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值暮秋 为配合镇政府对老二郎初中校园面积勘测和地理定位 又来到了当初读书和工作过的地方。一切依然是那么熟悉亲切 。
物是人非 。如今的校园初容未改 但整体破败 景象不堪。工作之余 特摄取一些镜头 供久违而又关注这里的朋友们一起分享熟悉一下学校搬迁两年后这里的景象。
这是学校大门。
嵌有红色磁砖的门柱依然醒目 大门紧闭 右边侧门敞开。
进门右前方路边停放着机动车辆 左边髙大的广玉兰树下白色的是伏着休息的鸭子。
显然这里已是饲养场。养的鸡鸭腾还真不少哦 空气里弥漫着一股难闻的家禽腥臭味。
还有羊。 当初的宣传橱窗和办公楼。 走廊上白色蜷着的是栓着的狗 红色靠墙放着的是卸下的农机犁耙。
花坛杂草丛生 龙爪槐依然茂盛 中间‘’学海扬帆‘’不锈钢雕塑依然耸立耀眼。
教学楼雄姿不减 。但可远观而不可近赏 门窗大多破损或被扒掉。教室里脏兮兮的 真是人去楼空!
这是底层最就近的一个教室。前后门全没了。门口是一堆早已风干的牛屎。教室里地面上满是象门口一样的黑色颗粒 能想到这是什么吗~~羊屎!😊😊
前后黑板上依稀可见当初的文字内容。 师生日常通往教学楼的‘’精业门‘’。再也不会看到他们来往的身影了。
岁月无情。当初门头上红色的篆书字体已完全消失。右边女生公寓楼墙体上‘‘校园安全不不不’’宣传警示牌还在 上面的字迹已明显黯淡。
女生公寓楼。
第二层窗户遮着蓝布的那间有外边的人在住。
男生公寓楼。
满是红土的大操场已长满杂草。每天早上在这里跑步做操的经历该是每个学生不会忘记的。
用钢管做的国旗杆还矗立在那里。这里曾让无数双眼睛为之注目 也让每一位升旗手倍感自豪和激动。
领导和老师给学生训话的‘‘司令台’’。
食堂楼。
里面已住着人家。
这是外边。
这是里边。
透过玻璃窗可以看到厨房操作间地面 台面杂物到处都是 真是乱七八糟。
师生打饭大厅里放着柴草栓着狗。见有人来 狗立即起身迎接 气势汹汹 狂吠不止。
开水房。
这个风格独特 令人向往的地方 现在已人迹罕至。
来张远景图。知道这是从哪个位置看到的吧😁😁
这三棵柏树应该是一个很有标志意义的存留物。
从建校到九十年代初 学校大门都在这里。 前方的水泥台球桌就是建在当初通向大门两边栽有梧桐树的路上的。当初大门两边各栽有5棵柏树 。 这是大门左边仅剩的三棵 一直留到了现在 犹如岁月老人 见证着校园的发展和演变。
水泥篮球场 简易乒乓球台 单双杠都在那里静默。眼前幻像着当初一个个师生热闹活跃的场景……
篮球场前边的老梧桐树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不知是哪届学生栽下的。
篮球场前边积满落叶 接近干枯的小水塘长满了绿藻。
校园四周 当初绵延好看的石头围墙已多处残损倒塌。隐约可以看到前方塘坝上也留有一小段。
教学楼墙上经常公布教学信息的黑板。
这是前面配有厨房小屋 别具特色的教师宿舍。能辨出这里有哪间是你当初住过的吗?
知道水泥地上那个圆形水泥块盖着的是什么吗?
这就是学校最初的那口师生日夜哗啦哗啦摇水的老水井。那时的炊事员起得真早 清晨摇水的辘轳声不知惊醒了多少人沉睡的美梦……
辘轳还在的老水井。
这口井是九十年代为方便旁边住宿生活的老师又打的。现在想来 是不是感觉那吱吖的声音还在耳旁?
门卫室。
当初大门外繁荣的小商店。
时光流逝 苍海桑田 。
二郎中学七十年代末为适应形势需要 由集镇移往乡村 历经近40年风雨 为社会培育了大批优秀学子 赢得了‘‘上有二郎’’的良好社会声誉 其贡献巨大 意义非凡。近年 为整合教育资源 加快集镇发展 方便学生入学 经县政府批准学校又移往二郎集镇西北重新建设 与原铜铃初中合二为一。新校已于2015年春季启用。如今的学校占地面积近80亩 建筑面积近16000平米 布局科学 建设完美。学校正展现出勃勃生机和无穷魅力 为向高一级学校和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优质人才而不懈努力。但无论如何 老学校永远都会是曾经在这里学习和工作过的每个人心中永恒的印记和温馨的回忆!( 来源:我是宿松人,编辑:原上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