,而公不赴,为政于家,化暨枌榆,不轩冕而荣,不絺绣而贵”。 石锜大儿子名淳,字启华,号友古。生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五月二十七日卯时,明成化十一年(1475)二月二十九日卒,葬荆桥老墓右,就是二世祖坟墓右边。这位淳祖,一大功劳是 “重修族谱,著有家范”,有传。明天顺元年(1457),五世友古公53岁,那一年他主修《石氏族谱》,并撰谱序。娶刑部主事周氏女。明成化十六年正月十五日卒,葬同夫穴。第二是生了五个儿子子:枳、椿、桧、棠、垏。女二,长适邓知县李子乐,次适太湖文浩。而且他们都人丁兴旺,十四修人丁统计,椿3977人,桧3219人,棠3675人,棣461人,都是他的子孙。 4、 石良的小儿子叫鏻,字仲刚,行义二十五。生于明洪武五年(1372)十月初二日未时,卒于明宣德六年(1441)二月十五日丑时,葬杂湖嘴桦树峦,向西南。妣胡氏,生卒缺。子三:润、滢、深。侧室万氏,子四:又侧室汪氏,子一。 《仲刚公传》说他“智虑超人,勇于为义。”“律身治家,皆循礼度。”“少经乱离,卓然有志济时。隐居林泉,唯以经史课子弟外,画农桑池潴之利以制用焉。优游衡门,盛世之逸民也。”
一个盛世之逸民! (2016.6.2.)(草稿)2018/4/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