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湖烟云】35、品味宿松民歌《寻婆家》(6) 石普水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找错郎”,女孩子找婆家是终身大事,关系到一生幸福,所以必须慎之又慎。找怎么样的婆家好?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但是,前人的生活实践证明有些地方是不能去的,宿松先民们的民歌里为后人留下借鉴。请看: 其一:棠梨树,开白花,有女莫寻河沿下。日里撑船打大网,夜里点火吃网纱;一吃吃(织)到五更头,翻倒灯盏射脱油;射坏着郎的丝光袜,射坏着姐的丝包头。姐到河里去飘纱,落脱戒指满河抓;过路的大哥拣(捡)到把给我,来来去去好喝茶。“我不晓得姐家家”,“姐家前门一棵桫椤(梭罗)树,后门一棵牡丹花,那就是姐家家。”(8)流行全县。千岭赵永枝,五里、韩文虞荷英。 司国庆为这首民歌做了说明:“劝人不要嫁到江河湖畔,因为那里白天要捕鱼,晚上要织网,就着微弱的豆光缝补鱼网,一不小心泼了灯油,丈夫的袜子自己的裹头巾都弄脏了,只有到河塘去漂洗,一不留神戒指又掉入了水中,寻找了好长时间都没有寻到,只好求助行人,希望路人拾到能够归还,女人不说什么重谢,只是来去都奉上香茶一表谢意而已,可见旧时的淳朴民风。” 这首歌有故事情节。先说河沿下“累”——“日里撑船打大网,夜里点火吃网纱”,再说“苦”——“一吃吃到五更头,翻倒灯盏射脱油;射坏着郎的丝光袜,射坏着姐的丝包头”(这里“吃”要么是“织网”要么是“漆网”)。接着讲的一件事很有意思。姐到河里去洗衣纱,不小心把戒指落掉了,急得满河乱抓。一位过路的大哥捡到了,还给了主人公。女主人无以为谢,请他以后来来去去到她家喝茶。最后是两人的对话:大哥说:“我不晓得姐家家在哪儿?”女主人连忙指给她说:“我家前门一棵桫椤树,后门一棵牡丹花,那就是姐家的家。” 以后来了吗?没有下文,让人回味无穷。 其二:韭菜开花丛数丛。从爷娘,问爷娘,爷娘把我寻到洋船上。撑的撑,攮的攮,一肩攮到河沟港。河沟港路又窄,亏着野鸡走不得;野鸡身上一身毛,亏着鲤鱼逞(趁)沟跑;鲤鱼身上一身鳞,亏着泥鳅钻泥垅;泥鳅二尺长,燕子匐(伏孵)高梁,燕子在高粱匐,尼姑在庙里住。(9)流行于五里一带 司国庆做了说明:“父母把女儿嫁给渔民,女儿自叹交通不便,生活艰难,可叹归叹,还是认命。” “韭菜开花丛数丛,从爷娘,问爷娘,爷娘把我寻到洋船上”,这里“从”是“顺从、听从”的意思,旧社会女孩子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是不能自己做主的。 爷娘把我寻到什么鬼地方啊?没有路,“撑的撑,攮的攮,一肩攮到河沟港”。怎样的“河沟港”啊?河沟港路窄得连野鸡都“走不得” ,甚至只能有“鲤鱼逞沟跑”“泥鳅钻泥垅”!——这明显是夸张的语言,形象而且生动。附近有些什么东西呢?“泥鳅二尺长”这话说绝了!说明这里人迹罕至,泥鳅都二尺长了都没有人来捉!附近还有什么啊?除了小燕子轻轻地在高粱伏着,那就是一个老尼姑在庙里静修。 这是一个比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还要闭塞地方。这是一首艺术性很强的民歌! 其三:棠梨树,结巴墩,有女莫寻许家岭。许家岭日里打箩柜,夜里做烧饼。想着醌(睏)一会,把给老鼠咬脱颈。(10)流行于九姑、千岭、许岭一带 这首民歌写许岭人日夜忙活生计。箩柜是做油面筛粉的柜箱。这里人白天筛粉做油面,晚上还要接着做烧饼。实在支持不住了,打一个盹眯一会儿,老鼠偷偷地爬来咬人颈脖子。 其实,忙活归忙活,又做油面又做烧饼,那是殷实人家,用现在话说是小康之家。有吃有穿,忙一点有什么不好?发一点牢骚情有可原,如果嫌弃这里,老实说,那不是一个麻利媳妇。 其四:棠梨树,开白花,有女莫寻道士家。道士不是好杂种,深更半夜不归家。狗一喊房门一拉,剁头砍颈的来着家。(11)流行于五里:项多英 这首民歌应该没有普遍性。道士什么不好?民歌只是说“深更半夜不归家”,他的职业就是这样呀?不归家有什么办法?或者,因为他半夜不归家,妻子怀疑他有外遇?要不,为什么又是“杂种”又是“剁头砍颈的”一个劲地乱骂?那不是一个作格媳妇,或者是一个泼妇。 (2015.1.16)(5.9.)(2018/6/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