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乡镇 进入微博 微信抖音

宿松世纪网

宿松文南词霸屏央视戏曲频道15分钟!

[复制链接]

2018-6-16 20:10 25807 2

吴老师 发表于 2018-6-16 08:01 |阅读模式

吴老师 1#

2018-6-16 08:01

传承人演说文南词    在安徽省宿松县的老城区里,有一个黄梅戏剧团,听说,高荣生老先生年轻的时候曾是剧团里的主胡兼作曲。而今,老先生已经退休了,可是,他并没有因此而闲下来,因为高老先生一直在研究黄梅戏的姊妹艺术——文南词。

    据高荣生老先生介绍,文南词又名文词腔、文曲戏,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主要流行于皖、鄂、赣三省的交界处,如安徽省的宿松县、东至县、湖北省的武穴市等地。他和宿松观众们正在观看的就是文南词的代表剧目《陈姑追舟》。该剧取材于昆曲《玉簪记》,讲述的是寄读于道观中的书生潘必正本与道姑陈妙常互生爱慕、私定终身,怎料此事被潘必正姑母发觉并逼迫其登程赶考,陈妙常得知此事后赶到江边,希望能够借艄公的船追赶潘必正。
    高荣生老先生从20多岁的时候开始关注文南词,四十年间,他陆续收集、整理了众多有关于该剧种的资料。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老先生从一个名叫“佐坝”的地方获得的,他说,那里可以称得上是宿松县的文南词之乡。
    (同期)在宿松县佐坝乡的虞观友家中,每到农闲的时候,村子里的一些中老年人就会聚在这里演唱文南词。他们是宿松佐坝松栾文南词剧团的成员,虞观友是他们的团长。这个民营剧团里最年长的老人名叫虞炳炎,是虞观友的父亲,今年已86岁高龄,是宿松县当地有名的文南词老艺人。
    据虞炳炎老先生回忆,上世纪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之间,文南词在佐坝地区十分受欢迎。
    在佐坝虞家,至今仍然收藏了许多文南词的老剧本。这些都是虞炳炎老先生积攒下来的宝贝,即使有人前来索要,他也从不曾割舍。它们为文南词的研究工作提供了的参考,例如高荣生老先生的一本书中便引用了其中的部分资料。在那本名为《文南词声腔艺术》的书里,高荣生老先生为文南词梳理出一个详细的历史发展脉络。
    据说,清末一位名叫谢敬仁的秀才曾在一首诗里描述过这样的演出场景,其诗云:“翁操四胡桂树下,妹弄渔鼓唱‘思嫁’。妇孺迷恋文南词,日落西山不归家”。时至今日,宿松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里还保存着一只渔鼓,其鼓身约二尺多长,以竹筒制成,筒端蒙皮,演奏时用手指拍打。
    这是文南词《苏文表借衣》中的一段表演,该剧就是在折子戏的基础上改编而来的一出文南词大戏。其讲述的是落魄书生苏文表因为没有合适的衣服穿去拜寿,于是到亲友马三夫妇家借衣。期间,马三嫂为了激励苏文表奋发向上,对其百般刁难。后来,苏文表终于醒悟,决心努力考取功名。
    文南词与黄梅戏,是“姊妹艺术”,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虽然黄梅戏早已振翅高飞,成为全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但是文南词却一直蜗居在皖鄂边界,鲜为人知。上世纪60年代后,文南词在宿松县的发展日渐式微,而且,当地至今也没有一支专业的文南词剧团,文南词成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孤单少女。
    2008年,经安徽省宿松县成功申报,文南词被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至此,宿松人开始为保护和发展文南词艺术进行各种尝试和努力。
    2018年,一项新的保护和发展文南词的举措正在全宿松县内推行,他们将该门艺术引入中小学生的课堂,邀请文南词演职人员为大家进行艺术展示和基础知识的讲解,扩大文南词的普及度。
    如今,余杞敏、高荣生两位文南词传承人正以身作则,践行弘扬和传承文南词的责任;佐坝乡的虞观友延续了父亲虞炳炎昔日的事业,努力经营着自己带领的新剧团;宿松当地的文化部门也在继续探索发扬文南词的新举措。他们正心照不宣地为文南词的明朝而努力,他们为文南词培土施肥,静待这朵戏曲之花香飘万里。
让文南词在宿松传承
数百年以来,在长江中下游流传着一项戏曲文化,她就是文南词。文南词早于黄梅戏,但在建国前,一直得不到重视,也缺乏应有的地位。“文革”期间,虽然遭到破坏,沉寂了一段时间,但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培育地方艺术,使文南词得到保护和传承。1994年,作为国家艺术科研重点项目出版的《中国戏曲音乐集》,重点将文南词作为独立剧种向社会推介,可是,这种有着重要价值的艺术,却没有宣传介绍的书籍,直至近年,宿松县才出版发行专业书籍向社会推介文南词。
640.webp.jpg

