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乡镇 进入微博 微信抖音

宿松世纪网

读完下面的文章,您就知道宿松民歌的时代魅力了

[复制链接]

2018-5-26 06:49 35862 1

一浅白纱 发表于 2018-5-25 22:59 |阅读模式

一浅白纱 1#

2018-5-25 22:59

    2.jpg
     民歌是一个浩瀚的大海,每一个地方都有着自己引以为豪、流传久远的民歌。在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安徽宿松大地上,至今仍流传着数百首自过往朝代以来在民间口口相传的民歌,这些民歌因唱出了社会的发展变迁,唱出了人们的喜怒哀乐,还唱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备受一代代广大百姓的推崇和喜爱。《打铁歌》、《驾竹排》、《绣荷包》、《农家最爱丰收花》等一批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不仅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歌王”,而且被搬上了舞台、电视荧屏或编入教科书。2014年5月,宿松民歌被列入安徽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让热爱民歌的人们更加充满了对地域文化的自信,也让人们看到了新时代下民歌散发出的璀璨光芒。
集体的智慧
    “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嘎(家)打桠(夜)铁,桠(夜)铁打到正月正,我要回嘎(家)闹花灯……二郎河的姊妹多,不做松火(工作)板(常)唱歌;企到(站着)唱,脚又酸;坐到唱,几(嘴)又干……”这首《打铁歌》民谣在《宿松县志》里有记载,是宿松民歌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它流行的范围最广,跨度的时间最长,男女老少几乎人人会唱。
3.jpg

    “宿松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结晶,都是口口相传下来的,基本都是运用本地的方言来演唱,演唱的腔调主要有山歌、小调、号子等几类,山歌腔调又分为老麦腔、升佛腔;小调腔调则分为连厢调、十二时辰调、梳妆台等;现在,黄梅戏的一些唱腔还是来源于宿松民歌的腔调。”宿松县省级民歌传承人司国庆,对宿松民歌的特点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司国庆对宿松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从2000年开始,致力收集和研究散落在民间的宿松民歌。18年来,他跑遍了本县及周边县市的各个乡镇,共收集到400多首民歌,其中收集到在宿松本地流传的四个不同版本的《打铁歌》。
4.jpg


    “早在过去,《打铁歌》就流行于四川、湖北、江苏、安徽等地,流传到宿松之后,大致出现4个不同的版本,但以描写‘二郎河的姊妹多’的版本传唱的最为广泛,相传为本县清末采茶戏艺人方玉珍改编。”司国庆从书柜里取出4个厚厚的本子,里面密密麻麻地记录了他根据民歌艺人口述记录的歌词,他边指着记录的《打铁歌》歌词边向笔者介绍。
    《驾竹排》是宿松民歌中传播度最广、知名度最高的一首情歌,她的语言生动、曲调优美动听。虽它的具体起源时间已无法考证,但它凝聚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和心血。宿松县文化局退休干部殷耀林向笔者回忆起了收集、整理、改编《驾竹排》的整个过程。
    “郎在河里驾竹排,姐捏丝篮下河来;郎把篙子打姐水,姐把罗裙两撒开,爱玩的哥哥上岸来……”这是解放初期传唱在宿松民间的《驾竹排》歌词。
    “郎在河里驾竹排,妹拎菜篮下河来;脚步轻轻如燕舞,彩衣彩裙迎风摆,等我的哥哥上岸来……”这是宿松文化部门根据原词改编、便于传唱的《驾竹排》歌词。
5.jpg

    殷耀林老人是宿松县唯一两次参加《驾竹排》曲子整理、曲调改编的人。他说,第一次是在打倒“四人帮”之后,县里组织人员对宿松民歌进行搜集和挖掘的过程中,他与当时同在县文化局工作的陶演先生负责对《驾竹排》的曲子进行了整理,然后他又对曲调进行了改编;第二次是在2017年他与本县从事歌词创作的石松林先生合作,通过加入现代音乐元素,对《驾竹排》的词曲进行了改编。
    他说,解放初期在民间传唱的《驾竹排》,反映的是人们在纺线、摇篮等劳动强度不大的场景中,为放松情绪,而“哼”唱出来的一种曲调不响亮的山歌;经过两次改编后,它的曲调变得响亮起来,更加符合歌词所表达的内容和现代音乐所表达的旋律。他第一次改编的《驾竹排》,曾发表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的国家级核心音乐期刊《广播歌选》2013年第七期上;第二次是在2017年春参与改编的,同年11月搬上了由安徽省委宣传部和安庆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的“文艺扶贫 携手小康”惠民演出进宿松活动的舞台。
6.jpg


