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总要有点儿讲究,尊重历史面对现实,说话才有点味儿。
带有格子的出土碑文:“诰授奉直大夫 内阁中书石公洊菴胞兄改葬 續 前誌所载者 兹不赘 夫葬者藏也” 同时出土的小字碑文:“诰授奉直大夫甲子举人内阁中书加四级石君洊菴□□ 君讳长裀字孚中号洊菴姓石氏余弟志夫比参舆天地” 两篇碑文都是用“洊菴”,而不是“荐庵”。 洊jiàn菴ān,发音也是荐庵的发音,但有着避而远之的故事。 菴的解释“古同庵”, 洊的解释“古同荐”。 那么石长裀号洊菴,是不是可以写号荐庵呢? 说可以也可以,说不可以还真有些差别。
请听我说。 这里就有一个考试舞弊案,挂在清初头条。问题很严重,即使荐庵一词再怎么吉祥,作为诗书之家的石葆元公后人石长祐的作文,断然不敢造次用“号荐庵”的。清朝的《石谱》也不会用“号荐庵”的。
【顺治十四年顺天乡试舞弊案·历史简介】 顺治十四年顺天乡试,主考官为庶子曹本荣,副考官为中允宋之绳,房考官为大理寺评事李振邺、张我朴及行人郭濬等十四人。李振邺、张我朴等人轻浮孟浪,欲借这次乡试结交权贵,树立私党,因此受人嘱托甚众。但是,名额有限,遂关门推敲,爵高者必录,爵高而党羽少者则摈之;财丰者必录,财丰而名非夙著者又摈之。由于名额分配不公,互相攻奸,以致事发。顺治帝闻知,龙颜大怒,将李振邺、张我朴、陆贻吉、项绍芬以及举人田耜、邬作霖立斩,家产没籍,以充公用。父母兄弟妻子俱流徙关外。主考曹本荣、宋之绳失察,交吏部议处,降五级调用。而举人王树德、孙旸等24人,本议处斩,顺治帝于心不忍,遂从宽免死,当街责打四十棍,流徙关外尚阳堡。 清朝官员犯罪流放三个荒蛮之所,一是今黑龙江宁安的宁古塔,二是卜魁,即现在的齐齐哈尔,三就是尚阳堡。尚阳堡在现在铁岭开原东边四十里处。
顺天乡试舞弊案,其中讲到孙旸。一个江苏佬孙旸,举人流放到大东北是什么滋味? 孙旸,(1626--1701)字寅仲,一字赤崖,自号荐庵清初学者、书法家。江南常熟(今属江苏)人。顺治十四年举人,因科场作弊案遭株连,谪戍尚羊堡多年,晚年居苏州,流连诗酒,著有《荐庵集》。
你知道顺治皇帝是怎么恨孙旸吗? 顺治帝殿试考生,亲阅孙曙卷。见他敢于直抒己见,针刺时弊,尤其对“克宽克仁,止孝止慈”之论倍加赞赏。 拆开弥封一看,籍贯等如去年因顺天乡试作弊而流放关外的孙旸。顺治帝顿生狐疑,遂立遣大学士王熙,从速面询孙曙。 并对王熙讲,只要孙曙与孙旸不是一家人,便点他为状元。 王熙与孙曙私交颇深,明知孙旸乃孙曙之弟,亦不言明,而是趁机找孙曙商讨对策。 他见到孙曙后,将皇帝欲点他为状元,但又疑他与孙旸一家的事,告诉了孙曙。 最后对他说:“现在情况明摆着,升天沉渊,决于一言,就看你的态度了。如果你否认孙旸是你的弟弟,状元肯定属于你。” 孙曙道:“祸福乃命中之数,决不可以欺君卖弟。” 原来孙旸正是孙曙的亲弟弟。 王熙再三规劝不成,遂策马告辞。途中深为好友惋惜,于是又返回,复问:“你真的绝不后悔吗?” 孙曙答道:“至死不悔!” 王熙回宫,顺治帝正秉烛以待,王熙只得如实秉报。顺治帝听后大悦,认为孙曙品行可嘉,忠不欺君,义不卖弟,忠信可贵,遂点为状元。 孙曙中状元后,投翰林院修撰,顺治帝很器重他,多次垂询政事,他对答如流,又任命他为礼部考官,恩宠有加,遂改名孙承恩。仅授职一年,死于伤寒。
在顺治眼里,孙曙如果是孙旸的哥哥,即便再有才些,也不会用他。 只因——忠不欺君,义不卖弟,遂点为状元。 臣僚们,无一不避讳“荐庵”二字。谁还念念不忘,被顺治痛斥了的“荐庵”,而把自己的名号,叫了“荐庵”呢? 韩非子《奸劫弑臣》曰:“夫严刑重罚者,民之所恶也,而国之所以治也”。
石姓后人,如果对石姓祖谱,还有点讲究。 我建议,保留石长祐的《石公洊菴胞兄改葬 續》“君讳长裀字孚中号洊菴”。 不要随便代用“号荐庵”, 否则,不但石姓先人会没有面子,后人,也将不知所以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