  据了解,文南词有着300多年历史,其生成和发展是以宿松为中心,在长江中下游产生影响的剧种,在进入繁荣阶段后,所演出的正本戏和整本大戏,以民间戏班为多,因为当时民间艺人较多,借鉴了传统的民间大鼓书、灯歌和灯舞的表演形式,其伴奏加入了“断丝弦”锣鼓,使该项地方剧种基本成型。文南词戏剧素材贴近底层民众,音乐底蕴十分丰厚,戏曲风格独特,表演形式灵活。

640.webp (1).jpg

  随着内容、表演形式的变化,在传承、借鉴、引进、移植过程中,文南词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并影响了其他剧种的发展,许多艺术元素被黄梅戏所吸收,促进了黄梅戏的变革和进展。文南词在不同区域,艺术表现形式也有异同,宿松文南词以文词腔为主,当时,在城乡都有演出,其重点区域呈“两线四点”,即沿省际交界线、长江北岸线和宿松佐坝、许岭、复兴、长铺集镇向四周发散。

  据史料记载,宿松民众历朝历代都善说大鼓书、喜听大鼓书,表演者左手持檀板(牙子),右手用轻巧的鼓槌敲击,用数根接近一米长的竹竿,做成鼓架支撑一面小扁鼓,说书者在表演过程中,有四句头或二句头清唱,还有长短不一的说白段落,表演场地主要是乡间茶馆。宿松大鼓书、灯戏是文南词戏曲最初雏形,文南词是在大鼓书曲艺形式和地方灯戏结合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由于我国地方戏曲品种繁多,传播的方式、渠道便捷,因此世人选择地方戏曲的空间较大,尽管如此,在宿松县知晓文南词者众多,在一些乡镇40岁以上者大多能歌唱几句文南词者。22日,记者在采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余杞敏时,她兴奋的告诉记者,文南词在宿松的传承形式喜人,目前,该县有一家专业机构,10多家业余团体,以不同形式传播文南词的近千人,县政府开展重要文艺活动,都会安排文南词亮相,我市举办第六届黄梅戏艺术节期间,文南词以大戏的形式进行了多场表演,深受市民喜爱。

640.webp (2).jpg

  目前,我市仅有余杞敏一人为文南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接受文南词初中阶段,当时,她是校宣传队队员,在老师的安排、指导下,她们排练、表演了文南词,使其对文南词有了了解,在岁月的演变过程中,她陆续地接触了文南词,渐渐地爱上了文南词,最终成为专业演员。她说,2008年该县向国家申报四名文南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两人获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均未获得国家级称号,2011年,该县将她一人向国家申报文南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2年获得国家批准,使其成为我市唯一一名文南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记者询问其宿松县政府为何仅仅申报她一人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时,她解释说,当时申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系私费,费用要数千元,对于工薪阶层来说,是笔不小的金额,除了资金外,申报的资料也由申报者个人整理提供,这是一件十分繁琐的事,她自己费了很多精力,才完成这项工作,很可能是其他人员不愿花钱费力所至。

640.webp (3).jpg

  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后,余杞敏将文南词传承工作当作自己每天必修之事,每年她要演出百余场文南词,已接收5、60名徒弟,常年活跃在全国各地,使文南词一步一步地走向人们的生活之中。

来源:宿松广电



全部回复2

美丽的天鹅 发表于 2018-6-16 14:12

美丽的天鹅 2#

2018-6-16 14:12

以前一直以为文南词就是黄梅戏,原来还是有差别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公益梦 发表于 2018-6-16 20:10

公益梦 3#

2018-6-16 20:10


一路跟你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列兵1
:
qweerq345544@qq.com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0

帖子0

积分0

图文推荐

  • 复镇初中开展期末校园

    复镇初中开展期末校园安全隐患排查随着一学期即将

  • 复镇初中开展暑期大家

    复镇初中开展暑期大家访活动为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家

  • 复镇初中举办初中读物

    复镇初中举办初中读物进校园评审会为深入贯彻落实

  • 2025年度宿松县赴高校

    因高中体育岗位有考生放弃考察资格,根据《20

  • 老岗村关于积极参军报

    老岗村关于积极参军报国的倡议书 亲爱的老岗村青

  • 复镇初中召开“规范管

    复镇初中召开“规范管理提升年”行动推进会为进一

  • 复镇初中开展师德师风

    复镇初中开展师德师风建设专项行动“系统学习”培

  • 复镇初中召开春季学期

    复镇初中召开春季学期期末工作总结会随着紧张而充

  • 宿松县温馨老年公寓慰

    7月9日上午,宿松县温馨老年公寓负责人赵长水

  • 宿松:交警城管柔性执

    “您看看,这些电动车把整个非机动车道、人行道都

  • 暖心!泓康杯业再伸援

    近日,宿松县新世纪论坛公益协会里暖意涌动—

  • 宿松县新世纪论坛公益

    近日,宿松县社会组织综合党委对党建工作表现

  • 发布新帖

  • 在线客服

  • 客服微信

  • 客户端

  • 返回顶部