    “宿松地处皖鄂赣三省七县接合部,位于长江下游北岸,是吴楚文化的交汇带,境内有山区、丘陵、湖区和平原等地貌,并有着桐城、枞阳等地移民的迁入,由于各种文化元素的交融和地形地貌的异彩纷呈,促成了宿松民歌题材丰富,体裁多种。”谈及宿松民歌的地域特色,殷耀林说,“宿松民歌有着像陕北民歌《信天游》似的生活气息,有着像山东民歌《沂蒙小调》似的抒情,也有着像湖南民歌《浏阳河》似的优美、婉转,易于传唱。”
    宿松县文化馆馆长雷鸣介绍,文化馆通过几十年对宿松民歌的挖掘、搜集和整理,到目前为止,共收集800余首,按形式和作用分为劳动歌、仪礼歌、时政歌、生活歌,有表达爱情的,有弘扬孝道的,有抨击社会的,涉及社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年,文化馆针对收集的民歌再一次进行整理,准备在年底出版《宿松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乡土读本—宿松民歌》。
时代的记录
    民歌,是人民之歌,同时又是人民生活的镜子。从古至今,无论东西南北,每一个时代、地域、民族、国家的民歌,在不同气候、语言、文化、宗教、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下,都不其然会产生一类有别于别地人群自娱、文化留传或生活实质的宣泄,宿松民歌就饱含了“宣泄”的这一特点。
     “送郎送到五里坡,再送五里不叫多,干妹送干哥……送郎送到洋船边,打开洋船起绿烟,永世不见面……”这首《送郎》情歌,描写的是动荡年代一对青年男女分别时的场景,表达了女子与郎君诀别的哀怨之情,流露出女子对时局的憎恶。
7.jpg


    “正月想郎是新年,想郎心中泪连天;口中来思念,又不知郎落在哪府哪州县……”这首《十想郎》情歌,描写的则是在封建制度压抑之下,一位女子对追求爱情自由的渴望。
    《哭嫁》、《绣荷包》、《十爱姐》、《探郎》、《十二时辰》……在司国庆收集民歌的本子里,就记录了数十首晚清、民国时期在民间广为传唱的情歌,有的抒发离别思念之情,有的表达誓不分离的坚贞爱情。
    殷耀林说,在封建社会,男女婚姻没有自由,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指腹为婚”,在这种封建枷锁的束缚之下,男女即通过唱歌来宣泄,来表达对婚姻自由的向往,所以那个时候传唱的情歌作品特别多。
    新中国解放后,我国于1950年5月出台了婚姻法,废除了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等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男女权利平等。随着一系列为民、爱民、惠民等政策的出台,宿松民歌创作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欢迎土改》、《妇女放哨》、《男女平权》、《劝夫参军》、《欢迎解放军》、《月亮一出照九州》、《社员生活大提高》、《新十二时辰》等一大批讴歌革命、讴歌新社会题材的民歌应运而生。
8.jpg


    “已时对姐讲,江边大炮响,果然解放军过了江,穷人有兴旺……”这是保留《十二时辰》原曲,通过修改歌词进行二度创作的《新十二时辰》情歌,歌词写出了1949年解放军从宿松横渡长江后,一对青年男女对解放军夺取胜利、人民有了幸福生活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喜悦。
    “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讲卫生,多积肥料多生产,提前实现四十条……”这是1957年10月中共中央出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宿松劳动人民投身农业大生产创作出来的一首山歌,表达了人们对克服困难、勤俭持家、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心。
9.jpg


    “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在《山歌序》一文中指出。他认为,山歌不屑于与诗文争名,故亦不屑于矫揉造作,反因此具有了不朽的生命力。宿松民歌正因如此,以质朴的笔调和深刻的体验,反映了民间爱情生活和醉人的市民风情,充满火一般的真情和浓厚的俚俗气息,因而深深地扎根在宿松大地,开花结果,滋养着人们的心田。
    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宿松民歌焕发新的生机,《田埂小路》、《农家最爱丰收花》、《草子开花一片蓝》等一批讴歌美好新时代的民歌作品脱颖而出;还有一批民歌被谱上曲子和经过对词曲的改编后,无论是民歌风味,还是艺术气息,都更加浓郁,多部作品被《广播歌选》、《中国曲谱网》等国家级媒体转载。
质朴的腔调
    “一劝女儿敬公婆,敬重公婆福寿多……二劝女儿要贤良,紧守闺门第一桩……四劝女儿公婆和,莫在丈夫面前说公婆……”这首《十劝女儿》,是宿松县破凉镇花凉村民歌爱好者吴春霞平常唱的最多的歌曲之一。
10.jpg

    年近七旬的吴春霞老人在很小时就学会了唱民歌,50多年来,没读过什么书的她,对曾经学会的十几首民歌的歌词仍过目不忘。2016年,她家盖上了在当地一流的楼房。当时,一位亲戚见她非常热爱唱歌,便借她的新居落成之机,专门给她赠送了一套带话筒的音响。从此,每天下午她都拿着话筒在家里唱上一个小时左右的宿松民歌。如今,唱宿松民歌成了她老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
    像吴春霞一样,该县孚玉镇光明社区居民石旺英老人,也是在很小时就学会了唱宿松民歌。石旺英老人回忆,她小时候生活在大集体时代,那时,每逢夏天晚上,村里人为了避暑,都不约而同的到村里的稻场或塘坝上乘凉,大伙儿一边乘着凉,一边唱着歌,她就是那时跟着大人乘凉学会唱宿松民歌的;大伙儿不仅利用晚上乘凉的时间唱,而且利用白天在庄稼地干活的时间唱,边唱边干活,或用来驱赶劳作带来的疲劳,或用来统一劳动的节奏,或用来调节劳动的情绪。总之,在那代人心中,大伙儿凑在一起唱宿松民歌,是件无比美好、令人向往的事情。
11.jpg


    随着岁月的流逝,那些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热衷传唱宿松民歌的民间艺人,有的已离开人世,有的已年过八旬,为保留下老艺人的原生态声音,宿松县文化部门及社会组织纷纷以各种方式开展了保护和抢救原生态“民歌之声”的大行动。县文化馆组织人员深入全县各乡镇,对发现的每个传唱民歌的老艺人,都统一摄录原生态的“民歌之声”,对摄录的资料都建立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
    2014年11月,该县举办了首届原生态宿松民歌展演,来自山区的100多名农民歌手参加了展演,演唱了流传在宿松民间的《十把扇子》、《小夫妻要回门》、《砍柴歌》等传统曲目。年底,宿松民歌首次被搬上宿松县春晚。
12.jpg


    2015年1月,在民间文化人士曹志杰、胡超、周丛林等人的发起下,该县成立了二郎河民歌协会,让热爱民歌的人们从此有了一个展示和发扬宿松民歌的平台。到目前为止已发展会员50余人。
    2016年12月,宿松县二郎镇中心小学专门编印了低年级版、中年级版和高年级版的《民歌进校园课本》,共收录100多首题材丰富、感情真挚、健康明快、时代感强的民谣,使学生通过诵读,滋养心灵、陶冶性情、丰富知识、训练语言和增进智慧。
13.jpg


    据宿松县二郎河民歌协会会长曹志杰介绍,目前,经协会掌握的,全县会唱宿松民歌的人员共有50余人,最大的90岁,最小的30多岁;已故的周国成先生,生前是二郎河一带有名的“歌王”,他会唱100多首宿松民歌。该县孚玉镇居民吴文英老人,是当今传唱宿松民歌民间艺人队伍中年龄最大的一个,90高龄的她,依然能够将六七首宿松民歌的歌词完完整整地唱出来。
14.jpg


    如今,宿松民歌响彻宿松大地的每个角落,无论是网上网下、台上台下,还是校内校外,都能听到热爱宿松民歌的人们在哼唱那质朴的腔调。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在国家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今天,更需要我们用‘老曲新词’的方式,来创作和传唱反映新时代生活的宿松民歌,让宿松民歌展示出时代的魅力,真正成为老百姓自己的音乐。”谈到宿松民歌的发展,雷鸣说。(来源: 皖江文苑,编辑: 孙春旺)


全部回复1

雷孬子 发表于 2018-5-26 06:49

雷孬子 2#

2018-5-26 06:4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中士1
:
3259527690@qq.com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367

帖子372

积分85348

图文推荐

  • 2025年6月宿松县新世

    2025年6月宿松县新世纪论坛公益协会财务、活动公

  • 一个屋檐下的守望!宿

    本期项目组对接电话:15810304436骆平(微信

  • 畅游碧波纪念伟人,百

    7月12日,宿松县陈汉乡钓鱼台水库碧波涌动,

  • (视频)宿松县凉亭中学

    (视频)安徽省宿松县凉亭中学八二届高中第三次全

  • 安师大附属复中开展暑

    暑途织就平安网,师爱凝成守护盾——安师大附属复

  • 宿松公益:驻程岭联络

    7月11日清晨6点,宿松县新世纪论坛公益协会驻

  • 复镇初中开展期末校园

    复镇初中开展期末校园安全隐患排查随着一学期即将

  • 复镇初中开展暑期大家

    复镇初中开展暑期大家访活动为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家

  • 复镇初中举办初中读物

    复镇初中举办初中读物进校园评审会为深入贯彻落实

  • 2025年度宿松县赴高校

    因高中体育岗位有考生放弃考察资格,根据《20

  • 老岗村关于积极参军报

    老岗村关于积极参军报国的倡议书 亲爱的老岗村青

  • 复镇初中召开“规范管

    复镇初中召开“规范管理提升年”行动推进会为进一

  • 发布新帖

  • 在线客服

  • 客服微信

  • 客户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